搜索到537篇“ 《唐山大地震》“的相关文章
广播剧《唐山大地震》的创作思路及制作过程
2023年
抱着历史需要铭记的初衷,笔者对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一个故事片段进行了改编再创作,通过借鉴优秀的广播剧作品、查阅文献,结合实际操作,最终制作了广播剧《唐山大地震》。本文主要阐述广播剧作品《唐山大地震》的创作思路、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对广播剧中人物有声语言的设计、背景音乐的设计、音效的设计进行解释说明,以期为其他的广播剧改编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王禹赫
关键词:广播剧《唐山大地震》
小说《余震》与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创伤叙事比较
华裔小说《余震》是创伤叙事的典范之作,根据其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也是我国灾难影像叙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和电影都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叙事背景,讲述三十余年间主人公母女的创伤经历和生活变迁。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
张稠茹
关键词:《余震》电影改编《唐山大地震》创伤叙事
透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关注视点 ——电影《唐山大地震》对《余震》的主题改造
2022年
《余震》是华裔女作家张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当日,无意间翻看《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被其内容触动后所作。四年后,冯小刚导演将小说改编后的《唐山大地震》搬上荧幕。两部作品均非主要讨论地震,主题也全然不同。本文以作家和导演的身份背景入手,从电影的主题基调,即亲情疗伤、中国的伦理道德以及电影的国族意识和社会时代精神三方面,讨论《唐山大地震》对小说《余震》的主题改造。
姜奕彤
关键词:《余震》《唐山大地震》
文学文本的心理剖析与电影改编的观众共情性--从心理分析角度论电影《唐山大地震》对小说《余震》的改编策略
2022年
自20世纪90年代始,当文学文本改编为电影剧本大获成功后,其与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框架与血肉的联系。电影作为视觉传达影像,不仅需要合理的叙事逻辑体系,还要考虑其背后的商业价值、观众的审美接受、电影的传播广度等问题。文学文本相对独立,在作家完成写作、读者完成阅读审美接受之后,文学文本就可以宣告完成。所以,隐藏在两者之间的区别、视角的变化、向内还是向外的观照,都需要在一个更具体的维度里进行比较。
单元杰
关键词:《余震》《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一座城的劫难与重生
2021年
灾难的前兆开篇即现。《唐山大地震》第一个镜头便是铺天盖地的蜻蜓,如密织的网飞掠过唐山市区,人们惊诧地看着蜻蜓们没头没脑直直往身上撞……他们未能预料,一场超乎想象的巨大天灾即将降临。
黄薇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蜻蜓惊诧
论《唐山大地震》的人性书写
2020年
灾难产生文学,文学关注灾难。文学作为人学,除却反映灾难之外,更应从中解读出人生存的前景、尊严等种种问题,关注人性的嬗变和意识更迭,关注自然与社会生命的伦理。就纪实文学《唐山大地震》来说,它已经超越了对于灾难的忠实记录,升格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种对历史现实的反思,一种对人性与生命的关切与怀缅。
李文琪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纪实文学人性书写忠实记录灾难
不同的讲述方式 共同的文化反思——《余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共性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叙事模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然而作为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好声誉的两部作品,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作为灾难文学可资借鉴的经验。身份认同、内在价值追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小说与电影在各自领域的声誉。与此同时,不论《余震》从个体的层面出发,还是《唐山大地震》从群体的层面出发,将现实关怀深入到更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伦理道德的肤浅表达和意识形态的简单图解,在灵魂的自省以及文化的反思中,释放其应有的艺术张力和社会功效,是灾难文学普世性价值及其主体性建构的理性之路。
董琼
关键词:《余震》《唐山大地震》
中国和好莱坞灾难片的叙事策略比较——以《2012》和《唐山大地震》为例被引量:2
2019年
中国和美国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想象力还是在资金投放、技术水平、媒体功能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导致中国和好莱坞灾难片在叙事视角:多元与单一、叙事时间:危机与细节呈现、叙事空间:"叙事空间"与"空间叙事"、叙事母题:神话寓言与现实主义等叙事策略上的诸多差异。比较不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坚持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思想内涵,用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来传达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理念。
马梦丽
关键词:灾难片叙事策略
电影与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方式探析——以《唐山大地震》电影研究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随着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繁盛,以电影为视听符号载体,塑造城市形象的传媒方式走向成熟化和多样化。本文梳理了以电影与城市形象建构为主题的相关论文,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出发,论述电影是如何塑造城市的符号形象的。发现重复和隐喻是两种重要的塑造城市形象的符号学方式。
王少华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隐喻
震后余生,残生余震——影片《唐山大地震》分析
2018年
唐山大地震》突破以往国产灾难电影宏大的叙事模式,聚焦个体命运沉浮,用唐山大地震中方姓家庭的震前震后生活反映唐山市民32年的生活缩影。文章旨在通过母女二人灾后不同的生活轨迹建构出时代转型背景下的两条线索,展现受灾者的"震后余生",突出表现地震带来的时代变迁背景下社会身份的转变,通过温情的描绘,彰显出灾难之下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雷雷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社会变迁

相关作者

张颐武
作品数:656被引量:1,063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中国梦 大众文化 年轻人
陈云萍
作品数:49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高校 北川羌族 韩剧 文化旅游 电视剧
陈洋
作品数:7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唐山大地震》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历史性 人民性
王道军
作品数:24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
研究主题:冲动 创意产业 《唐山大地震》 新兴战略性产业 战略性产业
张慧瑜
作品数:168被引量:308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国产电影 大众文化 好莱坞电影 中国电影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