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篇“ 中建南盆地“的相关文章
- 低勘探海域中建南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
- 2024年
- 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在中建南盆地内划分出4套地震层序,识别了5个不整合地震反射界面。通过分析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推测中建南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分别为中始新统湖相烃源岩、上始新统—渐新统湖相和海陆交互相烃源岩以及下—中中新统海相烃源岩。通过对其周边盆地进行类比分析,厘定了3套烃源岩的地震相特征;对不同沉积相带泥岩百分含量进行赋值,最终判识推测了中建南盆地新生代3套烃源岩泥岩厚度及分布特征。本研究可为盆地下一步油气资源评价、有利二级构造带分析和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 余秋华张莉刘金萍骆帅兵
- 关键词:中建南盆地烃源岩地震相
- 中建南盆地后扩张期T_(5)和T_(3)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对南海科学钻探的意义被引量:2
- 2022年
- 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一个走滑拉张型盆地,具有南海北部张裂和西部走滑的双重构造特征,盆地发育新生界多个区域不整合面,对于研究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油气资源以及南海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越南钻井约束,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译,标定南海扩张结束后(中中新世以来)T_(5)和T_(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分析,认为:T_(5)不整合面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时期的碰撞不整合面,对应于红河-南海西缘断裂带从左旋运动到右旋运动的过渡期,时代为15 Ma,地震剖面揭示该界面总体的构造活动不强烈,推测沙巴造山运动在中建南盆地的响应已大幅减弱。T_(3)不整合面对应于区域性重要板块重组事件和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的构造转换面,与红河-南海西缘断裂带右旋走滑密切相关,时代为11.6 Ma,地震剖面显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剥蚀削截特征,同时是南海西部大规模碳酸盐岩、水道和扇体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推测为南沙运动或万安运动在盆地内强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南海后扩张期表现出强烈构造活动及沉积响应的差异,通过未来大洋钻探,可明确南海西部T_(5)、T_(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动力学环境,为认识南海西缘断裂带对西部沉积盆地群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
- 王伟平姚永坚蔡周荣殷征欣朱荣伟尉建功鞠东
- 关键词:中建南盆地不整合面
- 中建南盆地北部海底麻坑地貌特征及成因机制被引量:1
- 2021年
- 海底麻坑是与流体逸散相关的一种海底凹陷地貌,在全球海域的陆架、陆坡和深海平原等均有广泛发育。文章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和三维地震资料,在中建南盆地北部识别出330个规模不等的海底麻坑,按照麻坑形态可将其分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新月形麻坑。研究区内海底麻坑直径可达1500~7900m,最大深度可达175m,其中圆形麻坑规模(直径、深度)小于椭圆形、长条形和新月形麻坑,表明圆形麻坑处于麻坑发育早期阶段。三维地震资料显示不同类型海底麻坑的下伏地层中均发育有断层、气烟囱、裂隙等流体逸散通道,为该区域海底麻坑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海底麻坑演化过程中,底流对海底麻坑的地貌形态具有改造作用。当圆形麻坑下伏地层流体活动强烈时,流体可沿着运移通道直接向麻坑内壁渗漏,使得其内壁塌陷,逐渐演化成椭圆形麻坑。由于椭圆形麻坑处于底流活动影响的早期阶段,其受底流改造作用较弱。在持续性底流活动的强烈改造作用下,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麻坑逐渐拉伸演变成长条形麻坑。当底流作用于孤立的圆形麻坑时,在底流的上游侧沉积速率增加,麻坑在上游侧接受沉积被掩埋,下游侧地层被侵蚀,从而形成新月形麻坑。根据研究区海底麻坑成因机制分析,文章首次提出了一种展示中建南盆地不同类型海底麻坑演化过程模型,该模型有助于理解中建南盆地流体逸散过程和底流活动,并且可为其他区域海底麻坑演化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 汪灵王彬李健喻凯琦赵芳
- 关键词:地貌特征中建南盆地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烃源岩热演化史被引量:2
- 2020年
- 中建南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对盆地内油气资源前景尚无明确认识。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对盆地内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中建南盆地内最主要的一套烃源岩为始新世早—中期烃源岩,生烃门限为2050~2125 m,但盆地内2个主要生烃坳陷——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内的始新世早—中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别较大,分别在32、24 Ma开始进入生烃门限。现今中建南盆地中部坳陷的热演化程度高于北部坳陷,因此中部坳陷的生烃潜力应大于北部坳陷。中建南盆地主力烃源岩尽管在晚渐新世末陆续成熟,并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但因缺少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直至上新世末圈闭定型,油气才开始聚集成藏。因此,中建南盆地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为上新世末。
- 刘金萍简晓玲王后金王嘹亮王改云成谷
- 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潜力盆地模拟中建南盆地南海西部
- 中建南盆地局部构造特征被引量:2
- 2008年
- 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调查资料表明,盆地面积超过11×104km2,沉积厚度达8500m,局部构造发育,油气前景良好。在对盆地大量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盆地局部构造的圈闭类型、分布特征和发育史。盆地的局部构造主要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型圈闭。早期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伴生以张性为主的局部构造圈闭;晚期受走滑应力的改造,发育花状张扭或压扭性构造;特定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则造就了地层和复合型圈闭构造。
- 陈玲
- 关键词:构造圈闭地层圈闭中建南盆地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被引量:21
- 2007年
- 中建南盆地位于南海西部陆架—陆坡区,承接了南海北部陆坡和南沙海域构造域的地质特点,并受到南海西缘大断裂的控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研究表明,中建南盆地新生代陆相、过渡相、海相各种沉积体系发育;具备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沼泽、泻湖、浅湖(海)—半深湖(海)、半深湖(海)—深湖(海)环境;地温梯度中—高,有利于干酪根成熟;河流、扇体、三角洲砂体和风化基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全球地球动力体系联合作用控制,以及南海海底扩张运动产生的区域性应力影响,盆地演化过程具有多旋回发育的特点,导致发育多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断裂体系和多种类型圈闭。以上各种地质要素为盆地含油气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储存空间。同时盆地具有明显油气显示。据国内外地震勘探资料,发现在盆地西北隆起带及盆地中部、南部等多处地方都有气显示,同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吴必豪等在该区海底表层柱状样品中先后发现了碎块状沥青,断面新鲜,经荧光显微镜鉴定为油脂沥青,证明中建南盆地具有油气生成的潜力。因此,中建南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具备较高的油气勘探价值。
- 高红芳王衍棠郭丽华
- 关键词:中建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远景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构造格架及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16
- 2006年
- 中建南盆地地处南海西部,断层、火山岩体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影响很大,剖面上表现为由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构造层叠置而成,平面上呈现北北东-北西走向,形态呈菱形,既具有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拉张盆地的地质特征。盆地整体以一个主要坳陷和两个次级坳陷为中心,穿插缓坡低隆起,形成隆坳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内发育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走滑方向不同,对盆地演化的影响截然不同,左旋引起挤压,而右旋则造成盆地拉张沉降。在拉张和剪切两种应力改造作用下,经过了多次抬升、沉降的旋回,形成走滑-拉张复合型盆地。
- 高红芳陈玲
- 关键词:新生代中建南盆地
- 中建南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被引量:15
- 2005年
- 中建南盆地是在晚白垩世末南海中南部的一次张性构造运动──礼乐运动作用下开始形成的。盆地的发育经历了中、晚始新世之间的西卫运动造成区域抬升,使中建南盆地的下伏地层遭受变形、隆升和剥蚀;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的南海中央海盆扩张──南海运动;中中新世末期的万安运动和中新世末期南海整体沉降作用。共划分了6个层序组,8个层序,即A层序组(含A层序)、B层序组(含B层序)、C层序组(含C1层序和C2层序)、D层序组(含D层序)、E层序组(含E1层序和E2层序)和F层序组(含F层序)。
- 钟广见高红芳
- 关键词:中建南盆地地层特征
- 南沙海域中建南盆地的磁性基底及地壳结构被引量:8
- 2004年
- 通过对南沙海域中建南盆地重磁资料的分析及反演计算,依据盆地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对地震资料难以解决的基底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磁性基底与莫霍面深度,确定了地壳类型,并对盆地内的深部大断裂及磁性基岩属性作了推断,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林珍
- 关键词:南沙海域磁性基底地壳磁力异常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新生代沉积相及古地理演化被引量:15
- 2000年
- 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将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新生界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并进行了地震相-沉积相分析,推断解释了14种沉积相,论述了不同地质时期各沉积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新生代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化和各沉积体系在盆地发展过程中的变迁,进而展示了中建南盆地由陆相湖盆向陆缘海盆的演化。
- 高红芳白志琳郭依群
- 关键词:中建南盆地沉积相沉积环境
相关作者
- 高红芳

- 作品数:95被引量:39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中建南盆地 北黄海盆地 地球物理 海洋地质 盆地
- 陈玲

- 作品数:36被引量:157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北黄海盆地 南沙海域 中建南盆地 盆地 综合地球物理
- 钟广见

- 作品数:81被引量:33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南海北部 中生界 油气 新生代 南海北部陆坡
- 宋海斌

- 作品数:262被引量:1,834H指数:31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海洋学 南海北部 内孤立波 地震
- 王衍棠

- 作品数:22被引量:12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北黄海盆地 层速度 时深转换 地震速度 南沙中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