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篇“ 东北印度洋“的相关文章
-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半日潮波影响的数值模拟
- 2025年
- 本文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海平面变化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100年相较于2020年东北印度洋在低排放(SSP1-2.6)和高排放(SSP5-8.5)情景下的海平面变化值。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起同时满足东北印度洋在近岸和大洋中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要求的潮波模型,对当前和未来海平面变化之后的东北印度洋潮波进行模拟,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北印度洋及其内部的孟加拉湾顶部、马达班湾和马六甲海峡北部等重要海区的M_(2)、S_(2)半日分潮潮波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分潮受不同排放情景下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同的影响,振幅和迟角变化幅度不同,在高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可达52.26 cm和28.59 cm;低排放情景下M_(2)和S_(2)分潮振幅变化最大值分别为39.07 cm和23.34 cm;振幅和迟角变化均呈现高排放情景下的变化幅度大于低排放情景的特征。不同分潮在同一排放情景下的振幅和迟角变化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M_(2)、S_(2)两分潮振幅在6°N以北的大部分海区减小,仅在小部分近岸河口等浅水海区存在明显增大趋势,而在6°N以南的海域呈现增大-减小交错分布的空间形态;深水海区振幅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远小于浅水海区,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近岸浅水海区;M_(2)分潮振幅变化幅度大于S_(2)分潮;在分潮迟角变化上,2个主要半日分潮迟角变化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深水大洋区变化幅度基本不超过1°,而在孟加拉湾顶部等近岸浅水海区变化较为明显,迟角在孟加拉湾顶部和马六甲海峡北部呈减小趋势,在马达班湾呈增大趋势。
- 谢恩灵郑清丹陈长霖王智祖王帅左军成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FVCOM数值模拟
- 海平面变化对东北印度洋潮波的影响研究
- 谢恩灵
- 东北印度洋东经90°海岭末次冰消期孢粉源区的转换及机制
- 2024年
- 海洋沉积物中的孢粉是反映大气环流变化与洋流输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东北印度洋90°E海岭18I105A孔(孢粉分析长度为168 cm,即45.1 cal.ka B.P.以来)的孢粉群落分析,发现在12.6 cal.ka B.P.孢粉组合存在一个明显的转变,孢粉的组成由单缝孢子、松属花粉和栲属、青冈属等壳斗科花粉转变为三缝孢子、桃金娘科花粉和榆科花粉。通过与现代孢粉主要源区对比以及与海岭北部的YDY05孔进行对比,认为18I105A孔的孢粉源区从苏门答腊岛到斯里兰卡、印度半岛等地,发生了重要转变。在12.6 cal.ka B.P.之前,孢粉源区主要来源于苏门答腊岛等近源区域,主要输运方式为安达曼表层洋流,受海平面升降控制;而到了全新世,加强的印度夏季风形成较强的西南季风流、海平面上升使得源区距离增加,阻碍了源区距离较近的东部苏门答腊岛等地的孢粉运输过程,导致孢粉源区变为印度半岛及斯里兰卡,孢粉浓度骤降,该阶段海平面和夏季风起主要控制作用;在12.6 cal.ka B.P.之前,YDY05孔孢粉总浓度远低于18I105A孔,反映当时YDY05孔孢粉源区距离更远,二者具有相似的孢粉组合类型及孢粉变化趋势,表明90°E海岭沉积物中孢粉具有相似的源区及影响因素。孢粉记录的区域气候/降水变化为:18I105A孔孢粉记录了45.1 cal.ka B.P.以来的陆源地的古气候演化历史,苏门答腊岛在海洋同位素阶段(MIS)3时期以干冷气候为主,MIS 2时期为湿冷气候,全新世时期记录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温暖潮湿的气候变化。
- 孙玉慧罗传秀向荣刘建国曾剑威林刚苏翔万随张兰兰杜恕环杨艺萍黄云
- 关键词:印度季风
- 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现代沉积过程分析
- 2022年
- 海洋大气粉尘是海气相互作用的桥梁。由于现代大气粉尘沉积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和可观察性,使其成为研究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而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翼的东北印度洋,是全球海洋生产力最强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然而,关于海洋现代粉尘的研究还未见相关的报道。文章通过对东北印度洋2020年9―11月的大气粉尘进行走航收集,分析大气粉尘样品沉积通量,利用空气粒子模型模拟粉尘传播途径,对粉尘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再结合全球遥感数据,首次对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沉积的现代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东北印度洋大气粉尘沉积通量变化在221~1221 mg/cm^(2)/d之间,研究期内粉尘日沉积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冬季风盛行的11月中旬,而最低值则在夏季风控制的9月下旬,前者通量约是后者6倍;粉尘沉积通量变化主要受粉尘源区距离的影响,而粉尘粒径大小和风力强度有关。空气粒子模拟结果显示,粉尘的传播过程受大气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控制,结合大气气溶胶数据可进一步探讨粉尘的源汇过程。此外,现代粉尘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具有明显的风成环境沉积特征,石英颗粒磨圆度较好,具有蛇曲脊或“U”型坑,明显区别于水成环境下石英颗粒磨圆度差,具有贝壳状断口及“V”型坑等特征,可作为在沉积物中区分不同搬运动力组分的依据。
- 杜恕环杜恕环黄锦萍潘子锐黄日辉陈碧珊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
- 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及古环境与古季风演化被引量:1
- 2022年
- 东北印度洋地理位置独特,其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孟加拉扇的“源-汇”过程、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海-气”交互作用、印-太暖池热传输的演变与高纬气候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关键信息,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演化的良好记录载体,是探讨多圈层相互作用、探索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东北印度洋季风与表层环流特征、沉积物组成及物源、气候环境演化以及环境磁学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东北印度洋为典型的季风风场,表层环流受季风影响强烈,夏季和冬季环流差异明显。沉积物类型丰富,包括河流输运而来的陆源碎屑、钙质和硅质为主的生物沉积以及火山物质等。但目前对于该区域的沉积物的具体组成、“源-汇”过程、迁移历史、季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高纬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受样品获取难度大、磁学信号稀释严重等因素的限制,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在示踪沉积物物质来源、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方面被普遍认可的技术手段,在东北印度洋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因此,未来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向东北印度洋更南、更深处延伸,对其“源-汇”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采用更高精度的技术手段提取磁学信号,加大环境磁学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替代性指标,解决该地区季风演化、古海洋环境变化等气候环境问题,为该地区环境气候研究提供新认识。并尝试开展地磁场长期变化(paleosecular variation, PSV)研究,建立东北印度洋的PSV记录,辅助修正全球地磁场模型,探究地球深部动力过程。
- 官玉龙陈亮姜兆霞李三忠肖春凤陈龙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古环境高原隆升季风演化环境磁学
- 东北印度洋春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目前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改变了鱼类分布和迁徙模式,世界上的许多渔业资源都出现了衰退。季风性气候影响下的东北印度洋具有独特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印度洋的持续增暖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最显著信号之一。浮游动物属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
- 程夏雯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浮游动物放射虫垂向变化
- 东北印度洋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综述和新认识被引量:3
- 2020年
- 85°E海脊是东北印度洋一条重要的线性基底隆起,形成于中生代印度板块北漂过程中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海脊的结构、性质和起源蕴含了东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北漂过程的关键信息,然而目前对其构造属性和形成演化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分析了85°E海脊及邻区的重磁异常特征,结合前人对海脊外部形貌、内部结构、深部构造以及东印度洋板块重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结果表明,85°E海脊的形成是热点活动、洋脊扩张、转换断层、扩张中心跃迁以及板块汇聚远程效应等多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海脊呈现明显的构造分段性,不同分段的结构、性质和成因机制不同.12°N以北的海脊形成于板内热点型岩浆作用;2°~12°N的海脊与NW-SE向和N-S向两期海底扩张的边界高度吻合,是白垩纪东印度洋扩张中心调整和板块重组的产物;2°N以南的阿法纳西-尼基廷海山是随着海底扩张逐渐侵位的热点型海脊,可能与2°N以北的海脊不存在成因上的关联.分析认为,2°~12°N的海脊中段是未来部署地球物理测量、进一步确认海脊性质和成因的关键区域.通过深海钻探揭示海脊不同分段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是破解85°E海脊的性质和起源、白垩纪印度洋板块重建事件以及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机制等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途径.
- 尚鲁宁胡刚胡刚祁江豪潘军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重磁异常
- 东北印度洋海域锋面遥感探测与时空变化分析
- 海洋锋是海洋中一种不可忽视的中尺度现象,锋面强度、位置等会跟随时间而变化,是海洋中物质交换的重要区域,其时空变化是海洋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几种典型的锋面检测方法,发展得到适用于东北印度洋海域的海洋锋面...
- 张精英
- 关键词:东北印度洋遥感探测信息提取
- 文献传递
- 热带东北印度洋海域毛颚类的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
- 2014年
- 毛颚类(Chaetognaths)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对探索海流和水团变化以及海洋食物链中能量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1年4~5月在印度洋东北海域(80°E^98.5°E,5°S^6°N)29个站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毛颚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毛颚类14种,以暖水大洋广布种为主,其中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太平洋箭虫Sagitta pacifica、飞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凶形箭虫Sagitta ferox是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依据调查站位设置及环境特征,将调查海域分东部断面、赤道断面和西部断面。种数变化范围为5~14种,种数分布不均匀,东部断面每站一般低于10种,而赤道断面及西部断面的种数相对较丰富。毛颚类平均丰度为5.35(±2.82)ind·m-3,分布亦不均匀,西部断面的丰度比赤道和东部断面均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毛颚类可分3个组群(相似度水平50%),组群I包括11种,是调查海域的主要种类,分布较广,而另外两个组群仅3种,主要出现在东部和西部断面的少数调查站;调查站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特别是西部断面站位之间的相似度>70%。西部断面受沿岸水和涌升水的影响,出现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
- 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
- 关键词:浮游动物毛颚类丰度
- 热带东北印度洋海域管水母类的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2
- 2014年
- 管水母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通常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其分布受温度、盐度和食物的影响。本文根据2011年4月在东印度洋海域(5°S^5°N,80°~98.5°E)26个站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管水母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管水母37种,以热带大洋广布种和赤道种为主,其中扭形爪室水母Chelophyes contorta、巴斯水母Bassia bassensis、双小水母Nanomia bijuga和短深杯水母Abylopsis eschscholtzi是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依据调查站位设置及环境特征,将调查海域分东部断面、赤道断面和西部断面3个区域。各个调查站种数变化范围为2~14种,东部和西部断面的种类较丰富,而赤道断面近岸区种数低,离岸区种数增多。管水母的平均丰度为(1.04±0.58)个/m3,分布不均匀,东部断面和西部断面的丰度比赤道断面高,特别是赤道断面近岸区丰度在1.0个/m3以下。调查海区的管水母属于比较典型的热带大洋性生态类群。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东部和西部断面的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二者与赤道断面的相似度均较低。调查海域管水母种类和丰度的分布受水文和生物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双小水母Nanomia bijuga可作为东部断面和赤道断面近岸区沿岸水团的指示种,锥体浅室水母Lensia conoides和褶玫瑰水母Rosacea plicata可作为西部断面100m以下涌升水团的指示种。
- 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
- 关键词:浮游动物管水母丰度
相关作者
- 方念乔

- 作品数:142被引量:1,075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富钴结壳 古气候 孟加拉湾 东北印度洋 氧同位素
- 丁旋

- 作品数:77被引量:21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 研究主题:浮游有孔虫 孟加拉湾 季风 有孔虫 海洋科学
- 胡超涌

- 作品数:121被引量:645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研究主题:石笋 和尚 洞穴石笋 长江中游 洞石
- 李开枝

- 作品数:64被引量:32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浮游动物 珠江口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南沙群岛
- 杜恕环

- 作品数:31被引量:14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萨拉乌苏河流域 米浪沟湾剖面 气候波动 全新世 东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