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篇“ 中医心理疗法“的相关文章
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惊恐障碍一则
本病案中患者2个月前乘动车时突发惊恐不安,自觉被封闭感,发作时自觉濒死感,心慌,心悸,坐卧不安,出汗身抖,无显著情绪低落,无易怒易激惹等,下车后自行好转,未经院外治疗;此后每次乘坐动车、大巴、飞机等交通工具及雷雨天、夜间...
袁军廖辉琴王处渊
关键词:幽闭恐惧症中医心理治疗神志病
现代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3年
随着抑郁症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目前较为主流的以西方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治疗与用药并不能完全契合与满足我国抑郁症患者的需求,因此中医医家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当下人文背景等特点,在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传统中医心理疗法进行了继承和本土化的研究,加以充分汲取西方自然科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精华,现代中医心理疗法应运而生。临床上常见的有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改良中医情绪疗法中医认知疗法及移空技术等。
黄凯毅张良许晗吕学玉汪卫东
关键词:抑郁症
中医心理疗法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负面情绪的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观察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医心理疗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和对疾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6日至20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常规西医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加用中医心理疗法进行干预。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和中医五志为基础的问卷,比较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状态,中医五志情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状况均有好转,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五志中情绪偏于“喜”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偏于“怒悲恐”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医心理疗法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促进疾病恢复,可应用在COVID-19患者的治疗中。
鞠文雪尚东刘志宇连捷秦维刘勇牛鑫李选原亚利张策周莉姚娓
关键词:中医心理疗法负面情绪网络平台随机对照研究
比较森田疗法中医心理疗法干预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森田疗法中医心理疗法治疗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青岛精神卫生中心诊治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4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与观察组(n=20),对照组行中医心理疗法,观察组行森田疗法,均干预8周,对比两组HAMD评分、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及增分率)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分析森田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100评分和增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SF、BP、MH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上,森田疗法中医心理疗法疗效相当,但森田疗法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抑郁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功能。
王心蕊
关键词:森田疗法中医心理疗法抑郁症患者
中医心理疗法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年
研究并分析中医心理疗法应用于女性更年期失眠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60例女性更年期失眠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主体,选用中医心理疗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睡眠调控技术),每周进行一次,治疗周期为8周,之后在12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本次观察指标主要选择我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贝壳抑郁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对60例女性更年期失眠者采用中医心理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相关数据变化明显(P0.05)。结论 针对女性更年期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心理疗法-TIP睡眠调控技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孙岩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更年期失眠TIP抑郁
浅谈中医心理疗法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防治被引量:1
2021年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视空间功能及执行功能、结构、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障碍,常出现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度、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下降,且多伴有焦虑、自卑、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思则伤脾,脾乃水之制,肝主疏泄,怒则伤肝,不良情绪的产生又会导致患者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调,病情恶化,不利于疾病改善,卒中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是导致其并发PSCI的重要因素。对于PSCI的治疗医学界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探究中医心理疗法,改善患者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防治亦极其重要。
陈均莉谢荃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心理疗法中医
中医心理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痛苦及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
2021年
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取中医心理护理,探讨中医心理疗法对该疾病心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00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心理护理疗法。结果:通过对试验组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中医心理疗法的干预,透析患者各痛苦程度的人数较对照组均有所减少,并且减少程度明显,结论:中医心理疗法能够帮助血液透析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病个体的生活质量。
王娜
关键词:心理疗法血液透析生活质量心理痛苦
中医心理疗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会心理问题探析被引量:2
2021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预后及生活质量,运用中医心理疗法进行干预,可在整体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将“治身”与“治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促进肺的换气功能,提高生理功能的协调及免疫抗病能力。目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多停留在参考古籍层面,理论研究和创新不足,缺乏诊疗规范,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今后,需打破固有思维限制,不断从更深层次进行创新性、创造性研究,建立中医心理疗法的诊疗规范,制定针对特定疾病的评价量表,治疗流程标准化,同时将“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中医心理疗法的基本出发点,对COPD患者早期进行干预,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桂吟哲王世豪田望望王至婉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会心理问题中医心理疗法三因制宜情志相胜移精变气
中医心理疗法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疏导的启示被引量:5
2021年
近年来,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度抑郁症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依赖药物,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易形成依赖性且停药不良反应明显。因此,寻找经济、有效、无毒副作用的非药物方式对抑郁情绪进行干预和疏导,防止由抑郁情绪发展为抑郁症非常重要。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抑郁的病因病机、分型及心理疗法,以期为大学生抑郁情绪地疏导提供借鉴。
李娜玲王福顺
关键词:中医心理疗法抑郁情志相胜法五音疗法
中医心理疗法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中医心理疗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之睡眠调控技术(简称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心理科女性更年期失眠患者30例,予以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每周1次,共干预8周,12周随访。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贝克抑郁量表(BDI)为观察指标,观察失眠临床疗效和情绪变化。结果:中医心理疗法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12周后PSQI、SAS和BDI各项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PSQI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价最后其有效率高达90%,SAS、BDI评分均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心理疗法TIP睡眠调控技术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状况,并且疗效持久。
周璇梓王倩唐艳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TIP更年期失眠抑郁

相关作者

秦竹
作品数:264被引量:1,063H指数:15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方剂学 抑郁症 中药 方剂 配伍
汪卫东
作品数:343被引量:1,276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研究主题:中医心理 中医心理学 抑郁症 中医 失眠
杨玉芹
作品数:51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医学生 贫困大学生 大学生 人际沟通 心理健康
张锦花
作品数:60被引量:33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研究主题:痛风 失眠 中医 中医心理 教养方式
陈嵘
作品数:49被引量:237H指数:9
供职机构:云南中医学院
研究主题:生理学 中医心理疗法 中医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