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65篇“ 中央造山带“的相关文章
中央中部中生代盆耦合与构演化
盆与是共生单元,从地理学和地质学而言都是如此。和成盆存在耦合关系,在几何学和运动学上相互协调和改,受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控制。中央为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一系列,从地理和地质上将中国大陆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
张义平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盆山耦合生长地层平衡剖面
文献传递
中央秦巴地区发现石英脉型黑钨矿被引量:7
2017年
石英脉型黑钨矿是钨矿的一个工业类型,因其质量优于白钨矿而一直作为战略性资源加以保护性开采[1]。国内外的大型、超大型钨矿床均以白钨矿为主[2],而黑钨矿属于紧缺资源,其重要性等同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当前,黑钨矿主要产于中国的南岭地区,以赣南、粤北最为常见,并可见与绿柱石共生现象[3-5]。虽然近年来在江西北部也发现了大湖塘、朱溪等世界级超大型钨矿床,但含钨的矿石矿物仍是以白钨矿为主;
代鸿章王登红王成辉黄凡
关键词:石英脉型黑钨矿中央造山带白钨矿
复合作用和中国中央的科学问题被引量:105
2010年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的过程,因此,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向复合研究转轨,由类型、作用向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的流变学结构和热对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中央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在全球复合中,中国中央巨型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过程多期性以及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成为全球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可以作为研究复合过程与复合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
杨经绥许志琴马昌前吴才来张建新王宗起王国灿张宏飞董云鹏赖绍聪赖绍聪。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
基于GIS技术的断层地震性分析 ——以南北地震中央交汇地区为例
我国南北地震中央的相交地区包括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北部,在第三代地震区划图(国家地震局,1990)上,该区位于鄂尔多斯6度区、华南6度区以及青藏7、8度区的交接部位,是我国地震最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
刘峰
关键词:缓冲区分析地震剖面
中央(中-西部)前寒武纪地质
陆松年
关键词:前寒武纪地质
利用GIS方法研究南北地震中央交汇区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被引量:12
2009年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南北地震中央交汇区断裂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对区内16条主要断裂,以25km为缓冲区宽度,进行叠加,分析各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主要的发震断裂有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西段、礼县-罗家堡断裂西南段以及临潭-宕昌断裂的东南段、文县断裂西南段、虎牙断裂和雪断裂;虎牙断裂和雪断裂地震活动性最强,其次是塔藏断裂、礼县-罗家堡断裂以及光盖-迭北麓断裂;按震源深度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区内的震源深度由北向南逐渐加大,震源深度剖面图反映了断层的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揭示出了青藏高原向东挤压、物质向东向南逃逸的运动模式。
刘峰张家声黄雄南牛向龙
关键词:活动断层缓冲区分析
基于GIS编制1:200万中央前寒武纪地质图的方法被引量:5
2007年
基于GIS技术编制中国中央前寒武纪地质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以大陆板块活动论为指导,以全国1∶50万及1∶250万地质图数据库为基础,充分反映近年来地质调查和科研新成果,并按照前寒武纪地质特点进行综合设计和系统编制。编图工作流程包括设计编写、源数据准备、空间数据建立、数据套合和出版印刷五个阶段。通过多种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选择、连接与结合,实现了不同时间、不同比例尺地质数据的转换与拼接,达到了提高图件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牛广华陆松年郝国杰郑健康李怀坤陈志宏相振群
关键词:GIS中央造山带
中央”早古生代缝合及构分区概述被引量:91
2006年
中央”是夹持于中国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延展的(局部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显生宙系统。该中包括了库地-喀拉塔什、红柳沟-肃北-北祁连、南阿尔金-滩间、昆中、朱阳关-夏馆和商州-丹凤6条早古生代缝合。被缝合所围限的前寒武纪地质构单元包括中阿尔金-祁连-全吉地块、柴达木地块、北秦岭地块和东、西昆仑2个变质地体。南秦岭原为扬子克拉通的北部边缘,但卷入了显生宙,成为中央的一部分。对上述6条早古生代缝合和6个前寒武纪地质构单元的特点进行了概略总结,并阐述了各地质构单元中的构地层系统和热-构事件的年代格架。
陆松年于海峰李怀坤陈志宏王惠初张传林相振群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
中央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的形成被引量:154
2006年
位于北中国板块群与南中国板块群之间的中央是中国大陆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达5000km)构中央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和泥盆纪、三叠纪的两次主要碰撞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的“复合”。特别是巨型中央超高压变质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会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位于中央北部的“北中央早古生代”具有“多地体、多岛弧”的地体构架和“多俯冲和多碰撞”的动力学作用。研究认为北中央早古生代多地体/岛弧群是冈瓦纳超大陆西侧(或西北侧)陆块/岛弧群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的证据是:1北中央寒武系—志留系的过渡性动物群性质反映早古生代古生物区系与始特提斯洋盆海水相通的古地理环境;2北中央诸多蛇绿岩形成时代>500~540Ma(新元古代-奥陶纪)可作为始特提斯洋盆扩张时限的印证;3多岛弧为北中央早古生代地体的陆缘增生,形成于540~450Ma,岛弧形成自南(外)而北(里)渐新的趋势表明与始特提斯洋盆相连接的弧前小洋盆逐级俯冲的特征;4北中央早古生代多地体/岛弧群的“弧/陆碰撞”及早古生代...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姚建新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
中央东段岩石圈的构格架被引量:11
2005年
笔者讨论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地球物理调查剖面及相关地球物理成果。分析大别—苏鲁地体的深部地质构与岩石圈主要特征,并与东秦岭地区前人的探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认为,中央东段的地壳构反映了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内深俯冲作用。陆壳俯冲的角度在20°~30°之间,由于角度较缓,中央东段发育了开阔的后陆盆地,其下方基底构仍保留有板块会聚的特征。核部上中地壳存在着规模很大的岩浆岩体的显示,与期后的地质作用有关。大别—苏鲁的早中生代超高压变质在东秦岭可能仍埋藏在地壳深处,不会出露于地表。
杨文采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超高压变质带东秦岭地球物理调查中央造山带

相关作者

杨经绥
作品数:449被引量:5,436H指数:5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蛇绿岩 地幔橄榄岩 铬铁矿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榴辉岩
许志琴
作品数:359被引量:6,359H指数:5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榴辉岩 青藏高原 超高压变质带 俯冲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吴才来
作品数:157被引量:2,684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花岗岩 超高压变质带 U-PB定年 锆石 岩石成因
张建新
作品数:186被引量:2,757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柴北缘 榴辉岩 早古生代 俯冲 北祁连
李海兵
作品数:297被引量:5,092H指数:4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龙门山 青藏高原 隆升 假玄武玻璃 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