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篇“ 五脉绿绒蒿“的相关文章
绿
2023年
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为罂粟科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50 cm。叶全部基生,莲座状,叶片倒卵形至披针形,长2~9 cm,宽1~3 cm,明显具3~5条纵,全缘,两面密被硬毛,基部渐狭;叶柄长3~6 cm。花葶1~3,被棕黄色硬毛。花单生于花葶上,下垂。
张胜邦(摄影)张得宁
关键词:多年生草本花葶罂粟科叶柄
绿被引量:1
2022年
绿(Mwonopsis quintupliervia Regel),为罂粟科绿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50 cm,基部具宿存的叶基,其上密被淡褐色硬毛。叶基生,呈莲座状,狭倒卵形至狭倒披针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连柄长5~15 cm,宽1~3 cm,全缘,具3~5条主。花葶1~3,不分枝,被淡褐色硬毛;花单生于花葶顶端萼片早落.
张胜邦(摄影)张得宁
关键词:多年生草本花葶宿存罂粟科基部
一种绿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方法。本发明的方法以绿的茎尖为外植体,经氯化汞溶液浸泡灭菌、冲洗,即得消毒后的外植体茎尖;将消毒后的外植体茎尖先接种在无激素培养基上,后接种在诱导芽分化培养基上形成2...
徐文华李彩霞马世震刚华本宋文珠宁蓉春王娜多杰措
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申请涉及中药提取物领域,公开了一种绿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申请通过特定的提取工艺获得绿乙酸乙酯提取物或总黄酮乙醇提取物,其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具有显著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在肝...
王云红阳勇刘翔张小梅陈敬财樵星芳钟国跃瞿显友郭延垒秦伟瀚魏江平高思佳花雷王计瑞
高山药用植物绿与多刺绿扫描电镜微形态学研究
2024年
目的开展高山植物绿、多刺绿微形态学研究,以期为其显微鉴定与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绿叶片、花瓣、花粉粒等部位进行微形态特征观察;对多刺绿花瓣、花粉粒形态进行观察。结果绿叶片表皮细胞不规则形,覆盖有鳞片状蜡样角质层,上下表皮均见下陷式气孔,上下叶片表面均被有多细胞非腺毛,非腺毛基部膨大,上部有多列单细胞沿长轴方向以镶嵌状排列,呈长条状,条上有分支状刺突,圆柱状。两者花瓣上表皮稍平整,细胞界限明显、排列紧密,下表皮细胞密被纹理,偶见内陷气孔;花粉粒均呈球形,极面观圆形或近圆形,萌发孔3沟型,外壁具颗粒状细刺状纹饰,但绿花粉粒3孔沟有两极、环形或赤道面3种走向类型,多刺绿萌发孔3孔沟只有两级分布,该区别点是两种绿属植物品种鉴别依据。结论该文首次对藏药绿叶片、气孔、非腺毛、花瓣、花粉粒及多刺绿花瓣和花粉粒显微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填补了绿属植物微形态研究空白,为藏药绿、多刺绿基原鉴定提供了参考。
米玛潘多徐智玮徐立军格桑文灯刘红燕
关键词:藏药五脉绿绒蒿显微特征
不同产地绿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槲皮素含量测定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绿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槲皮素含量。方法收集6个产地14批药材,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进行考察。结果对照指纹图谱共标定了9个共有峰,相似度均为0.80以上。14批药材聚为2类,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136%,峰8、7、1、4、6是区别不同产地药材的主要成分。槲皮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拉萨产地最高,为0.1961%;那曲产地最低,为0.007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稳定性强的藏药绿HPLC指纹图谱及槲皮素含量测定方法,可定性定量评价药材质量。
朱星昊陈瑞韩起蒋海强齐冬梅吴宗耀
关键词:五脉绿绒蒿HPLC指纹图谱
青海省绿中氨基酸成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4年
为建立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中氨基酸的快速检测方法,阐释环境因子对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10-乙基吖啶酮-2-磺酰氯为衍生化试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青海省16个居群绿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氨基酸衍生物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87~0.9997,检出限为0.06~1.71 nmoL·L^(-1),定量限为0.21~5.43 nmoL·L^(-1),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11%~1.89%,表明构建的检测方法较优。在16个居群的绿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Phe含量最高;各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8.23%~384.75%。基于氨基酸含量,16个绿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油葫芦沟(P8)居群单独为一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Orn、Cys、His、Ala为绿的特征氨基酸成分。土壤理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P8居群的土壤全盐、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全氮含量均最高,土壤全钾含量则最低;基于土壤理化性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扁都口(P7)、P8、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X710(莫林段)(P12)居群分别单独为一组,其余居群聚为一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中土壤全氮、有机质、全盐含量的载荷较高,第2主成分中土壤全磷和有效钾含量及pH值的载荷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氨基酸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全氮和全钾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经度、纬度和海拔对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认为,青海省绿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P8居群的土壤营养较丰富,该居群绿中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含量高;在绿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关注其生长地的土壤微环境。
冯丹舍莉萍宋晓铭李佳敏孙菁
关键词:五脉绿绒蒿氨基酸环境因子
绿质量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筛查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对使用绿的哺乳动物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需具备可测性且与药效紧密关联的特点,筛选与药效相关且体内吸收的原型化学成分作为绿质量评价标志物,采用UPLC‑QQQ‑MS/MS法对...
黄艳菲孔苑琳田一凡刘圆
藏药绿提取过程的在线近红外光谱质量控制研究被引量:6
2023年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自建的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藏药绿提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在线近红外光谱监测和提取终点的判定。以403个样品为建模集,分别获得了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PLS)、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算法下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建模区间,以残差预测偏差(RPD)值为指标选择最佳建模方法。以62个样品为外部验证集,考察模型应用于总黄酮含量实时监测的可行性。此外,还探讨了利用模型预测值进行相对浓度变化率(RCCR)分析直接判定提取终点的可行性,并比较了标准偏差绝对距离法(ADSD)和移动窗口标准偏差法(MBSD)对提取终点判定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预处理方法为Constant+一阶导数+SG平滑、建模区间5300~9000 cm^(-1)条件下所建的总黄酮含量的PLS模型效果最好,其校正集和验证集的误差均方根均小于0.14、相关系数均大于0.97,RPD值为4.68。所建PLS模型对未知样品的平均预测率为79%,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大于0.98,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外部验证集中RCCR法判定的预测提取终点和ADSD法判定的提取终点均与实际提取终点一致。所建模型性能较好,通过对未知样品进行准确快速的定量分析,实现了绿提取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实时监测,同时,以RCCR和ADSD作为提取终点的判定方法较为准确,可为藏药材提取过程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龙若兰冯丹罗西孙菁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线检测五脉绿绒蒿总黄酮
基于数据融合的藏药绿品质评价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运用光谱数据融合策略建立藏药绿总生物碱含量快速检测模型,探讨环境因素对绿生物碱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19个不同产地的绿的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NIR)、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MIR)和中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ATR),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3个单一光谱模型和2个数据融合定量检测模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等不同环境因素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关系。结果经数据融合后,NIR+ATR模型效果较好,其校正集相关系数、预测集相关系数、校正集均方根误差、预测集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9803,0.9972,0.0603,0.0633,且残差预测偏差>4。海拔、年均降水量与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纬度、年均温度与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与总生物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光谱数据融合可以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绿生物碱类物质的积累同时受大的地理环境因子和小环境土壤因子及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可为绿快速质量评价及资源合理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龙若兰冯丹李佩佩李朵孙菁
关键词:红外光谱数据融合五脉绿绒蒿总生物碱环境因素

相关作者

郭玫
作品数:145被引量:1,273H指数:16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藏药 五脉绿绒蒿 化学成分 总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王志旺
作品数:178被引量:970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当归 哮喘 抗炎 小鼠 当归挥发油
邵晶
作品数:124被引量:1,110H指数:17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牛蒡子 藏药 当归 五脉绿绒蒿 红芪
孙菁
作品数:170被引量:81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藏药 红外光谱 麻花艽 川西獐牙菜 藏药材
任远
作品数:206被引量:1,746H指数:23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当归 当归挥发油 小鼠 药理学 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