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6篇“ 伴强迫症状“的相关文章
- 伴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患者的脑灰质结构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基于图论分析探究伴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患者的脑灰质结构网络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和住院部90例双相抑郁患者,男27例,女63例,年龄[M(Q 1,Q 3)]19.0(22.0,25.0)岁。同期招募健康对照者50名(对照组),其中男19名,女31名,年龄23.0(20.0,27.0)岁。根据患者是否伴强迫症状分为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53例和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37例。采集受试者的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结构和功能数据,分别构建脑灰质结构网络和功能网络,应用图论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小世界属性等网络拓扑属性指标。比较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对照组3组间的脑灰质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网络拓扑属性指标与耶鲁-布朗强迫症状(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量表进行偏相关分析。进一步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网络拓扑属性指标作为分类特征值,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进行3组间的两两分类以提高鉴别诊断正确率。结果脑灰质结构网络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和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均存在最短路径长度和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增加(最短路径长度:0.78和0.80比0.69,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0.48和0.49比0.43)、全局效率降低(0.21和0.21比0.24)(置换检验,均P<0.05);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和对照组相比,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在右侧罗兰迪克岛盖和左侧枕上回的节点中心度及介数中心度增高(置换检验,均P<0.05)。脑灰质功能网络分析显示,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比,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小脑节点效率增高、介数中心度减低(t=2.15、-3.04,均P<0.05);与对照组比,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组小脑和左侧额下回介数中心度减低、�
- 唐鑫悦杨梓彬陈观茂陈盼郭子玄孙仕林贾艳滨钟舒明黄力王颖
-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抑郁强迫症状
- 伴强迫症状抑郁障碍患者情绪认知任务激活态的fNIRS研究
-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性的研究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在情绪认知任务中的行为学、血流动力学特征和神经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向选择。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了16-45岁抑郁障碍患者85名和健康被试4...
- 吴云红
- 关键词:抑郁障碍强迫症状情绪认知
- 伴强迫症状与不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差异
- 2023年
- 目的探讨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与不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纳入31例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29例不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对照组),使用艾森克人格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卷(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评估3组研究对象的人格特征,采用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MCCB)共识版评估认知功能。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人格特征和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EPQ得分比较显示,伴与不伴强迫症状组的精神质得分[(50.32±10.08)分,(49.83±11.6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47±10.41)分](P=0.004,0.003),神经质得分[(61.94±12.36)分,(63.10±10.5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6.13±8.33)分](均P<0.05)。PDQ-4得分比较显示,伴强迫症状组[5.00(2.00,7.00)分]分裂型得分显著高于不伴强迫症状组[3.00(1.00,5.00)分](P=0.024)。MMPI得分比较显示,除男-女子气和轻躁狂两个维度,伴与不伴强迫症状组的其他8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MCCB得分比较显示,伴强迫症状组的注意/警觉性和视觉学习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2,0.004),但伴与不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MCCB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伴与不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和认知功能均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伴与不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的分裂型人格特征存在差异,而认知功能未见明显差异。提示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较单纯抑郁症状患者可能存在较多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而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未来仍需进一步探讨。
- 陈妍荻严舒雅叶恺唯钟舒明贾艳滨
- 关键词:抑郁症强迫症状人格特征
- 伴与不伴强迫症状双相抑郁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网络拓扑属性比较研究
- 杨梓彬
-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伴强迫症状诊断与治疗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伴强迫症状的诊断与治疗一直面临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促进精神科医生对本病识别与治疗的认识。患者为32岁男性,诊断“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状态”,伴强迫症状,给予碳酸锂、丙戊酸盐联合喹硫平治疗效果不佳,将喹硫平换为齐拉西酮后情绪渐稳定,强迫症状减轻,疗效确切。
- 徐劲节王威
- 关键词:双相障碍强迫症状齐拉西酮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
- 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 2020年
- 对强迫症与伴强迫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0名强迫症患者和60名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对两组患进行问卷调查和DY-BOCS量表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疗效进行一定的评定。结果: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一般起病都比较早,并且更加倾向于强迫思维,而强迫症患者在抑郁、焦虑和痛苦以及强迫体验上比较明显。
- 刘风杰闫冬惠
- 关键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
- 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9年
- 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是指患者临床表现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除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常常合并有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等强迫症状,即分裂症状和强迫症状同时存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强迫症状同样严重。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与不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所不同。本文就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提高对该病的处置水平,减少意外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 覃电泽周芳珍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发病机制抗精神病药物
- 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异常。方法应用DEM-2000眼动检测仪器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本院4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测试,并用判别式分析,比较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在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健康对照人群间的差异。结果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和精神分裂症组患者NEF(凝视点数),RSS(反应性探索分)得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较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患者NEF,RSS得分较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和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D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D分与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D分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单纯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功能差,提示这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
- 郭艳红赵蕾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
- 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将60例强迫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将60例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DY-BOCS)评定。结果:观察组强迫行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强迫思维率低于对照组(P<0.05)。强迫思维方面对照组患者功能妨碍、控制效果、痛苦及总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强迫行为方面对照组功能妨碍、痛苦都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抵抗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更倾向于强迫思维,而强迫症患者抑郁、焦虑、痛苦、强迫体验等症状较为明显。
- 龚莹莹
- 关键词:强迫症
- 氟西汀应用于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和探讨氟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具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分析。方法收集200例具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氟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并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强迫症状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同时对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强迫症状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治疗具有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和强迫症状,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吴晓蕾
- 关键词:氟西汀抗精神病药物
相关作者
- 陈幼然

- 作品数:10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伴强迫症状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 强迫症状 病案质量控制
- 孙秀丽

- 作品数:132被引量:987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患病率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
- 郭敬华

- 作品数:44被引量:201H指数:9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儿童 精神分裂症患者 儿童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 陈华锋

- 作品数:3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儿童 伴强迫症状 强迫症状 病前
- 李玉玲

- 作品数:31被引量:125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 精神分裂症患者 儿童 儿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