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122篇“ 传统中国社会“的相关文章
尊尊统亲亲:论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内涵与结构化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亲亲、尊尊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化原则,亲亲与尊尊系于具体的人伦关系,尊尊之义生于亲亲之情,而又统摄亲亲。尊尊统亲亲在社会结构层面有特定的意涵,一是家内父子主轴的确立,二是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尊统的生成,三是本宗与外亲间的内外之别的形成。礼制中有关“亲”与“尊”的诸种概念,如至亲、至尊、正尊、私尊,体现了家内的尊尊统亲亲的结构化过程。由尊尊之义形成宗统与君统两种尊尊之统,则是尊尊统亲亲在宗法与政治领域的结构化过程。通过婚姻确立夫道与妇道,形成男女有别的亲属关系体系,是尊尊统亲亲在内外亲领域的结构化过程。尊尊统亲亲,就其伦理意义而言,是以尊敬涵育亲爱,由此形成一个道德共同体。
吴柳财
关键词:亲亲道德共同体
王朝国家权力“构造”传统中国社会
2022年
在中西文语境下以及不同的学术话语中,“社会(society)”这个概念,都是指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性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联,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共同性与凝聚性。它具有两层意涵:一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性的人们组合在一起,并表现出凝聚性;二是因某种关联组合在一起的人群具有某种共同性,并且同属于维系此种共同性的某种“制度”或“体系”。前者可称为“具体社会”,如村落社会(共同体)、地方社会等,是因“共同”而形成的“凝聚”,强调的是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密切程度,亦即凝聚性;后者可称为“整体社会”,如中国社会、西方社会以及身份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是从“整体”抽象出“共同”,强调的是其成员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亦即共同性。无论是“具体社会”,还是“整体社会”,使其构成社会的,都是“关系”--虽然关系的性质各不相同,紧密程度亦各有异,但其成员之间都具有共同的关系,并表现出某种凝聚性。
鲁西奇
关键词:凝聚性传统中国社会学术话语村落社会共同性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下士绅精英的权威演化与基层治理逻辑被引量:1
2022年
回溯传统士绅精英在国家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及其分流、异化到势微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今日乡村精英嵌入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传统中国的国家权威从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方面对民间社会进行整合,而地方体制通过对民间社会的直接管辖发挥着实际影响而确立权威,两种权威在整个社会的政治运行中处于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这其中,士绅阶层作为重要的变量承担着诸多治理责任,政权对地方民众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的公信力。晚清在内忧外患中采用了捐官、保举等权宜之计,这些举措迅速分化了士绅精英,最终导致其在20世纪初的国家政权建设运动下逐渐消亡。
张富利
关键词:信任关系
传统中国社会土地从“均分”到集中的周期演变规律及现实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自"井田制"瓦解之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均分"到集中的不断轮回。究其原因,经济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规律性结论:第一,一个朝代在初创时期,实行"土地均分"和对土地交易的限制有助于社会稳定,但不利于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和土地交易的自由化,土地的所有权向少数人集中,导致土地分配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第二,土地私有产权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土地从"均分"到集中演变的制度、技术基础和根本原因。第三,基于私有产权的自由市场制度存在从"均分"到集中、从竞争到垄断和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倾向。在建国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国农业面临从个体小农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的历史节点,本研究启示我们,我国的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既要通过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力,又要防止两级分化的社会矛盾,在发挥市场基础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罗红云马长发
关键词:产权规模经营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
2020年
社会学者在分析中国人自身的社会行动和行动伦理时,常常会援引一些传统语汇资源,比如“情理”。以近期的一些研究动向为例,王思斌结合经验研究的体会,构造出“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行动模式,认为这是中国人行动模式的“多元嵌套结构模型”,并指出中国人的行动是情理取向的,“人”与“事”是分析中国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
吴柳财
关键词:传统中国社会情理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以京剧《四郎探母》为例被引量:10
2020年
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宋辽两国交战,主人公杨四郎身处两个家和两个国的伦理困境中,而铁镜公主、佘太君、萧太后等人对情义的认同和坚守最终成全了杨四郎探母乃至回令的故事。晚清至民国,京剧《四郎探母》在民众当中十分流行,广受欢迎,但1949年之后这部剧却经历了四次大讨论,并屡次被禁演,而在解禁后又长演不衰。对四郎的同情和理解与对四郎“不忠不孝”“叛国投敌”的批评和斥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认为,京剧《四郎探母》所表达的传统中国社会是情理社会,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以情理为基本取向的社会行动最终铸就了一个以情理为基本精神的社会结构。情理的根本是人伦,人伦精神贯穿于家国社会之中。
吴柳财
关键词:情理人伦忠孝家国
传统中国社会乡绅治理的实现逻辑及现实启示被引量:1
2020年
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处于国家与基层社会广大民众之间,是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乡绅治理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一种治理方式,在促进基层自治、发展公益事业、繁荣乡村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外力的输入必须有内生动力的衔接。新乡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治理模式。因此,要发挥新乡贤能动作用,提升新乡贤自治能力,增强新乡贤德治示范,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蒲映竹
关键词:乡村治理
义利互动取向模式与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价值观导向研究
2017年
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义利互动的取向模式主要可以划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双行、重利轻义和义利俱轻四种模式,在四种义利互动取向模式的博弈与整合过程中,儒家"以义统利"的互动整合模式成为主流取向。回顾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以义统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我们今天构建一种既讲义利统一与义利并重,又讲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伦理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与传统文化资源。
张冬利蒋舟
关键词:社会治理儒家价值观
传统中国社会治理责任主体的塑造及辩证——基于义利互动取向模式视角的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义利之辨"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也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义利内在的统一性,包涵了义规范利、利存于义的逻辑论证。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义利互动的取向模式可以划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双行、重利轻义和义利俱轻四种模式,在四种义利互动取向模式的博弈与整合过程中,儒家"以义统利"的互动整合模式成为主流取向。回顾和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以义统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今天构建一种既讲义利统一与义利并重,又讲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伦理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借鉴。
张冬利蒋舟
关键词:社会治理儒家价值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契约精神——有感于《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
2017年
前不久,高三复习课上,学生做了一篇名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文章结尾处写到:"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这让我感慨良多。虽然文章旁征博引论述了中国人不缺乏契约精神,但是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呢?背信弃义的事件屡屡发生。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不乏的契约因素,但离契约文明还很远。
黄胜勇
关键词:传统中国社会契约精神文章结尾历史传统

相关作者

王昉
作品数:71被引量:229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思想 传统中国社会 农村 土地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
秦晖
作品数:171被引量:1,245H指数:2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福利国家 市场经济 民主 税费改革 地权
刘颖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传统中国社会 乡土中国 乡村组织 乡村社会 宋代
何仁富
作品数:75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生命教育 生命 尼采 生死 儒学
周晓虹
作品数:152被引量:3,077H指数:3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态 文化反哺 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