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278篇“ 中国古代艺术“的相关文章
可以逛的“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2025年
万众嘱目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终于在2024年11月全面开放啦!2024年2月,首先开放了青铜展厅及三星堆特展;6月,开放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四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系列”常设展厅以及两个专题展;11月,最后两个常设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语晨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玺印三星堆教科书
活态写作:一种新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书写
2025年
活态写作关注艺术的发生、演变、流通、交易与收藏,主张融儒教、美学、风格学和实证理论于一体,形成一种大文化史观。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叙述原则是将这种大文化史观贯穿于行旅空间、水文空间、石窟空间、集市空间、宫殿空间等各类文化空间中,聚焦于不同文化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因艺术趣味的丕变而引起的空间转移,同时兼顾思潮的消长、朝代的更替、社会的治乱、节日与历法等因素的历史分期法。其最终目标是试图弥合艺术品与社会之间的罅隙,并为解决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精英写作与非精英写作的对立、艺与术的分离、史料与原物的错位等问题提供启发。
李源锋彭修银
关键词:艺术史观文化空间历史分期
危机与转机——2024年度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回顾
2025年
刚刚过去的2024年,从全球的政治与经济状况来说,都是一个瞬息变幻、充满了各种不安、冲突与挑战的一年,而阴霾笼罩下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当然无法独善其身,这个与社会财富和文化精英阶层紧密关联的产业,也在全球性的经济低迷与消费萎缩中挣扎求存。
梁晓新
关键词:社会财富经济低迷精英阶层独善其身艺术品拍卖市场
中国古代艺术市场再述
2024年
作为特殊的商品交换场所和艺术品商业流通领域,中国以书画交易为主的艺术市场有其悠久的历史。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古代艺术品生产与消费的某种关系,知悉经济进程的某些方面,窥见社会情境的转折变动和审美时尚的移易演化。笔者多年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努力有感于此。近日,笔者在自己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校改、修订、增补,完成此文,愿求教于方家。
章利国
关键词:商业流通领域中国古代艺术古代艺术品审美时尚社会情境校改
日益开放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读翟进《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
2024年
作为现代美学的起步,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将美学界定为低级认识论或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这一定位意味着,在人类围绕自然和人自身建构的诸多知识形态中,从美学角度谈论美和艺术可能属于门槛最低的一类。比如,作为审美活动,只要某物被人看到或听到,并引起感官快适,我们就可以说它是美的;在博物馆或美术馆看一幅作品,只要观看者对它是有感觉的,他谈论自己的感觉就应该算是在谈论艺术。这种状况,极易引人生发出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或“人人都是美学家”的想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刘成纪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知识形态中国古代艺术美学角度现代美学
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特点及国际中文传播价值——以中国画为例
2024年
中国古代艺术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其具备代表性的主体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遗产包罗万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辉煌而闪耀,永不褪色,代表有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是几千年的积累,透露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基于对“文化”和“艺术”概念的探讨进,以绘画(中国画)为例阐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特点及在当代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价值。
唐薇
关键词:古代艺术中国画文化特点
异同、交融与进阶:文物视角下中国古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初探
2024年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艺术与科学,辉耀古今,渊源已久,彼此分裂,又相互交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自人类文明形成之日始,科学与艺术就并存相伴,直至携手迈入新时代的文明之门。即便由合而分,科学与艺术还是不可避免地邂逅,在人类前行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伴随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
于昊平马丹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文明进程历史进程人类文明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全书以“全球美术史”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
(美)巫鸿作
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艺术通史
2024年
上海博物馆是享誉世界的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目前收藏文物门类超过33大类),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5万件(套);拥有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上海博物馆(图)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中华文化通史藏品珍贵文物
审美与文化视角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兽面纹
2024年
兽面纹,一种在古代艺术中频繁出现的神秘纹饰,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现代艺术形式,兽面纹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兽面纹也称为饕餮纹,其图案构成基本特点是以鼻梁为轴线,两侧对称布置额、眼、口、眉、角、耳和躯体等,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较早,且大量存在于青铜器物上一种原始的图形纹样。在古代艺术中,兽面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如鼎、簋、尊、方彝、罍、爵、壶、觥等主要青铜器类别。
朱亦芃

相关作者

王向峰
作品数:191被引量:199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审美 诗人 文化 诗情 文学
朱志荣
作品数:217被引量:701H指数:1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审美特征 意象 美学思想 审美意识 审美意象
黄念然
作品数:96被引量:354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学批评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高楠
作品数:117被引量:190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理论 文学 文论 文艺学 文学实践
郑岩
作品数:47被引量:28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画像 中国美术史 壁画 葬具 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