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12篇“ 传统哲学“的相关文章
冯契的知行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2025年
随着世界步入现代化及西学渐入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面临着伦理主体如何转化为实践主体的任务。新儒家要么把心性的主体改造为意志的主体,要么陷入理性和“觉知”的二元结构,难以真正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改良派和革命派分离知与行的基础上,冯契把金岳霖的“得自”经验和“还治”经验革新为“得自”现实和“还治”现实,人的能在活动指向了感性之“所”,理论和现实得以统一,主体在掌控知识中获得自由感,达成乐生境界,知识和智慧融为一体。冯契对传统哲学的创新开启了知行观的新局面:把传统哲学的“能-所”结构与现代实证科学对接,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杜威“探究认识论”对话的可能;事实和价值的深度融合也联结了“成物”和“成己”,推动了具体形而上学的构建。与新儒家相比,冯契转化心性主体为实践主体的创新在于,在“还治”维度上赋予实践以辨验的可能性,在历史维度上中介知识和智慧。验证和中介给予传统哲学的伦理主体以经验性,构建出兼具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特征与西方哲学知识论取向的哲学新局面,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一条历史主义路径。
詹梦皎
关键词:知行观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融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相结合的路径、机...
郭晓旭作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儒、法、道的人性论及其现代价值
2025年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特质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文化形态,儒法道三家哲学思想包含着内容丰富的人性观,如传统儒家礼乐观的伦理政治文化结构、法家“化性起伪”以引导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同时,“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则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化向往。这些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因子,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在人际交往和事务处理中的行为模式,也使我们面临一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为了正视并调和这种人性欲望与现实理想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这些根植于中国人性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挖掘传统儒道法哲学中人性因子与现代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张苗苗
关键词:传统哲学人性价值意蕴
由“器”至“道”: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理解与践行
2025年
作为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改革和探索重心正在从本土化实践加快转向差异化创新。运用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分别从“明器”“驭术”“循法”“守道”四个维度,有针对性地分析推行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现代学徒制实践创新的解释框架,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
何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不可译性
2025年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在翻译中有着明显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众声喧哗”和“有始无终”这两个特征上。在利用哲学概念的可译性进行临时性的、权宜性的、可替性的翻译时,还需要挖掘其不可译性的那部分所涵盖的意义空间。根据“众声喧哗”和“有始无终”这两个不可译性特征,出现了诸如一般的词典、术语汇编、专业词汇表等表述不可译性的文本形态。基于此,研究以“仁”的翻译为个案,对概念不可译性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利用“仁”这一中国哲学概念的不可译性特征进行哲学运思,说明了同义词簇集、词源追溯、事件化或叙事化以及观念建构这些手段在处理不可译性问题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希望借此促进中国哲学的语际还原、传播和发展。
刘华文
关键词:不可译性
哲学观探究:以西方传统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为例
2024年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中首要而基本的问题。西方传统哲学作为西方思想根源塑造了西方社会基本精神传统;同时,马克思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整个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尽管以往更加强调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颠覆和超越,但总体而言,从西方传统哲学到马克思哲学正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发展。这表明哲学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始终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哲学归根究底根源于人的自我超越的本性。
周丽亮
关键词:哲学观爱智慧马克思哲学
共同性的存在形态与把握方式——兼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
2024年
共同性是对事物存在属性、关系、状态的理解,在传统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中都是具有奠基性地位的概念。近年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关于共同、共同体、共同性思想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关于共同性概念本身的论述往往是笼统的,对其自身包含的思想内涵及其在不同哲学传统中的理论特色加以剖析,有助于深化哲学史的研究,也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来自传统的思想借鉴。
李祥俊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哲学传统共同性西方哲学
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路径
2024年
如何评价一个哲学理论建构的质量是一个元哲学难题,也是所有哲学传统(不限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面临的考验。借鉴元数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元理论评价标准探索,可以给出一个针对哲学理论建构质量之评价的元哲学标准方案(包含2大类10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可以逻辑重构的方式重新表述荀子的哲学理论建构,并对它作元哲学评价分析。诊断和透视结果显示,荀子哲学理论的内部融贯性较差,而且形而上学和实践论两部分互为特设性假设导致统一性较差。在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中国传统哲学转型的一种“元现代化”思路:在具有普遍学理依据的元哲学评价标准引导下,安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问题意识、方法风格、世界观选择、不可通约性的遗产,发展出具有普遍学理境界且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
张伟特
关键词:荀子中国传统哲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念: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总纲之端
2024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是一种新的本体论或“世界视域”的开启或转变,是马克思本体论的奠基之作,这最为深刻地体现于马克思在其中所赋予“自然”一语的复杂含义之中。这一含义复杂的“自然”观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变革之“诞生地”,而且如果将之放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世界历史过程中来看,它同时亦构成或开启了通向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总纲的“三才主义”之源头或开端。
王南湜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世界视域
论冯契的“智慧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2024年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倾向,面对现实问题,以王船山的“境”对勘马克思的“实践”,融通知识和智慧。对分散的文本话语的深度分析表明,此种汇通契合和显现为一种对话诠释学方法:基于现实主体,敞开“我-你”关系的平等对话,以“穷通”方法达成视界融合。方法提升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沿袭冯契的对话方法,用王船山的“太虚本动”“气善论”来“穷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社会定在”、人性观,或可给出解决现代性抽象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方法论的提升或许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所借鉴。
代利刚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学

相关作者

李承贵
作品数:251被引量:533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 儒学 佛教 佛教观
陈卫平
作品数:179被引量:512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研究主题:儒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哲学史 儒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赵馥洁
作品数:110被引量:12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价值观 中国哲学 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哲学 关学
孙利天
作品数:87被引量:364H指数:10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传统哲学 哲学思维方式 黑格尔
汤一介
作品数:148被引量:1,137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儒学 儒家思想 儒家 天道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