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2篇“ 《时事新报》“的相关文章
- 《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的戏剧文献研究
- 2025年
- 《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的《戏剧号》,由汪优游、徐半梅编辑、主笔,涉及20世纪20年代戏剧协社、实验剧社、非职业化演剧、话剧表演对白、舞台布景技术、服饰道具、剧评、剧本等方面的文献,是研究20年代爱美剧运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依据这些文献,可以概括20年代新剧运动发展的轨迹以及新剧向现代话剧嬗变的途径。但因《时事新报》本身之缘故,这些史料长期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和发掘。
- 赵骥
- 关键词:《时事新报》
- 民营报刊与近代政治:1931年《时事新报》裁员事件再探讨
- 2025年
- 1931年10月,《时事新报》报馆当局以“经济支绌”为由分两次辞退编辑部人员共19人,随后又有7人因不满馆方胁迫而主动辞职。随着双方对立的升级,以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为首的多个新闻界团体纷纷介入调解,使得报馆当局不得不同意赔偿退职金并复职部分人员。其实,《时事新报》编辑部人员被裁既非无故也非报社经营不佳,而是与宁粤双方在对峙之中争夺话语权的斗争密切相关。这是补充与拓展报刊史与近代政治研究的重要线索。
- 王咏梅
- 关键词:《时事新报》裁员《申报》
- 变奏与复调:《时事新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及其演变(1917-1927)
- 2024年
-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从异域传入的新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作为研究系的机关报,《时事新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经历了从视其为“过激主义”到突出其“极占重要之地位”,再到强调共产主义“不宜于中国”的多番演变。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方面呈现出与时代同轨的变奏,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复调的声音,折射出彼时部分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取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接受困境。
- 谭小伟
- 关键词:《时事新报》马克思主义媒介认知
- 报馆工友的抗争与困顿:1932年《时事新报》劳资纠纷研究
- 2023年
- 1932年,《时事新报》因代印《大晚报》违反上海报界工会“一报不印二报”的规定,引发争执。《时事新报》趁机提出废弃劳资契约、填具馆方拟定的志愿书等复工条件,最后多数工友妥协,得以上工。虽然报界工会对《时事新报》的挑战深为愤怒,并采取各种办法争取少数被迫离馆工友复工的权利,但《时事新报》无视社会压力,不为所动。即便由中国共产党暗中领导、报界工会“配合”的声援《时事新报》工友的《申报》《新闻报》和《时报》工友同盟罢工,也未改变馆方态度,直至帮会出面调停,这场劳资纠纷始告结束。此次纠纷反映上海报界“资强劳弱”的关系格局,同时表明帮会在劳资纠纷中左右局面的强大能量。
- 李时新张佩琪
- 关键词:《时事新报》劳资纠纷帮会
- 重写电影史视域下早期“影戏”批评新论——以新发现的《时事新报·影戏周刊》(1923—1924)为中心被引量:1
- 2023年
- 《时事新报》1923年4月16日创办的副刊《影戏周刊》,是中国现存创刊最早的报纸电影副刊。该副刊的创办,填补了1922年《影戏杂志》停办后上海及中国长期没有电影研究性刊物的空白。对1923—1924年间《影戏周刊》全部文本进行细读,能够在多个方面对早期中国电影观念进行“再发现”。首先是其对电影功能有多元化和一体化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影戏应当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诉求。其次,该副刊对电影的影像本体有了系统性的重视,具体体现为对国产电影“表情”不足与“新剧化表演”的不满与批判,这与现有的“影戏”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观念认知上有很大的超前性。对《影戏周刊》史料的发掘及“具体化”研究的实践,对重审20世纪2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观念演进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有直接的帮助,具有重写电影史的意义。
- 朱超亚
- 关键词:《时事新报》电影观念
- “大文学史”视域下研究系与《时事新报·学灯》的再探讨——评陈捷新著《研究系与<时事新报·学灯>》
- 2023年
- 将现代文学放入到整体社会历史情境中去考察与探讨,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理论。由此,带来了现代文学学科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文学与传媒、教育、政治、经济、宗教、思想、学术甚至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关联,都已纳入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从现代文学的发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一方面与当下文学仍保持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其历史化的形态也需要全面客观的分析。
- 汤志辉
- 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当下文学
- 重庆《时事新报》郭沫若研究资料综述
- 2022年
- 《时事新报》是民国时期一份非常重要的报纸,曾在上海、重庆出版。就查找到的重庆《时事新报》发表的53篇郭沫若研究资料而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有关郭沫若抗战演讲的报道,二、有关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的文章,三、有关郭沫若历史剧的评论和报道,四、有关郭沫若及其作品、言行的评价,五、有关郭沫若的其他报道。由于现在所有的数据库都无法通过检索方式查找《时事新报》上的文章,只能在抗战文献数据平台上通过逐页浏览的方式查找,因此,已经查找到的这些文章值得我们重视。
- 冯雨蕾简忆
- 郁达夫与《时事新报》副刊——兼谈新发现的郁达夫两篇佚文
- 2022年
- 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发表作品,不外乎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在杂志上刊登;二,在报纸副刊上刊登;三,交付出版社印行单行本,又有先在报刊发表后编集和直接出书之区别;四,作者自印。以郁达夫为例,他的成名作小说集《沉沦》,就是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的。《沉沦》收入《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沉沦》和《南迁》都是在小说集中首次发表,此前并未在报刊上刊登。
- 陈子善
- 关键词:《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事新报》报纸副刊
- “中间势力”的时局观察:国民革命时期《时事新报》言论研究
- 长期以来国民革命的历史书写以革命者的视角为中心,客观上简化了这一政治运动对于建构现代中国的历史意义。实际上,在北洋军阀与国共两党的军政对决之间存在着一股“中间势力”。这一势力也就是文教界、新闻界等职业群体构成的一般知识界...
- 赵泽瑄
- 关键词:国民革命时期报纸媒介政治主张社会思潮
- 媒体报道与社会群体事件关系研究——以1932年《时事新报》工潮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1932年《时事新报》报馆爆发工潮,其间工人与资本家均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作用,竭力塑造己方及他方形象,在舆论场中树立了截然对立的媒介形象,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对此次事件的判断,影响了工潮结果。这场舆论战的成败,表明工人与资本家在舆论环境中所处舆论地位的差异。得益于社会思潮与舆论同情,工人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不同政治立场的大众媒介对工潮事件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与评论,促使受众生成情感共鸣,推动了工潮事件的解决。文章在分析大众媒介对1932年《时事新报》工潮的报道与论说的基础上,运用话语分析理论与框架理论,结合历史事实与社会舆论背景,探究新闻框架与认知框架对社会群体事件的选择与重组,旨在为大众媒介对社会群体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提供参考。
- 李妍妍
- 关键词:媒介形象媒体报道社会群体事件工潮大众媒介
相关作者
- 吴静

- 作品数:32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修饰 钙钛矿 太阳能电池 光子晶体结构 光子晶体
- 袁一丹

- 作品数:61被引量:124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沦陷 新文化运动 沦陷时期 文学革命 阅读史
- 李欣荣

- 作品数:27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 研究主题:沈家本 清季 刑律 治外法权 礼教
- 胡红霞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贵阳学院
- 研究主题:《时事新报》 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时期 政治心态 袁世凯
- 胡红霞

- 作品数:2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时事新报》 反袁斗争 帝制 袁世凯 非线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