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719篇“ 乳头状癌“的相关文章
甲状腺乳头状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近年来,肿瘤相关性淋巴管生成一直是肿瘤微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相关性淋巴管生成与疾病风险分层及预后的内在机制被深入挖掘。同其他类型的实体瘤相比,甲状腺乳头状(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主要以淋巴通路进行转移并伴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而对PTC进行新生淋巴管表征及抑制有望为低风险PTC的微创治疗或晚期PT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全文以肿瘤相关性淋巴管生成为切入点,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就肿瘤相关性淋巴管生成对于研究PTC的疾病进展及临床管理的价值进行总结。
张勇跃梅放张容锦孙阳王淑敏
关键词:淋巴管生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甲状腺乳头状柱状细胞亚型的研究进展
2025年
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大众体检意识的增强,通过结合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细胞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甲状腺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中又以甲状腺乳头状(PTC)的增加为主。虽然PTC是公认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但其中也不乏具有侵袭性的乳头状,如柱状细胞亚型。而柱状细胞亚型常又可以分为惰性亚型和侵袭性亚型,早期识别柱状细胞侵袭性亚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甲状腺乳头状柱状细胞亚型(CCV-PTC)进行相关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柱状细胞亚型的认识。
黄宣维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与超声特征和BRAF V600E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患者,分析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与超声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甲状腺患者12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00%(72/120),BRAF V600E突变率为79.17%(95/120)。不同BRAF 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0.169)。纵横比>1、病灶多发、钙化、血流丰富、病灶直径≥1 cm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3.448,P=0.009;OR=3.758,P=0.008;OR=2.834,P=0.047;OR=3.552,P=0.024;OR=3.521,P=0.031),年龄>40岁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357,P=0.024)。结论应对年龄≤40岁,超声表现为纵横比>1、病灶多发、病灶直径≥1 cm、钙化、血流丰富的甲状腺乳头状患者重点关注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制定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汪洁张行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
基于风险分层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的合理管理
2025年
由于医疗保险系统的完善及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绝大多数为预后良好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PTMC)。同时,甲状腺的死亡率保持相对较低和稳定。因此,当前的筛查与诊断可能更多地造成了PTMC的过度诊断。手术是PTMC首选治疗方式,但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积极观察和热消融也是治疗低危PTMC的有效方法。当前,应基于肿瘤的术前特征进行PTMC的风险分层,并依据不同风险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任虞洁徐书杭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热消融
m^(6)A修饰基因对甲状腺乳头状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分析N6-甲基腺苷(N6-methylladenosine,m^(6)A)修饰基因对甲状腺乳头状(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生存预后的影响,为PTC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下载人类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的571例PTC标本,应用R软件(4.0.3版)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用R ggplot2、R tidyverse、R reshape2和R RColorBreyer程序包制作的热图显示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进行m^(6)A甲基化调节基因的生存预后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预后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集60例PTC患者的旁组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分析TCGA数据库中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基因数据,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9个:IGF2BP1、IGF2BP3、WTAP、YTHDC2、METTL3、hnRNPA2B1、IGF2BP2、RBM15B、HNRNPC、RBM15、YTHDF2、METTL14、YTHDF3、YTHDF1、ALKBH5、YTHDC1、RBMX、ZC3H13、FTO(P <0.05)。将20个数据库中已得到证实的与m^(6)A直接相关基因与本研究所筛选出的19个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15个与m^(6)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IGF2BP1、IGF2BP3、WTAP、YTHDC2、METTL3、hnRNPA2B1、IGF2BP2、RBM15B、HNRNPC、RBM15、YTHDF2、METTL14、YTHDF3、YTHDF1、ALKBH5。建立Lasso-Cox预后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最终筛选出6个与肿瘤患者生存预后最相关的基因:RBM15、YTHDF2、METTL14、YTHDF3、YTHDF1、ALKBH5(P <0.05)。将6个生存预后基因以及15个与m^(6)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按照各自P值进行排序并结合文献,最终筛选出2个关键的与m^(6)A相关的预后基因:YTHDF1、RBM15。根据ROC曲线评估的预后特征,3年、5年、10年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0.901、0.787,预测效果良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BM15和YTDHF1在60例肿瘤患者组织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旁�
韩珺仲维莉王玉珏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生存预后创新创业个体化治疗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囊实性甲状腺乳头状
2025年
目的观察常规超声(US)及超声造影(CEUS)诊断囊实性甲状腺乳头状(PCPT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0例PCPTC(共32个结节)及50例良性甲状腺囊实性结节(PCTN)患者(共52个结节);比较2组US及CEUS表现,评估单一US及US联合CEUS诊断PCPTC的效能。结果组间US所示病灶边缘、实性部分回声、液性部分位置、微钙化、血流分布,以及CEUS所示病灶增强时相、增强强度、增强均匀性、周边高增强环及消退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S联合CEUS诊断PCPT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显著高于单一US(AUC为0.750,P<0.001)。结论US对诊断PCPTC具有一定价值;联合CEUS可有效提高US诊断PCPTC效能。
王爱珠黄旴宁王乐华魏云鹏徐惠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黑色甲状腺合并甲状腺乳头状及淋巴结转移1例
2025年
患者女性, 29岁, 因"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2年余"于2020年11月5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20年9月, 患者于外院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示甲状腺左叶中上部低回声结节伴钙化, 大小约0.8 cm×0.7 cm×0.8 cm, 恶性可能性大。2020年10月15日, 患者于外院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 穿刺涂片未见明确滤泡上皮细胞, 基因检测示BRAF(+);液基细胞学涂片示多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排列成小巢片状, 排列拥挤, 细胞核增大、浅染, 核膜增厚、不规则, 可见细小核仁及核沟, 细胞核内可见少数假包涵体, 背景中可见少量淋巴细胞, 少数多核巨细胞, 考虑甲状腺乳头状可能性大。我院甲状腺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左叶中上部低回声结节, 大小约0.7 cm×0.6 cm×0.6 cm, 不规则, 边界不清, 纵横比>1, 内见点状强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示边缘内部点状血流信号;余甲状腺内部见多个无回声结节, 较大者位于右叶中部, 大小约0.8 cm×0.3 cm, 内见点状强回声, 后方伴彗星影, CDFI未见明确血流信号;双侧颈部未见明确异常肿大淋巴结。既往有月经失调及痤疮史, 长期口服屈螺酮炔雌醇(具体剂量不详), 自2016年起口服米诺环素(100 mg, 2次/d), 规律口服1个月后按需服用。
李如茵黄宗霖陈曙光潘伯驹于健春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多核巨细胞右叶
不同成像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中的显像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微血管成像(Micro V)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甲状腺乳头状(PTC)患者血流形态显像的特点,并比较两种技术检查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1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118例PTC患者(135个病灶),均进行CDFI与Micro V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血流分级显示情况、穿支血管检出情况及显示长度。结果:Micro V对血流信号的检出率97.78%高于CDFI的7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 V对穿支血管检出率68.15%高于CDFI的4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 V对于结节中1条穿支血管显示率84.78%高于CDFI的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于结节中2条与≥3条穿支血管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ro V显示穿支血管长度大于CDF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患者采用Micro V检查对微小血流信号、穿支血管检出优势较CDFI更明显,有助于发现患者病灶微小血管,为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孙燕双章瑞吴杨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流信号穿支血管
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颈部淋巴结转移
2025年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纳入207例经病理诊断的PTC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n=103)与非转移组(n=104),并以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44)与验证集(n=63)。结合临床信息和淋巴结超声特征构建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K近邻法(KNN)、逻辑回归(LR)及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以预测PTC发生CLNM。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患者年龄,超声所见淋巴结横径/纵径比值≥0.5、囊性变、微钙化、淋巴门消失、呈偏高回声团及边界不清均为PTC CLNM的影响因素,尤以微钙化对模型的贡献度最高。所获DT、RF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准确率达93.06%,AUC均为0.987。DT模型及RF模型预测验证集PTC CLNM的AUC分别为0.817及0.895,高于其他模型;RF模型的准确率、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3.10%及92.86%,为5种ML模型中的最佳者。结论ML模型中,RF模型用于预测PTC发生CLNM较其他模型更具优势。
胡蓓蓓张英霞邓伟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肿瘤转移超声检查
甲状腺乳头状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对LLNM风险进行个体化预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基于病理结果,将纳入的307例PTC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231例和淋巴结未转移组7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R 4.2.3软件建立PTC患者LLNM列线图风险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bootstrap法绘制校准图进行验证。结果:两组肿瘤最大径、术前血清Tg、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腺体外侵犯、皮髓质分界不清和钙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和形态规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术前血清Tg、多灶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腺体外侵犯和皮髓质分界不清是PTC患者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TC患者LLNM的AUC为0.843(95%CI=0.794~0.892,P<0.001),模型预测的LLNM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PTC患者发生LLNM的影响因素较多,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与诊断LLNM,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陈保林罗军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关作者

詹维伟
作品数:597被引量:3,237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超声造影 甲状腺乳头状癌
张浩
作品数:297被引量:2,310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癌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葛明华
作品数:264被引量:1,055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癌 甲状腺肿瘤 涎腺腺样囊性癌 预后
殷德涛
作品数:174被引量:998H指数:1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甲状腺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肿瘤 分化型甲状腺癌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韩志江
作品数:185被引量:1,045H指数:19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