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14篇“ 中国转型时期“的相关文章
- 投资结构优化对中国转型时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贸易保护主义应对视角
- 2024年
- 本文基于中国投资效率低下等经济特征,借鉴现有文献构建一个考虑中间品贸易、行业间联系与投资效率的理论模型,研究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背景下,优化投资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理论研究表明,投资效率低下(与贸易成本增加)会抑制经济增长;而优化投资结构不仅能直接提升一国产出,还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值结构缓解贸易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应用此分析框架,结合32个国家2000—2014年跨国投入产出数据,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无论贸易环境如何改变,优化投资结构均可有效助力中国经济稳定,是缓解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有益举措。
- 贺京同魏哲汪震
- 关键词:资本配置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 中国转型时期政治与公共治理发展的典型样本——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 2021年
-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方政府为推动乡村治理完善,在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模式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呈现了许多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创新案例。浙江农村的基层治理总体发展特点是将基层民主建设与公共服务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基层自治制度等逐渐结合起来,其着力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其基本特点是体现了自主性治理、操作性治理、维权式治理、参与式治理、商谈式治理、民生式治理。从“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和影响角度来看,浙江基层治理的模式创新体现了一种微观层面的“民主合法性”,也是中国转型时期政治与公共治理发展的典型样本。
- 王飞
- 论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设计的出路
- 2019年
-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设计面临诸多问题:空间减少、生态系统破坏、无人性化等。在这一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本文分析当前中国城市设计的问题、背景条件以及过度扩张引发的恶劣结果,提出未来城市设计的出路应该在以下方面探索: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密切关注生态环境的复原和共同使用、城市再开发与场景重建。
- 吴萍
- 关键词: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生态修复
- 中国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选择——兼论国家与市场的本质差异被引量:2
- 2019年
- 要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须深入解读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本质差异。市场调节与国家调节的本质差异主要体现于默会知识与激励问题,市场调节形成的价格体系包含市场参与者零散的、不可编码的默会知识,且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更具激励,有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而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国家调节形成的均衡价格缺乏默会知识,同时也不具备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以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目标,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反对垄断、强化公众利益选择等是我国有效的发展路径。
- 王帅
- 关键词:默会知识企业家精神有为政府
- 中国转型时期政策创新中的容错机制问题
- 2018年
-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我国已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必须冲破思想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政策创新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如何做好政策创新,并且让官员敢于改革创新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首先对转型时期政策创新中的容错机制进行概述;然后对转型时期政策创新中的容错机制的特征进行分析;随后针对转型时期政策创新的容错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后,针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提出建议。
- 林岫
- 关键词:容错机制问责机制创新者纠错机制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中国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 多重任务、效率损失与制度约束
-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为71373186)阶段性成果。本书尝试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多重任务视角出发,研究国有企业多重任务的存在及其造成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具体而言:首先,作者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现状...
- 罗知著
- 关键词:国有企业
- 机会不等于意愿:中国转型时期民众政治参与认知状况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要求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民众的参与权利,还要求民众具备积极的参与意愿。只有这样,民主制度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传统上,受"臣民意识"影响,中国民众是依附于传统权威的,缺乏参与机会和意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众的政治参与机会越来越多,这必然要求民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从机会和意愿两个维度对民众政治参与认知状况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参与机会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民众参与意愿的增强。这表明,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完善相关制度,还要培养民众的参与意识,促进现代公民成长。
- 麻宝斌于丽春杜平
- 关键词:政治参与意愿
- 中国转型时期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 陶中著
-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 中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研究
-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转型现实进行跨期研究,梳理就业质量的变化轨迹与发展趋势,以期寻找提升各地和个人就业质量的可行路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等。
- 苏丽锋著
- 关键词:就业
- 中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基于吸纳框架的解释被引量:2
- 2015年
- 本文探讨了我国转型时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的新解释。根据构建的吸纳框架,发达国家产能过剩的成因可以概括为以市场因素为主的"进入端控制",而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则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进入端和退出端控制"。政府干预导致大量的企业对少数产业集中进入以及过剩企业的难以退出,而企业自身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的行为又加强了产能过剩倾向。过剩产能形成后,化解机制受阻,如出口和内需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创新不足以及退出壁垒等是我国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化解产能过剩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进行供给端和需求端治理,而防止其发生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对企业行为的"两端控制"。
- 程俊杰
- 关键词:产能过剩
相关作者
- 杨兰品

- 作品数:58被引量:317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行政垄断 中国转型时期 国有垄断行业 政商关系 行政性垄断
- 杨少星

- 作品数:13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政法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转型时期 公民身份 正义 国家与社会关系 公共权力
- 唐觐英

- 作品数:9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女性声音 中国转型时期 舆论 家庭暴力 议题
- 张晓峰

- 作品数:64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公共政策 以人为本 非理性因素 社会转型 非理性
- 李瑾

-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党务公开 执政理念 腐败 廉政建设 中国转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