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篇“ 于田地震“的相关文章
- 构造转换区强震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以2008—2020年4次M_(S)>6.0于田地震为例
- 2024年
- 2008年于田M_(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构造转换区内接连发生了2012年M_(S)6.2、2014年M_(S)7.3和2020年M_(S)6.4等强震.研究强震间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强震的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及邻区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以强震同震滑动模型为约束,综合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研究4次强震间相互作用以及强震发生所引起的区域内断裂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同震和震后效应的共同作用,后续3次地震发生前震源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为-1.89×10~4 Pa、3.63×10~4 Pa和1.04×10~4 Pa,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延迟了2012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08和2012年于田地震共同触发了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而前3次地震同样触发了2020年于田地震的发生.从不同构造部位强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来看,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尾端张性区内发生的正断型强震,对区域内北东向断层上的左旋走滑型强震有加载效应,造成强震的提前发生,同时也会延迟尾端张性区内近南北向的断层上正断型强震的发生.综合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和郭扎措断裂西段应力显著增加(>1.0×10~5 Pa),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高,需要重点关注.
- 刘雷李玉江季灵运
- 关键词:于田地震有限元模拟库仑应力变化地震危险性
- 时序InSAR高精度地震形变监测与于田地震序列研究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凭借全天时、全天候对地监测、高空间分辨率等特点,成为监测地表形变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地应用到地震形变监测...
- 吴雄骁
- 关键词:INSAR于田地震震后形变
- 基于InSAR技术的于田地震形变特征及发震机理研究
-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表迹线清晰,已知的大型活动断裂上,中强震的发生通常会造成明显的地表形变。地震是区域构造形式的集中表现,伴随着地表形变和断层位错,地震活动的相互触发加剧了区域构造运动。同震形变信息是断层在地表运动的直观表现...
- 姜鑫
- 关键词:于田地震断层滑动阿尔金断裂
- 大地震震前热异常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以2014年M_(W)6.9于田地震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地震震前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对于地震震前热参数异常变化研究至关重要。文中以2014年2月12日于田M_(W)6.9地震为典型震例,以2008年汶川M_(W)7.9地震为验证震例,对目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2种异常提取方法:ZS(Z-score)法和RST(Robust satellite technology)法在实际震例中的提取效果、对异常变化的敏感程度、对背景信息的抑制能力和对地震信息的指示性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化评估。于田地震震前,地表温度和长波辐射出现了多次间歇性突发异常,随着地震的邻近,异常出现的频次增加,异常空间分布逐渐向断裂带周围集中,最大异常变化出现在地震前一个月。2种方法提取结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异常变化出现的频率和幅度上,RST法得到的异常频次和幅度都高于ZS法。为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我们进一步结合地震前后2个地震平静年的数据,对2种方法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ZS法和RST法对于微弱异常变化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2)ZS法相较于RST法对于其他因素引起的热参数异常变化的抑制作用更强;(3)针对地表温度数据,ZS法的提取结果对地震震中的指示性略优于RST法,而RST法对于长波辐射数据的效果则更好;ZS法的归一化距离指数最大值出现的时段距离发震时段更近;(4)汶川地震的定量化对比结果与于田地震略有不同,这可能是受到研究区地物类型分布的影响。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ZS法是更为简便有效的地震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针对震前热参数异常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提高地震热参数异常提取的可靠性。
- 吴玮莹单新建屈春燕李新艳
-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地震InSAR形变场特征分析
- 2020年6月26日5时5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Mw6.3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微观震中位于35.73°N,82.33°E[1]。美国USGS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节面Ⅰ:走向24°,倾角42°,滑动角-108°,节面Ⅱ:走...
- 张庆云占伟
- 关键词:形变场形变特征INSAR
- 利用遥感影像研究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同震形变
- 2019年
-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km,震级MS7.3(CENC)。此次于田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尾端的分支断裂的交汇处,为拉张与挤压变形的过渡带,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
- 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
- 关键词:地震同震形变阿尔金断裂地震台网
- 利用遥感影像研究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同震形变
-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km,震级MS7.3(CENC).此次于田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断裂西...
- 杨士超张志宏夏彩韵王岩
- 关键词:于田地震同震形变位移场遥感影像处理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正断层型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以2008M_S7.3于田地震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震后同震位移参数等基础资料的获取。本文简要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然后以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为例,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在正断层型地震的同震位移等参数获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实际垂直位移与视垂直位移的比值(Vo/H)与地形坡度角(α)以及断层倾角(β)的关系。通过5个典型断错地貌的三维激光扫描,获得了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垂直和水平同震滑移量,垂向和左旋位移均为1—3.5m左右,揭示出于田MS7.3级地震为一次正断与左旋运动分量大致相当的地震。由于断层走向的变化,在地表破裂南段表现为左旋位移大于垂直位移。5处测量点的地表变形带宽度介于10—25m之间。
- 谭锡斌徐锡伟于贵华吴国栋陈建波沈军方伟宋和平
-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于田地震正断层同震位移
-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地震强地面运动初步模拟及烈度预测被引量:5
- 2014年
- 2014年2月12日新疆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在已知的三维介质模型、地形数据基础上,利用震源运动学初步反演模型(张勇等,2014),作者采用曲线坐标网格三维曲线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于田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并计算了模拟区域地震烈度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最大烈度为7度,距离震中最近的于田县城烈度约为5度,断层西北侧地面震动略强于断层东南侧.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地震动在山脊处具有较大的幅度.该地震本身主要能量释放区域在中地壳,主要滑动未及地表,因此对地表造成的破坏有限,这与目前尚无人员伤亡报告的情况相符合.
- 张振国张伟张伟朱耿尚孙耀充陈晓非
- 关键词:于田地震强地面运动地震烈度
- 守望相助 共克时艰——2·12于田地震救灾纪实
- 2014年
- 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举国关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灾区应急救援工作已经结束,没有人员在地震中伤亡,灾后重建也在全面展开。
- 段雯娟
- 关键词:地震救灾应急救援工作灾后重建伤亡
相关作者
- 洪顺英

- 作品数:52被引量:28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INSAR 同震形变 地震 遥感 于田地震
- 单新建

- 作品数:386被引量:2,207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汶川地震 形变
- 张国宏

- 作品数:88被引量:48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INSAR 同震形变 地震 汶川地震 M
- 刘智荣

- 作品数:48被引量:393H指数:12
-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INSAR 层序地层格架 同震形变 辫状河三角洲 准噶尔盆地南缘
- 汪驰升

- 作品数:13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 研究主题:INSAR 同震形变 震源参数 滑动分布反演 汶川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