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944 篇“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的相关文章
广东省母亲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新生儿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广东省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的乙型肝炎 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情况和影响因素,为HepB接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完整的HepB接种数据,分析接种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接种及时性的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21941例新生儿中,HepB全程接种百分比为96.46%,首剂次接种比例为99.98%,首剂次及时接种百分比为85.19%。对体质量<2000 g的新生儿,四剂次全程接种比例仅为10.53%。多因素分析显示,首针及时接种的保护因素为母亲职业为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OR=1.61,95%CI:1.08~2.40);而未检测HBV DNA(OR=0.56,95%CI:0.47~0.66)、在乡(街道)级助产机构分娩(OR=0.53,95%CI:0.43~0.64)、择期剖宫产(OR=0.73,95%CI:0.58~0.90)、出生时间在下午(OR=0.13,95%CI:0.11~0.16)和晚上(OR=0.14,95%CI:0.11~0.17)首剂次及时接种的可能性降低。全程及时接种的保护因素包括母亲学历为大专或大学、硕士及以上(OR=1.31,95%CI:1.17~1.46)、HBV DNA检测结果高于检测下限(OR=1.18,95%CI:1.02~1.36);而母亲职业为农、林、牧、渔业及辅助人员(OR=0.77,95%CI:0.62~0.96),母亲产次≥3次(OR=0.57,95%CI:0.36~0.90)、分娩地点在乡(街道)级助产机构(OR=0.82,95%CI:0.71~0.94)、自然分娩(OR=0.87,95%CI:0.78~0.96)、出生时间在下午(OR=0.61,95%CI:0.54~0.68)和晚上(OR=0.62,95%CI:0.55~0.69)的婴儿更难保证全程及时接种。结论广东省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HepB接种比例较高,但及时性仍有提升空间,低体质量儿童的接种及时性需要加强。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分娩地点和新生儿出生时间等因素影响接种及时性,建议针对这些因素开展针对性教育和管理,以提高接种及时性。 喻晨殊 甘玉杰 蔡敏 张婉雪 高爽 崔富强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母亲 一种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是采用双包被包板技术代替单包被包板技术,在微孔板上预包被HBsAg抗体(能检测出HBsAg突变株抗原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提高阳性... 李永刚 王萍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泛素化修饰的研究进展2024年 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体内存在的大量亚病毒颗粒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导致乙型肝炎 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持续感染.患者要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则需要获得血清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消失,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抑制HBV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有效药物,因此HBsAg很难被清除.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是HBsAg降解的一条潜在路径,这将有可能改变HBV的生存和免疫环境.本文重点对有关HBsAg的泛素化,包括类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HB抗病毒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提供参考. 牛安行 刘锦 朱传武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泛素化 晋江市深沪镇小学生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检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晋江市深沪镇小学生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检测结果,以期为制订乙型肝炎 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3月1日—3月31日6242例行体检的晋江市深沪镇小学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统计分析晋江市深沪镇不同小学小学生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情况。结果6242例行体检的晋江市深沪镇小学生中共检测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4612例,检出阳性共18例,弱阳性86例,其中深沪中心小学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7例,弱阳性86例;狮峰中心小学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4例;培青小学、金屿小学、科任小学、东山小学、华海小学均未见阳性;科泉小学与首峰小学均检出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1例;东华小学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3例;华峰小学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2例;不同学校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检测阳性率、阴性率、弱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70、315.105、331.015,均P<0.05);与深沪中心小学、狮峰中心小学、首峰小学、华峰小学比较,东华小学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率较高(χ^(2)=6.029、6.275、5.976、4.696,P<0.05);深沪中心小学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阴性率低于其他小学,弱阳性率高于其他小学;18例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小学生中,7岁者3例,8岁者2例,9岁者3例,10岁者4例,11岁者4例,12岁者2例;其中7岁者中男生2例,女生1例;8岁者中男生1例,女生1例;9岁者中男生2例,女生1例;10岁者中女生4例;11岁者中男生2例,女生2例;12岁者中女生2例;18例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小学生中,男生阳性率为38.89%,女生阳性率为61.11%。结论晋江市深沪镇小学生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率较低,其中深沪中心小学、东华小学阳性率相对较高,需密切关注乙型肝炎 防控,进一步加强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工作,尽早进行一级防控,降低学生乙型肝炎 感染风险。 陈树强 蔡芳迎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疫苗 小学生 替诺福韦在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孕妇母婴阻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在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母婴阻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赤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HBsAg阳性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予以替诺福韦治疗。比较两组孕妇乙型肝炎 病毒(HBV)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婴儿HBV-DNA、HBsAg阳性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孕妇HBV-DNA载量、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HBV-DNA载量、AL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与出生6个月后,观察组婴儿HBV-DNA、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在HBsAg阳性孕妇母婴阻断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降低孕妇HBV-DNA载量、ALT水平,降低婴儿HBsAg、HBV-DNA阳性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袁家会关键词:乙型肝炎 替诺福韦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分析研究 2024年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患者在不同的病情阶段中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筛选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阶段情况分为三组,比较慢性HBsAg携带者组(共计88例)、乙型肝炎 性肝硬化组(共计54例),以及原发性肝癌组(共计58例)患者肝功能指标、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再比较慢性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与非肝癌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分析并比较半胱氨酸联合谷氨酰转肽酶对于慢性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三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比较中,三组患者的谷氨酰转肽酶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原发性肝癌组>乙型肝炎 性肝硬化组>慢性HBsAg携带者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显著>乙型肝炎 性肝硬化组>慢性HBsAg携带者组(P<0.05),其叶酸水平远低于慢性HBsAg携带者组(P<0.05),略低于乙型肝炎 性肝硬化组(P>0.05);慢性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与非肝癌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非肝癌患者,其叶酸水平<非肝癌患者(P<0.05),半胱氨酸和谷氨酰转肽酶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65.48%,敏感度为77.30%,其敏感度较单项检测的概率高。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阳性患者在不同的病情阶段中,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水平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病情发展进程之间呈上升趋势,叶酸与其进展之间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可以有效提高检出的敏感度,提高检出概率。 姚奎 刘永恒 张玉姣关键词:阳性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商丘地区151429例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及核酸检测阳性率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商丘地区151 429例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BsAg)及核酸检测(NAT)阳性率结果。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商丘地区151 429例(151429份)无偿献血人群的资料,统计其HBsAg及核酸检测阳性率,比较不同特征无偿献血人群HBsAg与NAT阳性率,分析乙型肝炎 病毒(HBV)-DNA反应性标本乙肝五项检查情况。结果:151 429份标本中HBsAg阳性566份,占37.38/万,HBsAg阴性150 863份,HBV-DNA反应性标本检出74份,检出率为4.91/万。男性、外地、初次无偿献血者的HBsAg和NAT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本地、多次无偿献血者,46~60岁无偿献血者HBsAg和NAT阳性率均高于26~45岁、18~25岁者,且26~45岁者高于18~25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4例HBV-DNA反应性标本中,单抗HBs阳性28例(37.84%),全阴性8例(10.81%),HBsAg阳性10例(13.51%),抗HBe抗HBc阳性与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3例(17.57%)。结论:商丘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率为37.38/万,HBsAg阴性者仍有4.91/万被检出为NAT阳性,主要人群为男性、26~60岁、外地、初次无偿献血者。 王子文 齐静雯关键词:无偿献血 核酸检测 阳性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对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对患者肝功能、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BsAg)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在该院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为应答组、无应答组。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HBsAg、乙型肝炎 e抗原 (HBeAg)、乙型肝炎 病毒DNA(HBV-DNA)及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结果应答组60例,无应答组70例。治疗后,应答组ALT水平明显低于无应答组(P<0.05),两组血清AST、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应答组患者HBsAg、HBeAg、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无应答组(P<0.05)。治疗后,应答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低于未应答组(P<0.05),总三碘甲状腺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明显高于未应答组(P<0.05)。治疗后,应答组患者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为8.33%,无应答组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为2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α-干扰素治疗并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加快机体内乙型肝炎 病毒的转阴速度,其中甲状腺功能改变是患者使用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反应,需监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积极治疗可保证α-干扰素治疗的效果。 皇甫彤 蔺咏梅 饶珂萌 何莹 陆长春关键词:甲状腺功能 Α-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肝功能 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和抗体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转归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BsAg)和抗体(抗-HBs)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CHB)的临床疗效及转归。方法2020年2月—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HBsAg和抗-HBs双阳性CHB患者65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扰素组(n=30)和恩替卡韦组(n=3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转归。结果恩替卡韦组的HBeAg下降幅度、HBeAg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1.29±0.65)PEIU/mL、85.7%、85.7%,均优于干扰素组[(0.96±0.36)PEIU/mL、33.3%、43.3%];干扰素组的抗-HBe下降幅度、HBV DNA下降幅度、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0.15±0.03)PEIU/mL、(4.27±2.10)U/mL、83.3%,均优于恩替卡韦组[(0.06±0.02)PEIU/mL、(3.12±1.12)U/mL、57.1%,P<0.05];经治疗后,干扰素组的HBeAg转阴、抗-HBe阳性的占比为83.3%,明显高于恩替卡韦组[42.9%,P<0.05]。结论采取抗病毒治疗HBsAg和抗-HBs双阳性CHB患者是最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干扰素治疗,是提高治疗率的关键。 杨熹 葛军 徐晨阳 颜雪方关键词: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序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 病毒性肝炎 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NAs)序贯联合干扰素α-2b(IFNα-2b)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HBsAg)慢性乙型 病毒性肝炎 (CHB)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莞市长安医院收治的80例低水平HBsAg 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NA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NAs治疗基础上序贯联合IFN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BsAg转阴情况、HBsAg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血清乙型肝炎 病毒脱氧核苷酸(HBV-DNA)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24周,两组患者HBsAg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8周,观察组患者HBs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观察组患者HBs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无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无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均P>0.05)。观察组部分患者发生流感样症状、食欲下降、乏力、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但均能耐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As序贯联合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 CHB患者能提高HBsAg转阴率,降低HBsAg水平,安全性良好,但对血清ALT水平、HBV-DNA水平影响不明显。 彭福江 李志杰 袁美蓉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 干扰素Α-2B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