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696篇“ 介入栓塞术“的相关文章
- 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术手术时间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n=51)和延期组(n=47)。早期组在发病72 h内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延期组在发病72 h后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成功率,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D-二聚体(D-D)]水平、血管内皮因子[血管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栓塞成功率为94.12%(48/51),高于对照组的78.72%(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MDA、D-D水平均低于术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两组SOD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早期组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ET-1水平均低于术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两组NO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早期组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低于延期组的21.2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可提高栓塞成功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氧化应激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延期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
- 张奇郭彦俊汪宁孙军
- 关键词:血管栓塞术早期介入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皮因子
- 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对比
- 2025年
- 目的 对比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开颅夹闭术治疗)和观察组(介入栓塞术治疗)各60例。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颅内压、血流速度、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中疗效相当。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但该手术方式的费用较高,因此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梁军飞杨俊吴雪松覃家敏
-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压
- 行介入栓塞术肝癌患者开展循证护理的干预价值评估
- 2025年
- 评估肝癌患者运用介入栓塞术后以循证护理进行辅助的疗效。方法 以2021年2月-2024年2月间接收的行介入栓塞术肝癌患者100例为样本,由数字表随机划分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研究组,50例/组,在此期间,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辅以常规护理联合循证护理,分析比较组间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肝癌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比对照组高,情绪评价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总调查结果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为保障肝癌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的生活质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保持心态健康,是患者评价较高的服务模式,有推广价值。
- 王天琪崔佰红
- 关键词:情绪肝癌循证护理
- 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夹闭术对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夹闭术治疗对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介入栓塞组(n=32,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与显微夹闭组(n=33,采用显微夹闭术治疗),记录两组术中和术后不同时间点桡动脉氧含量(CaO_(2))、横窦乙状窦静脉氧含量(CsvO_(2))、横窦乙状窦静脉血氧饱和度(SsvO_(2))、动静脉氧含量差(Da-s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及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早期认知水平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术中麻醉置管后即刻(T1)、动脉瘤处理前(T2)、动脉瘤处理后即刻(T3)两组SsvO_(2)差异不显著(P>0.05),术毕(T4)时介入栓塞术组SsvO_(2)显著低于显微夹闭组(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CaO_(2)差异不显著(P>0.05);T1、T3、T4时两组CsvO_(2)差异不显著(P>0.05),T2时两组介入栓塞术组CsvO_(2)显著高于显微夹闭组(P<0.05);T1、T4时两组Da-svO2、CERO2差异不显著(P>0.05),T2、T3时介入栓塞术组Da-svO_(2)、CERO_(2)显著低于显微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术后2、6、12 h SsvO_(2)、CaO_(2)、CsvO_(2)、Da-svO_(2)、CERO_(2)与显微夹闭术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栓塞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显微夹闭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显微夹闭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第1天介入栓塞术组简易智力状态评估(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显微夹闭术组(P<0.05),术后第3、7天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出院当天和出院后1个月mRS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对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较显微夹闭术更大,但术后早期两种术式患者脑氧代谢相近,并没有对患者早期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 龚秀娥赵新敏魏志玄张小燕党帅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显微夹闭术脑氧代谢
- 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2025年
- 探讨高龄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后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拟选取本院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病人50名,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5例行开颅夹闭术患者归纳为对照组,25例行介入栓塞术患者归纳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疗效,炎症因子水平,血液动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反应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炎症反应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进行介入栓塞干预,可以调整炎症因素,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韦总当
-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
- 整体护理与可视化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探讨综合护理与可视化护理措施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介入栓塞手术。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及可视化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护理程序。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出现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 经过护理,研究组在神经功能恢复评分上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样在研究组中更高,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率在研究组中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与可视化护理干预对患者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与实际应用价值。
- 徐海燕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整体护理并发症率
- 精准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
- 2025年
- 探析精准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ICA)介入栓塞术患者负性情绪、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在综合性医院内招募符合条件的ICA受试者,最终例数40,时间为2023.12至2024.12,抽签法分组,一组20人,对照组:常规的介入治疗护理,精准组:开展精准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情绪、睡眠/生活质量。结果 精准组患者护理手段干预后,负面情绪分数明显下降,组间SAS和SDS指标比较,P<0.01(存统计学意义);利用睡眠质量专项调查表评估,精准组所得PSQI分数较低,睡眠障碍程度较低,P<0.05;精准组患者护理后,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各项功能好转,QLQ内躯体、情绪、角色、社会等项目评分相对较高,P<0.01。结论 对ICA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实行精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调节其负性情绪,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进而获得良好预后,不断优化患者的生活和睡眠质量。
- 黄秋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负性情绪睡眠质量
- 知信行护理与可视化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
- 2025年
- 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知信行护理+可视化护理的价值。方法 以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样本,均行介入栓塞术,单双号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有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知信行护理+可视化护理,均在2023年1月-2024年6月入选,统计知信行评分并观察各组消极心理,比较自我感受负担情况,分析满意率。结果 实施前统计行为、信念以及各患者的知识评分,观察组、对照组均未呈现差异,P>0.05。实施后统计行为、信念以及各患者的知识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前所涉及的HAMA、HAMD评分均未在观察组、对照组呈现出差异,P>0.05。实施后所涉及的HAMA、HAMD评分在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施前经三个层面分析自我感受负担情况,其分值未在观察组、对照组呈现出差异,P>0.05。实施后经三个层面分析自我感受负担情况,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在观察组达到了96.97%,该项目在对照组为78.79%,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知信行护理+可视化护理的方案能缓解自我负担以及消极心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而言能提升其在就诊时的知信行水平,满意率高。
- 陆晓芳
-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消极心理颅内动脉瘤
- 人性化护理结合可视化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 2025年
- 予以颅动脉瘤病患者介入栓塞术疗法时于术前、术中、术后执行人性化、可视化联合护理模式的干预成效。方法 2022.01开始,2024.01结束,对象是该时段内接收并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86例,依据抽签法实施分组研究,即参照组43例:常规护理,另43例构成结合组:人性化、可视化联合护理模式,对二组临床指标、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展开讨论与分析。结果 围术期临床指标:结合组指标值小,参照组高,对比P<0.05,有差异,住院时间统计:结合组少,参照组多,对比P<0.05,有差异。疼痛与睡眠评估:护理前对比P>0.05,护理后对比P<0.05,结合组低于参照组,有差异。并发症:结合组发生数量少,参照组多,对比P<0.05,有差异。生活评估:结合组高,参照组低,对比P<0.05,有差异。结论 可视化护理结合人性化护理辅助介入栓塞术干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较确切,有助于缩减手术时间,降低失血量,身体迅速恢复,在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影响。
- 孙小月吴琼
-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
- 多层螺旋CT联合介入栓塞术对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介入栓塞术对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组:采用超声造影引导下介入止血治疗3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97、-3.21,P均<0.05);两组伤后至治疗时间、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χ^(2)=0.05,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5、2.33、2.55、3.00、-3.21,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5)。结论在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患者中应用多层螺旋CT联合介入栓塞术,可有效缩短止血时间,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
- 杨志科严志军许华权夏琦胡兴飞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介入栓塞术
相关作者
- 田甜

- 作品数:39被引量:265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大血管 机械取栓 介入栓塞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于淼

- 作品数:39被引量:276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预后 介入栓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孙晓川

- 作品数:473被引量:1,973H指数:2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载脂蛋白E 创伤性脑损伤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 刘旭

- 作品数:164被引量:502H指数:12
- 供职机构:贵州航天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 重型颅脑损伤 神经内镜
- 张继伟

- 作品数:39被引量:299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大血管 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动静脉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