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86篇“ 中国逻辑“的相关文章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2025年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于深刻揭示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的必然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①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质之新”;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文经济学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面对现实的差异性社会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④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系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⑤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文明贯通;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山”理论;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文明观。
任平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
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与推进路径--中国特色的政党引领与三次分配协同治理视角
2025年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根本目标,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与实践议题。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发达的特质和公平正义的属性,与社会财富生产、收入分配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治理场域中,市场、政府、社会分配是收入分配的三种方式,各有其作用机制和效能限度。要实现三次收入分配方式的协同,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及社会机制的调节作用。政党引领与市场、政府、社会三次分配协同治理的有机统一,可以作为探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
任博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逻辑协同治理
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全球议题与中国逻辑
2025年
义务教育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在中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只有在全球框架中才能对其进程做出理性判断,因而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语境也须由本土转向世界。基于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短缺是全球性难题,这一难题在中国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对合格教师的追求是全球议题,中国教师合格率跻身全球前列;师资均衡配置是各国的共同目标,中国师资均衡指标达到全球优势位置。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对师资充足性和质量提出新挑战,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对师资均衡性提出新要求。研究发现,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理论逻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体现国家意志,至世纪之交逐渐强化基于契约的市场逻辑;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致力于推动国家主义的回归,并探索形成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新国家主义”模式。这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和实践场景中的理论和政策创新。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应沿循“新国家主义”模式的发展轨迹,继续推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底层逻辑向国家主义回归,并实现教师职业的再精英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李廷洲朱月华吴晶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中国逻辑
百年来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中国逻辑
2025年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作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反映了一百年来农民群体生存境遇的美好转换、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构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制度创设能力。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宅基地制度的持续变革和优化,农民群体不断实现“扩权赋能”,并在“共同富裕”和“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不断书写乡村美好生活的全新图景。
牛文涛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中国逻辑
国家统筹治理的中国逻辑
2025年
当代中国面临着国家发展的非均衡性难题。国家发展的非均衡性,既表现为城乡之间的非均衡性,也表现为东中西部之间的非均衡性;既表现为南北之间的非均衡性,也表现为沿海与内地之间的非均衡性。这些非均衡性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叠加。统筹治理是破解国家非均衡发展难题、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有序、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统筹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贯穿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全过程。
殷冬水
“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构建的中国逻辑
2025年
发展中国家谋求获得公平合理待遇,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法发展的一大主题。过去,这一问题只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至当下,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如何公平对待其他弱小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中国在合作共赢原则下践行“实力界定收益-”分配逻辑,正展现了本质上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另一种样态。对于“实力界定收益-”中国逻辑本身及其适用程度的理解,不能仅按照认知主义的“适当性选择”模式简单地将之归为中国基于自身观念所采取的一种利他行为,而是要同时关注理性主义“结果性选择”模式对其利益动因的解释。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对参加共建的发展中国家践行“实力界定收益-”分配逻辑,从道义层面更好地彰显其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义利观,也显现了其符合中国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自利性。
徐崇利
论栾调甫中国逻辑研究范式
2024年
栾调甫提出读《墨子》书必有八法,即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离章句、辨真伪、定篇什、辑遗佚、辨异同,此八法为“实证”之一端。栾调甫基于此八法以“虚会”之另一端建构墨家辩学知识体系,内容包括《墨子》的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等内容;还有对同时代学者相关研究的批判;又有自己义理分析,如其认为墨子之辩学亦为名学,为中国逻辑代名词,其他诸子无辩学,中国逻辑特征为别同异、明是非。栾调甫的墨子辩学思想包括知识论和理论体系,其中知识论是墨子辩学形成的思想基础,墨子辩学之理论体系包括名的特征、种类,辞的特征、种类,辩说的特征、结构、应用和种类,狂举的定义和种类等,墨子辩学与因明、亚氏三段论之异大于同。不过栾调甫也把《墨子》中的“逻辑”应用视作逻辑理论,并与三段论、三支论式作比较,但栾调甫的中国逻辑研究“虚会实证”范式为我们重建中国逻辑思想体系提供方法论意义。
曾昭式凌敏
关键词:中国逻辑
新时代教学论研究的“中国逻辑”与延展路径
2024年
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号角呼唤教学论研究遵循并彰显鲜明的“中国逻辑”,即研究者在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时代化调整、对域外教学理论学说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基础上所探索的中国道路。中国教学论研究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逻辑起点、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逻辑基点、以紧跟先进生产力发展为逻辑支点、以聚焦主体生命成长为逻辑原点、以秉持多元共生格局为逻辑落点,在发展征程中取得显著成就。新时代教学论研究的延展,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引擎、以中国为方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厚植育人情愫、延展功能旨趣,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通,增强中国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原创力、实践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熔铸教学论研究独特的“中国逻辑”。
赵鑫
关键词:教学论中国逻辑学科立场中国话语
趣味中国逻辑教学——以《墨子·小取》为中心
2024年
以《墨子·小取》为中心,论述趣味中国逻辑教学的主题,趣味性、普及性、通俗性与学术性、科学性、现代性相结合,用形象、生动与有趣的语言,现代科学方法,从典型案例,提升逻辑知识,领略中国逻辑的趣味神韵。整体阐发中国逻辑范畴、原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分析论述中国逻辑在范畴、命题、推理等方面的理论贡献与实际运用。促进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世界化,表达的普及化、大众化与通俗化,叙述的生动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建构中国逻辑的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对今人的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富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孙中原
关键词:中国逻辑教学
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与深化路径
2024年
中国提出的共同富裕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系统性、长远性、战略性制度设计。区别于其他国家,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动态调整政府与市场互动,避免发展失衡。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系统思维以及历史必然性与发展阶段性相统一。深入推进共同富裕需应对国内外挑战,理顺机遇与挑战逻辑,夯实发展基础,通过“微改革”解决差异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王鹏翔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逻辑

相关作者

孙中原
作品数:112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研究主题:《墨经》 墨家 逻辑 墨家逻辑 墨学
刘培育
作品数:41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金岳霖 现代逻辑 中国逻辑史研究 名辩学 逻辑学
翟锦程
作品数:48被引量:12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
研究主题:知识体系 中国逻辑 逻辑 西方逻辑 文化
曾昭式
作品数:60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研究主题:逻辑学 逻辑 因明 形式逻辑 中国逻辑史
刘邦凡
作品数:782被引量:1,048H指数:14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研究主题:电子信息产业 制造业 电子政务 逻辑 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