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 篇“ 东亚大槽 “的相关文章
东亚 大 槽 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季节内变率对冬季东亚 气温的影响2024年 基于气候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 index)、东亚 大 槽 指数(ET index)和高低压系统间的东亚 经向风指数(V index),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 大 槽 在季节内尺度上对东亚 地区冬季温度的影响机理,构建线性模型对冬季华南地区季节内尺度温度进行延伸期预报。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 大 槽 系统变化中最显著的是季节内尺度信号;季节内尺度SH index和ET index对V index的贡献分别为82.6%和42.2%;3个指数的回归模态在对流层中层对应西北-东南向低频罗斯贝波列缓慢东南传播,低层水汽、近地面层环流、降水及2 m温度场配置良好,当西伯利亚高压深厚或东亚 大 槽 发展时,经向风关键区北风强盛,有利于冬季高纬度地区干冷空气向东亚 输送;V index对华南地区冬季季节内尺度2 m气温的有效预报时效达25 d。 李天明 丁柳丹关键词:东亚大槽 延伸期预报 1980—2019年夏季东亚 大 槽 减弱及其与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1979—2019年NECP/DOE(NCEP2)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数据,基于各季节东亚 大 槽 的频率分布特征,客观地确定了东亚 大 槽 的槽 区范围和东亚 大 槽 强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夏季东亚 大 槽 减弱与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19年各季节东亚 大 槽 强度均存在年代际减弱趋势,其中夏季减弱趋势最显著,可能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海冰快速融化有关。在年际尺度上,夏季东亚 大 槽 强度减弱主要受前期夏秋季海冰的影响。当前一年夏季北极涛动为负位相时,受北极高压异常影响,海冰分布呈现格陵兰岛东部和加拿大 群岛高密集度冰区海冰增加,欧亚-太平洋扇区季节性冰区海冰减少的偶极子型分布特点。在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秋季融冰区范围扩大 ,有利于极区的行星波1波异常信号上传至平流层。春季平流层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信号在有利的行星Rossby波垂直传播条件下向南扩张并在东亚 一侧下传,且一直持续到夏季,直接影响到东亚 中纬度地区,使得东亚 大 槽 减弱。 尹航 黄菲 黄菲 王宏关键词:东亚大槽 北极海冰 北极涛动 冬季东亚 大 槽 振幅指数及其与东亚 冬季地面气温的联系 2021年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的500 hPa位势高度数据,基于振幅定义了冬季(12-2月)东亚 大 槽 振幅指数I_(EAT),分析了东亚 大 槽 与东亚 冬季地面气温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I_(EAT)能够反映东亚 大 槽 的强度变化.1948-2018年I_(EAT)总体有微弱的增大 趋势,表明东亚 大 槽 强度增大 .I_(EAT)与东亚 沿岸地区的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当I_(EAT)偏大 (小)时,东亚 沿岸地区冬季气温偏低(高).I_(EAT)偏大 的年份,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和850 hPa经向风异常偏大 是东亚 沿岸地区冬季地面气温异常偏低的主要原因. 王一璞 左洪超 陈伯龙关键词:东亚大槽 振幅 冬季气温 山东冬季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 大 槽 的关系 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19612018年山东省26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对应的大 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冬季降水主要存在6种空间分布型:同多(少)型、南少(多)北多(少)型和东少(多)西多(少)型。东亚 大 槽 是影响山东冬季降水的关键系统:当东亚 大 槽 偏弱时,山东冬季易出现全省性降水偏多;当东亚 大 槽 偏强且向南伸展时,山东冬季降水易出现全省性偏少;当东亚 大 槽 偏强且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北侧为明显正高度距平时,山东北部尤其是半岛东北部地区降水易偏多,其他地区易偏少。东亚 大 槽 对山东冬季降水影响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前期东亚 大 槽 偏弱(强)、山东冬季降水易偏多(少)的关系在1992年以后不能成立。当东亚 大 槽 偏强且贝加尔湖地区高度场明显偏低及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太平洋低纬地区高度场升高时,山东冬季降水也易偏多。 胡桂芳 伯忠凯 高理 徐玮平 王娜关键词:东亚大槽 冬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亚 大 槽 冬春季节内演变的主模态时空特征被引量:6 2019年 冬春季节东亚 大 槽 的异常变化常常与寒潮冷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影响中国的寒潮冷空气近年来常常造成初冬、深冬相反的冷冬或暖冬现象,与之相关的东亚 大 槽 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季节内反位相变化特征,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分解(S-EOF)方法,对冬春季节内的初冬(11-12月)、深冬(1-2月)、初春(3-4月)东亚 大 槽 区域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季节内演变时空主模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东亚 大 槽 主要表现为深冬(初冬初春)向北退缩(向南加深)型和冬春一致加强(减弱)型两个主模态,分别解释了23.3%和17.2%的方差贡献。S-EOF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东亚 大 槽 在初冬、初春向南加深(向北退缩)和在深冬向北退缩(向南加深)的季节内反位相变化特征,此时,初冬、初春阿留申低压向南增强(向北减弱),中国东南沿海以东区域降温(升温),欧亚大 陆北部升温(降温);而深冬阿留申低压减弱(增强),日本南部到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升温(降温);该模态与冬季Mega-ENSO型海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S-EOF第二模态(东亚 大 槽 冬春一致加强(减弱)型)主要表现为东亚 大 槽 从初冬到初春的一致性加强(减弱)特征,此时北半球大 气主要受北极涛动负位相(正位相)控制,欧亚大 陆中东部地区大 范围降温(升温);该模态主要受到传统La Niňa(El Niňo)型海温以及印度洋海盆一致模的影响。 黄菲 李金泽 许士斌 王宏关键词:东亚大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 大 槽 和东中国海海温关系的年代际减弱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Had ISST(Hadley Centre Sea-ic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Set)的月平均海温(SST)资料,对1960-2012年中国近海冬季SST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冬季SST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升温过程,增幅达0.018℃/年,在80年代末期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增暖过程。对东亚 冬季风子系统与冬季东中国海SST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1960-2012年间,东亚 冬季风5个关键子系统中,东亚 大 槽 与东中国海冬季SST年际变率上关系最为密切。进一步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 大 槽 和东中国海冬季SST都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东亚 大 槽 为年代际减弱,而东中国海冬季SST发生了年代际增暖。尽管1960-2012年间东亚 大 槽 与东中国海冬季SST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统计相关在1989-2012年期间显著减弱。这种相关减弱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NPO(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的年代际变化背景下的东亚 大 槽 的强度减弱有关。 王国松 侯敏 李琰 牟林 尚建设 宋军 高佳 李程 李欢关键词:海温 东亚冬季风 东亚大槽 中国近海 东亚 大 槽 偏强背景下山东冬季降水偏多年的环流特征分析 本文对山东26站1961~2011年冬季降水量距平场进行EOF分解,结果表明山东冬季降水主要存在六种空间分布型:同多(少)型、东多(少)西少(多)型和南(多)北少(多)型;通过分析不同降水分布型对应的同期500hPa高度... 胡桂芳 王娜关键词:冬季降水 环流特征 东亚大槽 北极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 大 槽 季节内变化 近年北极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欧美大 陆的气候,对东亚 的气候也有重要影响。东亚 大 槽 影响东亚 的冬季风路径,其异常时可能产生大 范围沙尘暴,对东亚 气候有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1979-2013年东亚 大 槽 位置指数IWZ和强度指数T10的... 刘源 苏洁 张述文 孙即霖关键词:季节内变化 文献传递 东亚 大 槽 偏强背景下山东冬季降水偏多年的环流特征分析 1、山东冬季降水分布型及其环流场特征对山东26站1961~2011年冬季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EOF分解,结果表明,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72.8%,全省降水距平符号一致,表现出全省降水呈同多同少分布型;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 胡桂芳关键词:东亚大槽 冬季降水 分布型 环流特征 文献传递 春季东亚 大 槽 变异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联系 本文选取了七个不同的指数进行比较,确定了1979~2011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进而对1979~2011年春季500hPa标准化位势高度进行EOF分析,探讨了春季东亚 大 槽 的变异特征。发现春季东亚 大 槽 存在两个主要空间模态... 林雄军关键词:东亚大槽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王万里 作品数:41 被引量:9 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分布函数 温度梯度 能量平衡 温晶 作品数:24 被引量:292 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天气学 空气污染 小波分析 东亚大槽 大气环流模型 黄小梅 作品数:28 被引量:198 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研究主题:夏季 年际变化 树轮记录 夏季降水 气温 胡桂芳 作品数:43 被引量:207 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夏季 降水 降水量 夏季降水 张丽 作品数:41 被引量:68 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风向 季风 转角 夏季降水 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