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97篇“ 中国美学“的相关文章
中国美学
本书以美学经典文本为核心,阐述中国美学多方面的特征和性质,力求挖掘经典文本的现代含义,是一本以经典构成的中国美学简史。篇目涉及老子——自然美学、孔子——人际关系的美学、魏晋风度——人的美学等。
左克厚主编
关键词:美学史
国家美学的构建:周朝“三礼”与中国美学
2025年
先秦重要儒家学术典籍《仪礼》《周礼》《礼记》,后人号称“三礼”。三礼有一个中心,就是“礼”。三礼对礼的论述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礼立足于人情。礼不是用来治人的,而是用来养人的。养人不是统治好百姓,而是领导好百姓;不是让百姓受苦,而是让百姓幸福。养不只是让人民物质生活上不匮缺,还要让人民精神生活上丰富。精神生活有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那个时期人民对审美的认识与追求,其涉及审美胸怀的“天下”观、“生态”观,涉及审美理想的“中和”观,涉及审美主题的“礼乐”观,涉及审美疆域的人生观。三礼文化蕴藏着儒家美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源泉。三礼中所说的礼制虽然已经消失,但三礼的精神仍然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存在,其审美意识更是化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延续至今。三礼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它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美学
陈望衡
关键词:儒家美学
“巫史传统”的理性化与感性化——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构
2025年
中国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须要“植根本土”,另一方面则要“走向全球”。在古今中西张力之间所形成的“巫史传统”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本土创构,它既包括理性化的一面,也包括感性化的另一面。因为中国巫性传统本然具有感性与理性的“一体两面”,而且由“巫”到“史”的发展更有赖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而亦离不开感性作用。“巫史传统”之所以对于中国美学而言乃是源根性的,正是由于,由巫史而发,中国美学乃是“天人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世界”的美学;中国美学乃是“物我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主客”的美学;中国美学乃是“情理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文心”的美学;中国美学乃是“感行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生活”的美学
刘悦笛
关键词:巫史传统中国美学物我合一
作为中国美学元范畴的“感物”——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读后
2025年
围绕着考察与建立“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发生之学”之理念,将“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学元范畴,实现了“感物”研究的历史通观,彰显了理论性、整体性与权威性。作者并没有选择通常史论研究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研究对象展开书写,涉及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基本类型、方法与体验特征、感物与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及现代意义的展望等方面。“感物”命题,乃是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审美方式,它所蕴含的人类与外界环境极为生动与深刻之互动关系,或许可以赋予其一般认识论品格,从而以中国自主知识之基础范畴身份,超越历史与国界。
张节末
关键词:感物中国美学元范畴
中国美学十五讲 第2版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
朱良志
王国维作为方法:中国美学发展的继承、吸收与超越进路
2025年
王国维美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于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西方理论对话交流甚至话语对抗的大背景下,因此其美学探索具有中西交流以及解决中国问题的指向性。王国维美学通过对西方审美无功利思想的吸收,唤起并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中超越利害的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纯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构;其对境界说的强调倡导了追求人生境界、追寻高尚人格、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生观;其美学和美育思想发扬文学艺术对人生的价值,促进了近代中国国民人生观、科学观、审美观的发展。王国维的美学研究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种发展进路,以王国维作为方法就是吸收世界先进理论资源,唤醒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立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兼容与超越,使中国美学成为联结传统与现代、面向自身与世界的美学理论。
阎恺祺
关键词:理论旅行
中国美学》稿约
2024年
中国美学》是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的学术辑刊,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集刊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来稿注意事项:1.论文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2.除本集刊特约稿件外,以不超过10000字为宜,并附作者简介。
《中国美学》编辑部
关键词:来稿注意事项中国古代美学审美文化学术规范集刊
中国美学何以可能?被引量:3
2024年
为了解决中国美学“何以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在跨文化美学的框架下区分术语与话语这两个概念。一方面,术语不同于话语。美学,就其术语意义而言,并无中西之别,职是之故,美学术语可以进行跨文化旅行,实现中西互译互释,因而中国美学是“美学”的。另一方面,话语又离不开术语,是术语的语境化表达。就话语意义而言,中国美学是借用西方术语对中国审美经验和情感方式的话语表述,是中华民族对美的价值追求的理性体现,而不是西方美学的本土化,因而中国美学是“中国”的。总之,跨文化美学使得“既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中国美学成为可能,因而是中国美学的实质。
李庆本
关键词:美学话语中国美学
论“中国美学”的学科特质
2024年
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编译评介、以西释中和中西参证等阶段,从“美学中国”到“中国美学”(参见高建平),许多学者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学科体系作出了不解的努力。在当下,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美学学科,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美学理论体系,使中国在国际美学界成为美学强国,为建设多元一体的世界美学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中国美学研究努力的方向。
朱志荣
关键词:美学学科中国美学研究学科特质美学理论
中国美学史上的“洛阳”被引量:2
2024年
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城市构成了它主导性的审美视角。这一点在中国王城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传统天下观就是一种从王城出发的天下观。在这一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洛阳具有非凡的意义。这座城市是中国传统王城从自在发展向自觉建构的转折点,其标志是周公营洛。这一起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礼制城市的典范,对“洛阳旧制”的复制则构成了认识中国王城史的主干性线索。在中国“城市—王城”史中,洛阳不断被赋予意义,也不断废墟化,这使它逐步成为意象,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映像形式。据此,理解中国美学,首先必须重新厘清城市与乡村的主从关系,其次需要抓住王城中心这个主导环节,最后再看这一中心如何展开为一种审美化的天下观或天下视野。
刘成纪
关键词:中国美学天下观

相关作者

李天道
作品数:189被引量:252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美学 构成论 美学精神 《周易》 美学
张法
作品数:337被引量:1,315H指数:16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美学 演进 中国美学 远古 中西
潘知常
作品数:205被引量:621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生命美学 美学 中国美学 审美活动 信仰
刘成纪
作品数:126被引量:619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美学 美学 生态美学 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
刘悦笛
作品数:296被引量:1,03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活美学 分析美学 美学 中国美学 中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