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042篇“ 中国美学“的相关文章
- 中国美学
- 本书以美学经典文本为核心,阐述中国美学多方面的特征和性质,力求挖掘经典文本的现代含义,是一本以经典构成的中国美学简史。篇目涉及老子——自然美学、孔子——人际关系的美学、魏晋风度——人的美学等。
- 左克厚主编
- 关键词:美学史
- 生生美学: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尝试
- 2025年
-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感)、审美范畴(生气、气韵生动、生意等)等问题域,是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相对于西方生命哲学、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生生美学是具有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是原创的本土理论话语;生生美学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超越后现代的新的意义系统。对生生美学诸理论面向的揭示,对于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 韩清玉
-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美学
-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六朝经验
- 2025年
-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究范式的文艺美学转向提升了理论的“及物性”和现实属性;在思想内涵上,六朝的个人主体性的觉醒深化了美学思想的感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进而构成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结构,民族主体性由此形成;在表述策略上,经验形态的审美理论形成形象性的言说方式,增强了美学思想的诗性特征,促进了美学表达的通俗化。文艺美学转向、美学的主体性追求、美学话语的诗性言说,六朝美学从宏观范式层面到微观技巧层面都能够为当下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独特的方法论经验。
- 黄长明
- 关键词:文艺美学诗性言说六朝
- 动静之辩:宗白华“中国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 2025年
- 宗白华的“中国美学”论证了中国传统画法在现代世界继续存在的合法性,但它不是对中国古典美学观点的简单“收纳”,而是以“动”的现代精神为中心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阐释。一战爆发后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渴慕、国内“全盘西化”论的反流为宗白华提供了契机,而郭沫若就动静之辩对孔、老哲学极具启发性的新解释,则为宗白华“中国美学”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宗白华对动静关系问题的思考,也逐渐达成了“静观”的东方意识与“进取”的西方精神之间的融合,显示出其构建的“中国美学”背后资源融合与文化重建的理想旨归。
- 郑浩月
- 关键词:宗白华中国美学
- 国家美学的构建:周朝“三礼”与中国美学
- 2025年
- 先秦重要儒家学术典籍《仪礼》《周礼》《礼记》,后人号称“三礼”。三礼有一个中心,就是“礼”。三礼对礼的论述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礼立足于人情。礼不是用来治人的,而是用来养人的。养人不是统治好百姓,而是领导好百姓;不是让百姓受苦,而是让百姓幸福。养不只是让人民物质生活上不匮缺,还要让人民精神生活上丰富。精神生活有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那个时期人民对审美的认识与追求,其涉及审美胸怀的“天下”观、“生态”观,涉及审美理想的“中和”观,涉及审美主题的“礼乐”观,涉及审美疆域的人生观。三礼文化蕴藏着儒家美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源泉。三礼中所说的礼制虽然已经消失,但三礼的精神仍然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存在,其审美意识更是化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延续至今。三礼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它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美学。
- 陈望衡
- 关键词:儒家美学
- 罗蒂的形而上学哲学批判对中国美学的启示
- 2025年
-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共同的话语资源与共同的阻碍。如何摆脱西方传统哲学话语的束缚,是现代西方哲学学者与中国现代美学学者都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罗蒂发现,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优点是,在同质化与二元论的假设中追求永恒的真理。其不足是,相对忽略了事物和现象的差异性、偶然性。罗蒂试图通过彻底承认偶然,摆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话语的束缚。这启示我们,中国现代美学话语建构应在美学学科之中,着重克服美学话语建构的二项对立、本质主义、感性主义策略之局限,彰显审美话语兼性、审美现象的偶然性、感性的度。
- 郝二涛
- 关键词:二元对立形而上学伦理美学
- “巫史传统”的理性化与感性化——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构
- 2025年
- 中国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须要“植根本土”,另一方面则要“走向全球”。在古今中西张力之间所形成的“巫史传统”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本土创构,它既包括理性化的一面,也包括感性化的另一面。因为中国巫性传统本然具有感性与理性的“一体两面”,而且由“巫”到“史”的发展更有赖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而亦离不开感性作用。“巫史传统”之所以对于中国美学而言乃是源根性的,正是由于,由巫史而发,中国美学乃是“天人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世界”的美学;中国美学乃是“物我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主客”的美学;中国美学乃是“情理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文心”的美学;中国美学乃是“感行合一”的美学,由此成为“一个生活”的美学。
- 刘悦笛
- 关键词:巫史传统中国美学物我合一
- 作为中国美学元范畴的“感物”——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读后
- 2025年
- 围绕着考察与建立“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发生之学”之理念,将“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学元范畴,实现了“感物”研究的历史通观,彰显了理论性、整体性与权威性。作者并没有选择通常史论研究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研究对象展开书写,涉及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基本类型、方法与体验特征、感物与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及现代意义的展望等方面。“感物”命题,乃是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审美方式,它所蕴含的人类与外界环境极为生动与深刻之互动关系,或许可以赋予其一般认识论品格,从而以中国自主知识之基础范畴身份,超越历史与国界。
- 张节末
- 关键词:感物中国美学元范畴
- 汲古润今——浅探宋代青绿山水里的中国美学
- 2025年
- 绘画发展至宋代,画院和画学的建立为画家提供了优良的创作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包括青绿山水画在内的各种绘画艺术形式的发展。宋代绘画继承了唐风遗韵,涌现出一批擅长青绿山水的画家。画家们在复古风气的影响下,开始回溯魏晋至隋唐的优秀画法。在继承石绿设色的基础上。
- 隋宜航
- 关键词:青绿山水中国美学绘画艺术画院宋代画学
- 中国美学十五讲 第2版
-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
- 朱良志
相关作者
- 李天道

- 作品数:190被引量:252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美学 构成论 美学精神 《周易》 美学
- 张法

- 作品数:337被引量:1,31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美学 演进 中国美学 远古 中西
- 潘知常

- 作品数:205被引量:62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生命美学 美学 中国美学 审美活动 信仰
- 刘成纪

- 作品数:126被引量:62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美学 美学 生态美学 艺术 中国古典美学
- 刘悦笛

- 作品数:296被引量:1,04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生活美学 分析美学 美学 中国美学 中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