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59篇“ 五四新文化“的相关文章
- 去中心化的五四新文化图景
- 2025年
- 近四十年来,五四新文化研究的趋势之一是去中心化。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最能展现从凝固趋于流动的五四新文化图景。在去中心化、去稳定化的研究趋势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是以历史化的方式实现“五四”的去政治化。用舒衡哲的话说,历史化“五四”的努力,实则把“五四”重新拉回人的刻度:“‘五四’第一次成了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正被置身于历史之中并安居其中,而不必导向前方更伟大、更光荣、范围更大的事件”。历史化的风险在于把“五四”降为一场有限性的运动,“没有被神话的五四运动仅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不牵涉到现时的价值、忠诚及理想”。然而,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言,“只有一种由神话所界定的视野,才能完成并统一整个文化运动”。当“五四”从神话“降格”为历史时,由意识形态所支撑的宏大叙事亦随之崩解。持续历史化的结果是从单数的“五四”中衍生出复调的“五四”,大写的“五四”被无数小写的“五四”取代。
- 袁一丹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去中心化《悲剧的诞生》去政治化宏大叙事
- 王国维“独立说”与五四新文化异同考辨
- 2024年
- 王国维提出的“独立说”,是新思想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思想进路不仅源自传统观念,而且其价值指向实由西学启蒙义理建构而成。五四新文化是一场思想变革运动,标志着旧价值体系的瓦解以及新观念的形成。王国维“独立说”涵摄理性自主及个性觉醒,不仅与五四新文化内质相通,而且超越启蒙理性,彰显超经验维度。从王国维会通中西文化的角度,可全面阐释其“独立说”的精神实质。
- 潘海军
- 卢梭哲学与五四新文化
- 2023年
- 卢梭哲学为近代中国学人提供了颇为广博与持续的启蒙方案。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反思中,社会契约论启发了中国学界重新认识了共和政体之合法性,进而为辛亥革命在形式上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合法性话语。在破旧立新的文化改造运动中,卢梭哲学一方面作为激进的思想资源被视为行之有效的医国之术,另一方面却作为着眼习俗与舆论的保守主义的依据。在革命尚萌、文化激荡的时代,卢梭哲学让中国学人重新认识现代政治的条件,以合法性之重释推动新政体之展望。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更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之前率先引发了对宗法、血统和宗教等政治因素的批判。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最终使得中国学界重估启蒙主义与西方近代政治道路在中国复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而共和主义色彩极浓的卢梭哲学则在这场由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所触发的思想重估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辩护与重释。
- 包大为
- 关键词:卢梭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契约论
- 五四新文化在吉林地区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以进步报刊为中心
- 1920年代,东北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受到关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新思潮在大连、沈阳、长春、吉林(市)、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率先传播开来。本文选取吉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吉林(市)、长春为研究重点地区,以吉林(市)的《毓...
- 姜书宁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
- 革故鼎新:五四新文化与古典小说研究新格局的确立被引量:1
- 2022年
-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五四以后迎来巨变,这一新文化思潮促使古典小说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其最典型之处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经典小说的遴选,这一遴选虽可上溯明清,但是随着通俗小说的繁盛,明清时人选取的作品已不适应新时代潮流,五四时期,胡适等人选取的“一流小说”应运而生,取代了明清的“四大奇书”;其次,小说的研究方法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胡适的以“实验主义”为内核的科学实证方法成为“典范”;再次,小说的价值观念由“小道”变为“文学之正宗”,彻底终结了古代小说的卑微处境。
- 王瑜锦
- 关键词:古典小说
- 五四新文化传统在当代的价值
- 2022年
- 作为五四运动前奏的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理念上与五四传统完全一致,它凝聚的爱国主义内涵与自我革新精神,以及对于青年人赋予的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为这一伟大运动的发起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对百年中国的发展历程起到重要影响,直到当代依然呈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 王博
- 关键词:爱国主义
- 从“国故之争”到“王国维之死”:近代报刊空间中的五四新文化思想转型被引量:1
- 2021年
- 中国学术由传统过渡到现代与报刊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对“国故之争”“王国维之死”等文化史事件在报刊传播空间中的历史细节考察,不但可以理解近代报刊在学术传播、论争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还能进一步反思五四以来种种文化思潮前进的源动力。一方面,随着西学的传播,尤其是近代报刊的兴起,现代学术框架得以建立,并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学者借助新材料、运用新方法,逐步突破以经学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框架,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近代报刊加速了学术的现代化进程,学术期刊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理论专题的组稿促进了学术思潮的形成,并由此延伸出更为广阔的学术论争。
- 王润泽徐诚
- 关键词:近代报刊五四新文化
- 五四新文化的“运动”逻辑
- 2020年
- 长期以来,在胡适等人的影响下,新旧文化之别主导着有关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认为提出新文化、新文学的老师影响了学生,从而形成新文化运动,继而促使了五四运动的发生。然而从看似“旧文化旧文学”的代表却又实际领导和发动了五四的《国民》和国民杂志社出发,我们看到了一幅不一样的“运动”图景。“国民运动”才是这一运动的本质,之后的继续向外“国民运动”和回归校园的“学术文化”和“文化运动”才是后续“运动”的分歧所在,“动”和“静”是焦点所在。“新文化运动”并非“新文化”扩展而来的运动,而是针对向内回归校园和学术的“文化运动”所提,是新的文化运动之意。上海国民党人正是基于此最早提出和使用“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陈独秀和《新青年》脱离北大,加入上海“同志诸君”阵营,才使得他和《新青年》汇入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洪流。作为国民运动的“五四”和走向国民革命的“新文化运动”是运动的逻辑所在,亦是我们理解后续国民革命的关键所在。
- 张武军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 归一:五四新文化的海外开启--盛成的旅欧创作被引量:1
- 2020年
- 五四后,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旅居欧洲,在海外写作的语境中丰富、发展五四新文化,成为欧洲华文文学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页,也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作为中华新文化的五四文化。盛成作为第一位以双语写作而在欧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学作家,其作品有着古典与五四双重传统的影响,即在吸取中外传统的境遇中寻求五四开启的“人的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是一体,人道无二用”的“归一”中开启了五四文化在海外的延续、发展,接通了五四新文化与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联系,不仅让人在与中国国内五四传统的发生、发展的对照中更深刻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让五四新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新的一章。
- 黄万华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
- 林语堂对五四新文化的贡献被引量:4
- 2019年
- 林语堂与五四新文化的关系,长期以来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学界往往倾向从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林语堂,忽略林语堂对五四新文化的贡献。林语堂以现代语言学推动五四新文化发展,既具有填补空白作用,也是他与胡适一样切近语言革命的关键。除了激进的文化思想,林语堂还具有包容心和兼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有不同认识,对其反对派采取欣赏、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林语堂的贡献有助于为五四新文化重新定位和增殖,对一体化理解和创造性转换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传统与五四新文化小传统,也不无启示作用。
- 王兆胜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兼容性
相关作者
- 耿云志

- 作品数:106被引量:33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五四运动 孙中山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立宪派
- 陈方竞

- 作品数:102被引量:175H指数:6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穆木天 五四新文化 新文化 左翼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
- 郑大华

- 作品数:226被引量:1,05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中国近代思想史 民族复兴 张君劢 民族主义
- 董德福

- 作品数:81被引量:250H指数:8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
- 研究主题: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
- 王富仁

- 作品数:166被引量:1,102H指数:19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知识分子 左翼文学 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