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92篇“ 《灵枢》“的相关文章
- 基于《灵枢·本神》探讨药线灸治疗抑郁症经验
- 2025年
- 《内经》中多个篇章涉及情志致病,其中《灵枢·本神》最为详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药线灸治疗抑郁症以该篇作为重要理论基础。药线灸治疗抑郁症的诊疗思路、药线配制、施灸法诀及选穴规律颇具价值,以调神补脑、疏肝实脾、温补阳气为原则,以达形神共治。药线灸施治不受体位限制,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且可快速显效。特色取穴法之易筋洗髓法、三阳聚顶法、通督启神法培元固本,有效防止抑郁症复发。
- 柴清阳张瀚文叶胜博徐韵婷朱真嘉刘一飚
- 关键词:抑郁症《灵枢经》药线灸
- 《灵枢·官针》刺法及其汉以前应用探析
- 2025年
- 文章首先辨析《灵枢》针刺法专篇《官针》中存在歧义的“官针”“十二节”两个概念,继而梳理了“九针应病与刺法”“九变与三变”“十二节与十二经”“刺气穴之三刺与脉刺之三刺”“五刺与诸刺法”5对繁杂的关系,考察了各刺法汉以前的应用,认为《官针》所体现的是经脉理论确立之前,“针至病所”理念指导下的以皮、脉、肉、筋、骨为主的分层而治的刺法,从而为准确理解《官针》刺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与观点。
- 郑端新黄龙祥
- 关键词:刺法
- 《灵枢·官针》中十二刺的探析与临床运用
- 2025年
- 《黄帝内经》中《灵枢》篇对针灸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其中对于刺法描述最为详尽的一篇当属《官针》,其记载有十二刺、九刺与五刺等针刺方法,为现代针灸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十二刺理论,了解十二刺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对十二刺理论、操作和现代运用进行总结,发现十二刺与天癸针法、浮针疗法及至骨针法等关系密切,并在针具、适应症等方面做出了革新。可见十二刺在临床运用广泛,值得学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廖梦淇陈丽
- 关键词:针法
- 《灵枢·经脉》中心的经脉病症特点及病机探讨
- 2025年
- 统计《灵枢·经脉》中心的经脉病症,从致病经脉、病变部位、病性等角度总结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他经所致心病症的特点,分析其病机内涵,为心相关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十二经脉中,除心经与心包经外,引起心病症的经脉有5条,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少阳胆经。病症多见于阴经,以痛症、热症为主,与心为火脏,邪气易从阳化热,心火外传致病有关。其他经脉影响心经、心包经出现心痛、心悸等症状的机制有三:一是循经传变致病,病邪通过正经分支或经别传变至心致烦心、心痛等;二是五行生克异常致病,胆木不生心火、心阳虚而痛,肾水不制心火、火热扰神致心悸;三是气机异常致病,阳明经、少阳经经气“开阖枢”异常,致心包经阴气不敛而心悸或心经阳虚而痛,外邪循经入肺,致宗气生成与输布障碍,影响心本经气机致烦心。三种机制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为病。
- 刘孚嘉李汪卢红蓉
- 关键词:经脉病机灵枢
- 译者声音视角下《黄帝内经·灵枢》英译研究
- 2025年
- 《黄帝内经·灵枢》英译对中医典籍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灵枢》英译本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2002年吴景暖《灵枢》英译本还没有专文研究。本文基于译者声音理论,以吴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副文本和正文本两个层面探讨吴译本内的译者声音及其影响下的翻译方法。研究发现,吴译本的译者声音主要体现在副文本的注释、书名和目录标题;以及正文本的括号阐释、经络名词、腧穴名词和刺法名词的翻译等方面。译者综合运用音译加直译、逐字翻译、增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准确再现了中医文化内涵,实现了译者强势显声。本文还对吴译本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提高中医典籍的海外传播效果。
- 赵慧芳石春让
- 关键词:英译本翻译方法
- 《灵枢》早期传本再探
- 2024年
- 传世本《灵枢》以宋绍兴乙亥(1165)史崧氏的校刊本为其祖本,史崧以前《灵枢》传本歧出,前人研究已认识到其存在《针经》《九卷》《九灵》《九墟》等异名别本,然对流传路径仍不甚明晰。系统搜集《太素》《针灸甲乙经》《脉经》等所引《九卷》佚文,结合宋及以前古籍所载“针经”相关文献,发现今本《灵枢》直承高丽进献本《黄帝针经》而来,非唐宋时期流传古本《灵枢》。《灵枢》早期传本的流传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各传本之间并非历时地线性相递,而是一元多歧,多支并进。其中所保存的核心知识一直保持着连续与稳定,在当下有着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文献价值。
- 闫敏敏顾漫
- 关键词:《灵枢》
- 便于施力的灵枢长针
- 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施力的灵枢长针,包括针柄和长形的针体,所述针柄固定设置在针体的一端,所述针体上套设有辅助施力套件,所述辅助施力套件能够沿针体的长度方向任意滑动,并能够夹设在针体上,以便于治疗时,能够辅助针柄施力进针...
- 尚斌尚钰奇邵雅菲李玲马腾杨朝晖
- 《灵枢》针灸诊脉之新解
- 2024年
-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这句话揭示了用针的关键——诊脉。然而,后世医家在解释这一观点时通常局限于中医四诊之一的切脉,而忽视了经络在针灸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经络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承担着运行气血、联络脏腑以及沟通内外的重要功能。经络的运行状况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对于针刺的疗效至关重要。因此,该文旨在补充“诊脉”概念的内涵,在切脉的基础之上引入经络诊察法,通过察经、辨经、选经三个步骤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准确判断疾病性质,从而制定出最适宜的针灸治疗方案。经络诊察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并为中医针灸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李蕴雯洪亚群
- 关键词:脉诊灵枢针灸治疗
- 《灵枢经》中转喻的临床叙事功能
- 2024年
- 《灵枢经》是中医学理论原典,其著述年代的语言特征与当今差别大,常出现理解歧义。本文试通过认知语言学转喻原则分析语词转喻的叙事目的,突出语言的临床启示意义。本文归纳《灵枢经》中常用的转喻代指关系、阐释转喻的临床叙事功能,发现《灵枢经》中转喻在体质、病机、治则治法的论述中均见运用,重点在于展现生理、病理之“象”内部和“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象思维的临床应用提供实例。《灵枢经》中转喻是用于说明临证思想的叙事行为,承担了提取生病理本质特征、连贯诊治路径、整合临床理论体系的重要叙事功能,对后世医籍产生了广泛的叙事影响。
- 韩佳桐王昊杨秋莉
- 关键词:《灵枢经》转喻叙事
- 《灵枢》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探析
- 2024年
- 从开阖枢的病候释义、中风病相似症状、针灸临床应用角度出发剖析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的关联,发现三阳开阖枢异常与中风患者运动平衡功能障碍有关,阳明阖异常与卒中发生及卒中相关性肺炎相关;三阴开阖枢异常与脏腑功能异常相关,其异常分别对应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吞咽言语障碍、卒中后抑郁。从足三阳、足三阴经论治中风病及其并发症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灵枢》开阖枢理论与中风病息息相关。从中风病的针灸临床角度阐释开阖枢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闫显栋孙珂谢波李守栋
- 关键词:《灵枢》开阖枢中风病三阴三阳针灸
相关作者
- 王灵枢

- 作品数:15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病毒结构 流行性出血热 免疫应答 DNA疫苗 病毒
- 王灵枢

- 作品数:13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神经外科 专科医师培训 并轨 研究生培养 外科研究生
- 王灵枢

- 作品数:2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研究主题:针灸疗法 辨证论治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 针刺治疗
- 王灵枢

- 作品数:1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疗
- 常小荣

- 作品数:887被引量:5,451H指数:37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艾灸 针刺 针灸 隔药饼灸 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