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2篇“ 中生代盆地“的相关文章
中国东北及周边晚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中生代,中国东北及其邻区经历了复杂、强烈的陆内变形及多期次岩浆活动,发育了大量陆相断陷盆地和深大断裂。梳理该区盆地地层和构造演化资料,理清盆地、深大断裂、岩浆等活动的时空联系,是认识该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和揭示其动力机...
郭知鑫杨永太
关键词:晚侏罗世晚中生代盆地演化早白垩世动力机制
柴达木中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动力学
2022年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中、新生的叠合盆地,新生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比较成熟,而中生代的成因机制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应力体系和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结合野外构造观测和古地理演化,认为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断陷盆地演化经历两阶段:J1-J2时期为受近NWW方向拉应力作用的断陷盆地,J3-K1时期是受到近S-N向拉应力的断陷盆地,柴达木盆地沉降中心从柴北缘转移到柴东地区,最大主应力集中分布地区也从柴北缘转移到柴东。
魏论研侯贵廷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生代应力场动力学数值模拟
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被引量:1
2022年
目前的勘探成果表明,南海北部到东海南部的广阔海域普遍发育中生代地层,但是除了在台西南盆地发现工业油气藏之外,其他地区的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本次研究将中生代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厘清各构造时期盆地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化机制,探讨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整体为一个大型盆地,盆地的演化受其周围板块相互运动所控制;晚三叠世(T_(3))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控制,发育被动陆缘边缘海沉积盆地;从早侏罗世(J_(1))到早白垩世均受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机制的控制,其中早—中侏罗世(J_(1-2))发育弧前坳陷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J_(3)—K_(1))盆地性质为弧后断陷盆地;晚白垩世(K_(2))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联合控制,性质依然为弧后断陷盆地,与前期相比,裂陷强度加大;海水由东南方向侵入,地层垂向上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过渡,由东南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水体逐渐变浅,亦由海相向陆相逐渐演变;中生界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等地区发育深海相和海湾相泥岩,在东海南部基隆坳陷也发育良好的海湾相泥岩,生烃潜力大,具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和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界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王明健潘军潘军黄龙黄龙
关键词:中生界盆地演化构造环境油气资源
北非地区中生代盆地区域沉积中心发育机制新认识及油气差异富集效应被引量:2
2022年
北非地区为世界上油气富集地区之一,区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以往研究对这一油气差异性富集控制因素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重点从中生代期间发育的多个区域沉积中心的演化和形成机制的角度,探讨这一科学问题。对已有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的综合再分析表明,北非地区冈瓦纳大陆北缘发育维德迈尔—佩拉杰、苏尔特、东地中海三个彼此孤立存在的中生代沉积中心,这些沉积中心在空间上处于阿拉拉隆起、苏尔特隆起、黎凡特隆起三个海西运动中形成的NE向古隆起之上,具有“古隆起塌陷反转”的形成机理;沉积中心均靠近新特提斯洋边缘,总体呈现受海西运动形成的古隆起和新特提斯洋开启背景下的伸展作用联合控制。三个中生代沉积中心为中生代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和油气富集区;受海西期塑造的古构造、海西构造剥蚀对砂岩储层的控制以及中生代烃源岩发育等有利因素所控,这些塌陷形成的中生代沉积中心及围区成为最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中生代盆地的这一形成过程为该区油气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黄雷张忠民赵晓辰吕雪雁王爱国刘池洋宋世骏殷珂李鑫刘静静
关键词:特提斯构造域海西运动
山西北部中生代盆地群演化总结——以云冈盆地为例
2021年
云冈盆地地处华北克拉通中北部,演化时期为早侏罗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沉积较为连续,对其演化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华北克拉通板内变形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笔者将云岗盆地的演化概括为初始拉伸→中期隆起→强烈伸展→填平补齐4个演化阶段。
刘莹
关键词:中生代盆地演化
羌塘中生代盆地大洋缺氧事件及全球对比被引量:4
2020年
位于藏北高原的羌塘盆地保存了我国最大面积的侏罗纪海相盆地,记录了较为完整的中生代海相序列。在羌塘中生代(T3—K1)盆地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多次水体缺氧事件,这些缺氧事件是全球大洋缺氧事件在羌塘盆地的反映。本文对这些缺氧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羌塘盆地海相T—J界线剖面的碳同位素表现为两次明显的负偏异常,对应于全球T—J典型界线剖面碳同位素的"初始负偏移"和"主要负偏移",T—J之交水体由氧化环境变为缺氧环境。在盆地演化早期,在毕洛错地区识别出早侏罗世托儿期碳同位素负偏异常,可与全球早侏罗世托尔期大洋缺氧事件的碳同位素负偏进行精确地对比,揭示了早侏罗世托儿期全球缺氧事件在羌塘盆地的普遍性。在盆地演化晚期,海水逐渐从北羌塘拗陷西北部退出盆地,广泛沉积了一套黑色页岩、油页岩、泥岩及泥灰岩的岩石组合,碳同位素特征可与南特提斯、北特提斯及西北特提斯对应时期的碳同位素相对比,是早白垩世巴雷姆期全球大洋缺氧事件在羌塘盆地的反映。
付修根王剑曾玉红宋春彦曾胜强
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2020年
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受区域性拉张-压扭应力场影响,一般呈NNE或近SN走向,湖盆的形成受长期活动的大型边界断裂控制,已发现油气储量的有陆东、陆西、张强、钱家店等8个重点凹陷。研究认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发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为陆东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系,沙海组次之,在张强凹陷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义县组为火山岩储集层,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为碎屑岩储集层,沉积体系以近距离搬运、快速沉积为特征,储层物性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型,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运用统计法、成因法、类比法对8个重点凹陷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认为陆西凹陷和陆东凹陷资源丰度高,资源潜力大,仍是辽河外围中生代盆地勘探的重点地区。
刘海艳
关键词:九佛堂组沙海组陆东凹陷陆西凹陷张强凹陷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生代盆地形成及演化被引量:5
2019年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研究的认识,结合与右行离散平移断裂有关的构造组合模型,开展了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盆地演化过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以及阿尔金断裂带与周缘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盆地露头和盆地形态、岩相之间的契合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生以来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在350km左右;泥饼右行走滑实验模型和阿尔金中段中生代原型盆地之间,在成盆环境和盆地类型上,均具有良好的构造契合关系;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复位以后的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现今中生盆地类型及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孙松领张正刚荣光来石亚军侯栗丽王文卓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中生代左行走滑右行走滑
赣南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被引量:1
2017年
赣南中生代盆地的沉积源于早白垩世,以拗陷为主。控盆构造主要为洞口一合龙北东向同沉积断裂,该断裂属赣江断裂系万安一乐安深大断裂的一部分。对盆地的形态,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沉积特征及控盆因素调查研究,并结合区域资料解析白垩纪晚世盆地构造及演化规律。
陈雷超胡金苗
关键词:沉积盆地白垩纪同沉积断裂继承性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性状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4
2017年
库车坳陷充填有厚约4000~5000 m(局部最大厚度可达6000 m)的中生界陆相地层。地面特征和地震资料表明,库车坳陷北部地区中生界与下伏强烈变形、变质的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南部地区中生界与下伏寒武系-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按照地层厚度趋势推测的中生界在山前地带有强烈的剥蚀,沉积厚度轴线位于南天山晚古生造山楔之上,显示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是上叠在塔里木克拉通北部边缘隆起和南天山晚古生造山楔过渡带上的拗陷盆地。三叠纪-侏罗纪沉降-沉积中心向后陆(造山带)迁移,早白垩世向前陆迁移,且盆地同沉积期区域规模的断裂活动不明显,据此推测晚古生造山作用后的岩石圈热作用及地壳均衡作用是中生代盆地沉降的主控动力学因素。
李勇漆家福师俊孙统徐振平余海波张玮杨向阳
关键词:中生界地壳均衡

相关作者

漆家福
作品数:206被引量:3,533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构造样式 新生代 盆地 渤海湾盆地 物理模拟
刘招君
作品数:269被引量:2,596H指数:29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油页岩 松辽盆地 盆地 青山口组 下白垩统
蔚远江
作品数:55被引量:86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致密 准噶尔盆地 甜点 扇体 前陆冲断带
程日辉
作品数:206被引量:1,968H指数:2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松辽盆地 营城组 北黄海盆地 火山岩储层 油气勘探
夏文杰
作品数:16被引量:340H指数:11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硅质岩 地球化学 晚前寒武纪 层状硅质岩 热水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