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33 篇“ 人工关节置换 “的相关文章
刘金文防治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经验介绍 2025年 总结介绍刘金文教授防治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经验。刘金文教授认为,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病机为气血失和,发为血瘀血癥。临证着眼于辨虚实、调气血,强调扶正祛瘀,调整气血津液,通行血脉,则肿痛自消。辨虚实以益气活血,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祛瘀而不伤正。同时,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注重术前术中防治与术后治疗,遵循先辨证而后论治。 叶帅敦 张葆青关键词:下肢深静脉栓塞 人工关节置换术 巨刺电针联合超前镇痛治疗初次单膝人工关节 置换 后疼痛 2025年 背景:随着人工 生物材料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人工 膝关节 置换 已成为改善膝骨关节 炎患者生活质量的首选方式。但是人工 膝关节 置换 后疼痛剧烈,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措施。电针治疗是缓解疼痛的低成本选择,结合超前镇痛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目的:观察巨刺电针联合超前镇痛对膝骨关节 炎患者初次行单侧人工 膝关节 置换 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初次行单膝人工关节 置换 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随机分为3组:超前电针组、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40例。超前电针组在术前1 d、麻醉诱导前30 min、术后1-3 d进行巨刺法电针治疗;术后电针组在术后1-3 d进行相同取穴和参数的治疗,术前1 d、麻醉诱导前30 min行假电针治疗;假电针组取相同穴位参数的5次假电针治疗。比较3组术后患者数字疼痛评分较术前改善情况、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量、患者术后首次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的时间、术后恶心呕吐例数、术后术侧大腿周径增加率和电针实施盲法成功率。结果与结论:(1)与超前电针组比较,术后第4天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静息数字疼痛评分差值明显降低,术后第7天假电针组静息数字疼痛评分差值明显降低(P<0.05);(2)与超前电针组比较,术后第4天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运动数字疼痛评分差值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7天3组运动数字疼痛评分差值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与超前电针组比较,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增加(P<0.05);(4)与超前电针组比较,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术后首次使用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5)与超前电针组比较,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增加(P<0.05);(6)与超前电针组比较,术后第3,7天术后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大腿周径增加率� 许明岚 胡小雪 沈军 向峥 张成波 肖涟波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 术后急性疼痛 人工关节 置换 术患者麻醉复苏期不同保温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2025年 研究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麻醉复苏期采用不同保温方法对其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3年12月间于本院骨科行人工关节 置换 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保温组与新型保温组。传统的保温组使用传统的棉被作为覆盖材料并调整室内温度,而新型保温组则选用了创新的保温材料和设备。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体温波动、手术后的并发症出现率、住院时长以及术后的疼痛评级。结果 与常规保温组相比,新型保温组在术后1小时、6小时和24小时的体温维持上都表现得更为出色;新型保温组患者手术后感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保温组;与常规保温组(10.2±2.5天)相比,新型保温组的术后住院天数(8.5±2.1天)明显减少;新型保温组在术后1天、3天、7天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保温组。结论 将新型保温方法应用于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病人麻醉复苏期,可有效地保持病人体温、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罗悦恒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 麻醉复苏期 保温方法 术后恢复 电针在人工关节 置换 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5年 在全球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骨关节 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人工关节 置换 术是晚期关节 疾病的挽救性治疗手段。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逐渐推广在人工关节 置换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之中,在围手术期内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进一步优化处理,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可达到快速康复的效果。电针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广泛用于骨科围手术期中,相关研究发现电针可有效减轻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关节 快速康复等。综述电针在人工关节 置换 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鹏飞 沈军 王建业 康冰心 赵翅 许明岚 施杞 肖涟波关键词:骨关节病 电针 人工关节置换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预后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Scopu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0.745~0.957。排名前5的预测因子分别为年龄、D-二聚体、糖尿病病史、BMI、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所有研究的整体偏倚风险较高,适用性良好。结论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模型的规范性及质量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未来应持续改进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提供更加精准的高质量风险预测模型。 伍丽华 吴心雨 赖湘瑜 邓宝贵 黄泽青 赵耀 廖源 沈彩萍 李瑜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分 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行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人工关节 置换 手术治疗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n=21)和非血栓组(n=97)。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止血带使用时间≥90 min、手术时间≥90 min均是膝骨关节 炎人工 膝关节 置换 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止血带使用时间≥90 min、手术时间≥90 min均是膝骨关节 炎患者人工 膝关节 置换 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重点关注高龄患者,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 刘晓楠 刘丹 安德宁 陈艺丹 侯宇 王鑫 曾峥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静脉血栓 加长生物股骨柄联合股骨近端外侧壁重建用于人工关节 置换 的生物力学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侧壁骨折使用加长生物股骨柄进行人工关节 置换 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标准的人工 股骨模型24根,随机分为4组,每组6根。模拟临床手术操作切除股骨颈,以股骨颈冠状面宽度为1倍外侧壁作为基准设定。对照组使用同一型号加长生物股骨柄置入股骨近端并稳定。观察组用摆锯纵向切断大转子下1倍的外侧壁,使用同一型号加长生物股骨柄置入固定并稳定(A组);用摆锯纵向切断大转子下2倍的外侧壁,使用同一型号加长生物股骨柄置入固定并稳定(B组);用直径0.6 mm钢丝2道重建捆扎2倍外侧壁骨折,并使用同一型号加长生物股骨柄置入固定并稳定(C组)。对4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刚度和扭转力学刚度生物力学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各组的轴向稳定性和扭转稳定性。结果:在轴向压缩刚度方面,各组在1750 N的压力下可以保持小于2 mm的位移,有良好的轴向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扭转刚度方面,A组扭转刚度最佳,C组次之,B组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外侧壁骨折行人工关节 置换 选用加长生物股骨柄,有优越的轴向稳定性,但在外侧壁缺损较大情况下,要尽可能重建外侧壁恢复其完整性,以获得满意的抗扭转稳定性;而对于无法重建外侧壁的人工关节 置换 或翻修,因缺少股骨假体柄初始抗扭转稳定性,需避免过早下地接受扭转应力活动。 缪建云 黄连水 何明长 诸灵祺 周亮 翟文亮关键词:生物力学 人工关节 置换 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髋关节 疾病患者的对比研究2025年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 置换 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伴髋关节 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灌云博爱医院收治的老年IFF伴髋关节 疾病患者5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内固定术)和研究组(29例,人工关节 置换 术)。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 功能量表(HH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切口长度更长,术中失血量更大;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功能、畸形、疼痛、活动度评分均升高,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对于内固定术,人工关节 置换 术能够加速IFF伴髋关节 疾病患者恢复,改善髋关节 功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王建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超声扫描联合凝血功能检测与血栓弹力图在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2025年 分析超声扫描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23.01-2024.01作为研究时段,选取64例实施人工关节 置换 术的患者来进行实验,其临床资料完整。以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分组。其中,有31例在术后发生DVT,其为观察组;有33例术后未出现DVT,其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扫描、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检测,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SFV、CFV、POV相较于对照组更大,CFV、SFV、POV相较于对照组偏低(P<0.05)。观察组PT、TT、D-D、FIB、α角、MA值以及CI均大于对照组,ATPP、R值、K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超声联合凝血功能对DVT诊断灵敏度、准确度显著高于血栓弹力图(P<0.05);超声扫描、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显著大于其余检查方式(P<0.05)。结论 超声扫描联合凝血功能检测与血栓弹力图在人工关节 置换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各具特点。单独使用血栓弹力图在DVT诊断中的价值相对有限,通过联合应用这三种检测手段,可以实现对DVT更为准确、全面的诊断,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 郭学莲关键词:超声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老年人工关节 置换 患者衰弱评估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衰弱会增加老年人工关节 置换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延缓康复进程,加重经济负担。衰弱处于动态变化,早期发现并有效干预可延缓衰弱进程,因此早期评估患者的衰弱状况是必要的。目前,衰弱的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但对工具的选择缺乏依据。本文从衰弱对老年人工关节 置换 患者机体的影响和国内外现有衰弱评估工具的内容、应用情况、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评估衰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旨在为未来老年人工关节 置换 患者衰弱的识别和评估提供借鉴。 肖梦伟 李瑞玲 候琳琳 王语 王珂心 蒋秋焕关键词:关节置换 衰弱 围手术期
相关作者
吕厚山 作品数:311 被引量:4,486 H指数:3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 骨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人工关节 裴福兴 作品数:1,421 被引量:7,969 H指数:4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 大骨节病 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成形术 王爱民 作品数:619 被引量:2,286 H指数:21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研究主题:救治 人工关节 脊髓损伤 骨科 股骨颈骨折 李子荣 作品数:338 被引量:3,722 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研究主题: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 骨坏死 股骨头塌陷 脊柱侧凸 吴海山 作品数:381 被引量:3,232 H指数:2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研究主题:关节镜 全膝关节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