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8篇“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章
- 悬吊运动训练联合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脊髓损伤(SCI)患者通常出现生理、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躯体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近年SCI法病率呈现上升态势,具有高致残率以及高医疗费用等特点[2-3]。SCI按照损伤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类。
- 柳闻
- 关键词:躯体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
- 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 2025年
-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进行术后康复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伴ISCI患者70例,采用中文版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SCIM-Ⅲ)评估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水平,以SCIM-Ⅲ评分为因变量,选取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的SCIM-Ⅲ评分为39~75分,平均(57.44±7.21)分,其中自我照顾评分为(12.04±3.75)分,呼吸和括约肌管理评分为(25.17±6.36)分,移动评分为(20.23±4.71)分。不同文化程度、腰部疼痛程度、康复锻炼强度、ASIA分级、血尿素氮水平及血肌酐水平患者SCIM-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腰部疼痛程度为无/轻度、康复锻炼强度为强患者的SCIM-Ⅲ评分较高(P<0.05),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低的患者SCIM-Ⅲ评分较低(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SCIM-Ⅲ评分与文化程度(r=0.853)、康复锻炼强度(r=0.926)、ASIA分级(r=0.869)、血尿素氮水平(r=0.605)、血肌酐水平(r=0.811)均呈正相关(P<0.05),与腰部疼痛程度(r=-0.694)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腰部疼痛程度、康复锻炼强度、ASIA分级、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是胸腰椎骨折伴ISCI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伴ISCI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腰部疼痛程度、康复锻炼强度、损伤程度、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与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有关,患者康复期间应加强对上述情况的关注与干预,提高其功能独立性水平。
- 江波杨菲程大力武霄霄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影响因素
-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简单化分组法(余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医特色功能训练。通过评估美国脊柱损伤学会运动评分(ASIA-M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10 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6 min步行耐力测试(6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BBS)变化情况,分析2组康复效果。结果康复治疗4周时,观察组ASIA-MS、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6周、8周时,观察组10MWT均低于对照组(P<0.05),6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8周时TUG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8周、12周时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有利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再生修复,促进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提升。
- 陈罗西敬竹子刘付龙梁俊豪任凯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中西医结合针刺
-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影响
- 2024年
-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尤其是对运动、感觉、行走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70例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包括营养神经、肌力、物理因子、体位管理、大小便管理、太极云手等中医特色功能训练和针灸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评价指标包括:运动功能(MS)、感觉功能(SIS)、日常生活功能(改良 Barthel指数)、行走参数(改良 Ashworth score,10 m走速,WISCI-II)。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MS评分为44.80±6.42,治疗后74.24±3.49),感觉功能(SIS评分为85.85±12.76,治疗后194.22±14.93),日常生活能力(改良 Ashworth评分为0.95±0.21,治疗后0.53±0.15);10米行走速度:治疗前为0.33±0.07米/秒,治疗后为0.52±0.11米/秒;与对照组相比,WISCI-Ⅱ指数较治疗前(9.14±0.76)和治疗后(12.22±0.62)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在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使患者的运动、感觉、行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并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刘曼婷吴谦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 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接诊的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试验组采用电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量表评分、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轻触觉和针刺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轻触觉和针刺觉评分高于治疗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2)。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疗法联合高压氧疗法治疗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效果确切,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万泉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电针高压氧
- 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逼尿肌损伤修复及膀胱功能、应激状态和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治疗的8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三氧直肠灌注组43例,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三氧直肠灌注治疗;针灸联合组43例,三氧直肠灌注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价中医证候,记录两组患者每次排尿量、膀胱安全容量,给予患者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价,测定膀胱顺应性、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流速时逼尿肌压力,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针灸联合组总有效率较三氧直肠灌注组高(P<0.05);中医证候评分较三氧直肠灌注组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每次排尿量大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I-QOL评分高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LUTS评分少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最大尿流速时逼尿肌压力、充盈期膀胱压力低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5),膀胱顺应性高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HSP70、ROS水平低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5),SOD水平高于三氧直肠灌注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三氧直肠灌注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小便障碍患者,可抑制氧化应激,促进修复受损逼尿肌,改善尿动力学,提升膀胱功能、排尿功能、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 付崇罗娟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氧化应激状态膀胱功能
- 核心肌群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力和平衡的影响
- 2024年
- 对不完全性脊髓患者开展核心肌群训练的价值给予探究。方法 筛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年限2021年8月-2023年8月,随机划分,常规康复训练应用在对照组,叠加核心肌群训练应用在观察组。对两组不同时段的美国脊髓损伤学会-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评分给予对比。结果 相较于训练前,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训练60d、90d时均有所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训练60d、90d时上述三项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 将核心肌群训练应用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不但较大程度的增强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患者的下肢肌力,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冷波韦雪敏腾明辉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下肢肌力
- 吸气肌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研究吸气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存在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训练)。观察两组膀胱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强烈尿意时膀胱容积及压力、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膀胱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强烈尿意时膀胱容积及压力、残余尿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膀胱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强烈尿意时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SCI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
- 闫平平张丽娟朱春燕范鹏鹏匡乃峰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 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不同时期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不同阶段的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损伤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其中A组33例,于损伤后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B组30例,于伤后2月内开始康复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功能独立性评价(FIM)量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I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A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SIA运动、感觉及针刺觉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2周内采用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更有效减少疼痛,提升截瘫肢体的功能独立性,促进截瘫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 程李朱得婷钟华璋周云
-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针康复治疗
- 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4年
-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悬吊运动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训练前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BBS评分以及自我照顾能力、呼吸和括约肌管理能力、移动能力等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平衡功能评分、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水平和自理能力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悬吊运动训练。
- 赵会哲魏艳霞张文华
-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等速肌力训练自理能力
相关作者
- 王一吉

- 作品数:121被引量:479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康复 脊髓损伤患者 数据集 儿童
- 胡可慧

- 作品数:72被引量:317H指数:10
- 供职机构:遂宁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康复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疗法联合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 陈罗西

- 作品数:42被引量:212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骨科医院
- 研究主题:疗法治疗 关节粘连 运动疗法 肩袖损伤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 王传英

- 作品数:19被引量:119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蜡疗 疗效观察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蜡疗治疗
- 李万斌

- 作品数:23被引量:118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悬吊运动疗法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八段锦 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