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53篇“ 人工肝“的相关文章
人工被引量:5
2001年
谢雯郭利民
关键词:人工肝适应证
2024年度衰竭与人工领域研究进展
2025年
2024年,衰竭相关临床实践指南陆续颁布。衰竭尤其是脏再生的机制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对于慢加急性衰竭(ACLF)继发感染的免疫学机制有新的认识,类器官、细胞治疗也有新进展,新型人工移植技术初步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衰竭的临床诊治尤其是ACLF的定义已经呈现从争议走向共识的趋势,衰竭相关的新机制与新的治疗靶点不断被阐明,新型诊治技术不断涌现,有望进一步降低衰竭的病死率。
韩涛
关键词: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
医护一体化在人工治疗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衰竭患者为例,探究在人工治疗期间开展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衰竭患者病历资料予以整理,从中筛选176例人工治疗患者,将其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医护一体化模式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管理质量、治疗安全性、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针对于衰竭患者而言,在人工治疗基础联合医护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化生活质量,备受患者青睐。
黄翠云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人工肝肝衰竭护理质量
非生物型人工治疗衰竭病人列线图预后模型的构建
2025年
目的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行非生物型人工治疗衰竭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以指导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75例行非生物型人工治疗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病人3个月的病情随访结局分为生存组(177例)和不良结局组(98例),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于特征变量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利用X-tile 3.6.1软件将列线图风险得分进行分组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生存组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364.98±151.22)μmol/L比(434.69±144.45)μmol/L]、凝血酶原时间[25.00(20.80,31.45)s比29.58(23.95,44.33)s]、国际标准化比值[2.17(1.91,2.82)比2.85(2.17,3.91)]低于不良结局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33.12(24.10,39.20)%比25.73(19.40,33.78)%]、动态MELD评分(终末期病预后模型)高于不良结局组(P<0.05);生存组的病因[炎病毒58(32.8)%,药物性48(27.1)%,酒精性33(18.6)%及其他38(21.5)%]与不良结局组[40(40.8)%,12(12.2)%,11(11.2)%及35(3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因-药物性及酒精性、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动态MELD评分为非生物型人工治疗衰竭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及AUC分别为0.75、0.78,校正曲线及决策分析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性能良好,低风险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优于中、高风险组(P<0.001)。结论基于病因-药物性及酒精性、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动态MELD评分构建的列线图预后模型对于行非生物型人工治疗衰竭病人的临床决策有较高指导意义。
史诗王一帆杨艳芬刘元丽余红梅邓春青
关键词:非生物型人工肝肝衰竭预后
人工支持治疗在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预后分析
2025年
针对于发病衰竭对象予以人工支持治疗的临床价值和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 2020年4月-2023年12月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衰竭任意选出患者80例临床资料均自愿配合实验开展,分组以随机数表法为执行标准,积极参与到对照组中的40例对象运用临床常规方法对病情加以控制,而积极参与到观察组中的另外40例对象则介入人工支持治疗方法控制病情进展,展开对两种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 未经治疗影响时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受不同治疗方案管理后观察组内PT、血氨等指标水平检出结果展示更低(P<0.05)。经对观察对象住院时间、持续治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等临床指标数据展开比较时,观察组内所获结果展示更低(P<0.05)。经展开对两种治疗方案效果对比,观察组所呈现的治疗效果更高(P<0.05)。在对因治疗引发的乏力、腹胀等不良反应比较中,观察组内所获结果表现更低(P<0.05)。结论 予以衰竭看诊对象人工支持方法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结果,可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也能帮助改善患者各种身体不适,尽快恢复其正常生活,促进病情康复,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雷远锋陶奔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治疗肝衰竭改善预后
人工治疗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探讨衰竭患者接受人工治疗后血红蛋白(Hb)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胆医院接受人工治疗的衰竭患者10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等红细胞参数。重复测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人工治疗后Hb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衰竭患者接受606人次人工治疗,其中402人次治疗前后均有Hb检测结果,衰竭患者接受人工治疗术后Hb[(97.49±20.51)g/L]较术前[(109.38±20.22)g/L]下降(t=32.764,P<0.001)。进一步对14例衰竭患者纵向观察,末次人工治疗术前Hb为(108.50±21.61)g/L,术后次日Hb[(103.14±19.15)g/L]较前恢复,术后第3天Hb[(102.57±21.73)g/L]未进一步回升,术后第7天Hb再次升高[(105.57±22.04)g/L]。衰竭患者术后次日Hb水平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F=8.996,P<0.001),而MCV和MCH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增高(F值分别为9.154和13.460,P值分别为0.004和<0.001),RDW-CV则先逐渐升高后下降(F=4.520,P=0.032),MCHC呈上下波动,无明显趋势(F=0.811,P=0.494)。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操作时长、模式和首次治疗是人工治疗后Hb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人工治疗可影响衰竭患者外周Hb水平,应加强衰竭人工治疗期间的患者血液管理。
林英陈力彭菲林建辉卓传尚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红蛋白类
中药灌肠联合人工支持系统治疗功能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灌肠联合人工支持系统治疗衰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 Data、独秀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Ovid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建库至2023年10月,检索中药灌肠联合人工支持系统治疗功能衰竭的RCT和CCT研究。使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研究,共涉及10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灌肠联合人工组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OR=2.69,95%CI(2.01,3.59)P<0.001],明显改善ALB和PTA;在降低TBil、ALT、NH3、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平均人工次数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出血与平均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灌肠联合人工可以显著提高治疗LF的有效率,促进功能恢复,但仍需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程春芳云洁吴婷婷何沁芮毛雨婷张曼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浆置换中药灌肠META分析
多元化共情护理干预对人工支持系统治疗衰竭患者的影响
2025年
分析对接受人工支持系统治疗的衰竭患者行多元化共情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方法 将于2022年3月-2024年3月入院接受人工支持系统治疗的50例衰竭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多元化共情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评估两组护理状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力量性等维度评分较高,自我效能感较强,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技能水平等各维度评分相对较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评分较高,P<0.05。结论 若衰竭患者接受人工支持系统治疗,应对患者护理加以重视,考量患者精神需求与心理状况等,建立多元化共情护理干预体系,提升患者心理坚韧性,强化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自护水平。
朱晶孙巧杨迪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肝衰竭患者
iMELD评分在慢加急性衰竭患者人工干预时机选择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病血清钠年龄模型(iMELD)对慢加急性衰竭预后的评估及在人工干预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149例乙型炎慢加急性衰竭患者按照亚太脏研究协会建议,分为早(n=59)、中(n=46)、晚(n=44)3期,其中75例行人工治疗(人工组),74例行内科药物治疗(非人工组)。入院时患者均检查血常规、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氨、C-反应蛋白(CRP)、乙型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载量、血清电解质等,计算iMELD分值。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模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OC曲线表示模型的区分度,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截断值,决策曲线采用R4.0.3中Rmda软件包绘制。结果:人工组和非人工患者的生存率为分别是76.0%和60.8%(P<0.05);iMELD评分每增加1分,死亡的风险增加1.085倍;中期和晚期患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早期的3.545和4.063倍,人工组患者死亡风险是非人工组的0.235倍;人工组iMELD评分峰值为(46.06±9.15)分,非人工组iMELD评分峰值为(40.93±1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行人工治疗和iMELD的ROC曲线截断值为43.538;DCA决策曲线阈值概率(Pt)为23%~58%时,基于iMELD评分决定是否应用人工治疗,净获益高于“全治疗”策略,相当于每100例患者中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治疗最多达12例。结论:iMELD评分越高,死亡风险越高,当iMELD>43.538分时建议积极人工治疗,iMELD评分对临床选择合适病例进行人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钱珍辛雪萍张威张帆尹丹丹王帅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截断值
衰竭患者人工治疗中不同抗凝剂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枸橼酸钠与素钠抗凝对人工支持治疗衰竭患者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1例行人工支持治疗的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枸橼酸钠组(n=41)和素钠组(n=60)。2组患者均给予保、抗病毒、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合理膳食、卧床休息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内科对症支持治疗,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同时通过人工支持系统给予人工支持治疗,枸橼酸钠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枸橼酸钠进行抗凝,素钠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素钠进行抗凝。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集肘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以及炎症指标[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水平,计算单核细胞/淋巴细胞(M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比值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统计患者第1次人工治疗开始至随访结束时细菌性腹膜炎、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及性脑病发生情况;所有患者至少随访90 d,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的生存状态、生存时间。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PTT、P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24 h血浆APTT、PT、TT、FI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4 h,枸橼酸钠组患者血浆APTT、PT、TT水平显著低于素钠组(P<0.05),2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ST、ALT、DBIL、TBIL、IBIL及AL
王潇王建刚刘新宇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枸橼酸钠抗凝

相关作者

李兰娟
作品数:1,000被引量:13,326H指数:4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肝衰竭 人工肝 生物反应器 肠道菌群 肝功能衰竭
段钟平
作品数:748被引量:10,133H指数:4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 人工肝 重型肝炎 肝功能衰竭
王宇明
作品数:865被引量:4,688H指数:3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肝衰竭 肝细胞 乙型肝炎 重型肝炎 人工肝
丁义涛
作品数:479被引量:1,41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生物人工肝 肝细胞 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
王英杰
作品数:181被引量:681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肝细胞 生物人工肝 人工肝 肝衰竭 重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