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2篇“ 主体缺位“的相关文章
悬浮型农村与基层治理断裂带——对农民主体缺位和基层治理内卷的再解读
2024年
近年来,农民主体缺位和治理内卷成为资源下乡阶段基层治理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在中西部农村调查发现:首先,农村存在如下三个突出特征,一是大部分农民对村庄政治和村庄事务的态度冷漠;二是传统农业被治理者认为是村庄最无前景的产业而被长期忽视,三是自上而下改造农村的诸多举措与农村的适配性不足却只能认真落实。其次,这些特征形塑了一个治理者的农村悬浮于治理对象的农村之状态,笔者称治理者的农村为悬浮型农村,治理对象的农村为真实农村。再次,悬浮型农村格局下,村庄内绝大多数农民被边缘化,悬浮型农村成为基层治理者的政绩呈现和基层社会精英们的利益角逐的舞台,损害了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基层治理断裂带是悬浮型农村的治理后果,主要表现为:治理者为悬浮型农村所做的努力无法进入真实的农村进而无法促成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格局的形成,导致这些努力在治理者内部空转;治理对象的诉求无法进入治理者的视域,进而很难得到回应。
陈文琼
关键词:资源下乡
失语的童年——少儿节目中的主体缺位现象
2024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少少儿节目愈发成 人化并面临整改或停播的压力。而作为少儿节目主 体的儿童在节目中逐渐失去话语权和自主权。究其 原因,少儿节目的消逝和童年的消逝是一对相互作 用力,他们互相作用于对方的消长。如何提促儿童 在少儿节目中的主体身份,缓解少儿成人化倾向,保 持正常健康的社会化过程是互联网时代亟待解决的 问题。
刘珂欣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缺位问题研究
202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以保护死者人格和与死者人格有利益关联的生者为根本目的的立法观念,由死者的近亲属提出保护请求。但实践中,死者人格利益受损后存在如下情形:一是死者没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二是死者虽然有法定范围内的近亲属,但其不行使请求保护的诉权。这两种情形下,都可能存在死者法定近亲属范围之外的法律主体,遭受到与死者近亲属相同或相近的痛苦,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死者近亲属以外与死者关系密切的法律主体是否可以作为请求权主体,已成为我国法律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针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的理论主要有直接保护说、间接保护说、混合保护说三种流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理论适用上采取了混合保护说立场。基于现实需要和相关理论,笔者认为死者法定近亲属与近亲属之外的主体提出保护请求具有可类比性;建议将死者保护人制度进行中国化运用;在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缺位时,建议扩张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有关条文,使死者法定近亲属范围之外的相关主体能够提出保护请求。
黄魏思思
关键词:死者人格利益
自主主体缺位下的母性放逐——《温柔之歌》中的女性镜像
2023年
法国摩洛哥裔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龚古尔文学奖作品《温柔之歌》通过解构当代女性身份,揭露后现代语境下自主女性主体缺失、女性谱系及主体间性断裂所引发的母性危机、家庭危机乃至人性危机。女主人米莉亚姆与保姆路易丝两位主人公相互对立又紧密相连,她们的主体建构与欲望转变展现出女性符号的多义性,反映了资本社会象征秩序中女性失语、母性流放与婴儿之死背后的“人之死”隐喻。小说书写了当代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更传达了对母性的关注及面向他者的伦理诉求。
陈思宇
关键词:女性主体母性
家庭教育主体缺位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颁布实施,但家庭教育仍存在责任主体缺位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教育关注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儿童事件频发等。本文分析得出家庭教育责任主体缺位主要是由社会角色失范、责任意识淡漠、教育方法失当所致,并提出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优化家庭环境、教育协同等措施解决家庭教育主体缺位问题。
王文芳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行为
“时代症结”与“机制引导”: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主体缺位与主流复归被引量:1
2023年
互联网快速普及,促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更多网络信息。社会网络舆情热点正上升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而这些热点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研究网络舆情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有助于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以网络舆情为有效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推动大学生形成逻辑理性。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舆情演变规律之下高校如何规避不良舆论侵扰、引导大学生确立“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
孙东山台合语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动态
村庄主体缺位的艺术乡建困境研究——以河南省X县D村为例
艺术乡建是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产物,有着乡村建设的历史传统、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当代艺术的社会转向等现实基础。艺术乡建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之一正在广阔的中国乡村进行丰富的实践探索。艺术乡建的...
安梦琪
关键词:外生型主体缺位
个体性与组织化协同:破解乡村治理主体缺位的一种实践逻辑被引量:5
2022年
乡村治理主体不等同于乡村的产权主体,其并非唯一性而是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是包括乡镇政府、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及成员和各类经营主体在内的多元化的主体结构,是个体性与组织化的有机统一。实现对于乡村规范有序的治理需要组织化的全面指导,也离不开个体的广泛参与。个体性和组织化的协同的提出,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一种实践逻辑,即在乡镇政府和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将上级政策指令传递到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基本遵循,而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负责具体的落实,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联系各方经济利益主体,规范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成员和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民主决策保证其内部收益的公平而有效率地分配。
纪程于海飞
关键词:个体性组织化治理逻辑
初中英语教学“主体缺位”问题的有效对策探讨
2022年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各学科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便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学科文化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推动其健全发展,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然而,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依然存在“缺位”问题,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去学习和发展,这与现代化教育改革理念是相悖的,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首先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体缺位”问题,而后探讨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何晓菁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主体缺位到共同治理:中美高校科研评价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及其运行现状进行系统阐述,指出高校在科研评价制度构建与运行过程中缺乏教师、学生和学术共同体等利益主体的主动参与,科研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存在一定的越位现象。美国作为高校科研评价的肇始之地,重视科研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其倡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念和多方参与机制对改进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刘黎明
关键词:高校科研评价利益相关者

相关作者

廖翔慧
作品数:18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走出去 社会化 天主教 城市营销 服务型政府
邹瑞琼
作品数:12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省总工会
研究主题:乡镇(街道)工会 工会 工会工作 形式主义 互联网
刘广明
作品数:36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研究主题:政府干预 农村金融 生态补偿 家电下乡 京津冀
张乃剑
作品数:33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城市化 城市建设 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建设 城市郊区
孙国良
作品数:8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宁波电业局
研究主题:《电力法》 主体缺位 电力行政执法 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设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