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篇“ 低压变质作用“的相关文章
- 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大陆裂谷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
- 大陆裂谷带的整个岩石圈的结构、成分和热状态受到区域性伸展的改造。因此,它是地表水-岩石相互作用、高温变质作用和双峰式岩浆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发生的理想场所。其中,变质岩是研究大陆裂谷带最合适的切入点。变质岩中保存完好的峰期...
- 贺强张少兵郑永飞
- 关键词:高温作用
- 文献传递
- 华南陆块北缘大陆裂断带高温低压变质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高温低压变质岩的形成要求高的热梯度(>30℃/km),所对应的构造环境一直受到地质学界的关注.本文总结了我们对华南陆块北缘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breakup)时期形成的变质花岗岩和变质玄武岩所进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强调大陆裂断(rift)带是形成高温低压变质岩最可能的构造环境.高温低压变质作用主要记录在含铝硅酸盐矿物的变质花岗岩中,其中所含的红柱石和夕线石为变质成因,由白云母脱水反应产生.根据含铝硅酸盐矿物的峰期矿物组合和视剖面计算,得到变质温压条件为560~660℃/1.0~3.5 kbar.变质红柱石具有非常负的δ^18O值,并且与岩浆锆石处于氧同位素不平衡状态,进一步证明它是岩浆结晶后变质作用的产物.变质榍石U-Pb定年得到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年龄为751±11 Ma,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峰期年龄一致.变质玄武岩显示岛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指示其源区为受俯冲大洋地壳来源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因此地幔源区形成于格林威尔期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由此可见,导致超大陆裂解的大陆裂断是在古俯冲带基础上发育的.通过对比形成变质峰期矿物组合所需的热流值和变质花岗岩中产热元素提供的热流值,得知大陆裂断带确实存在来自软流圈地幔的异常高热流,这使得超大陆裂解过程可以发育高温低压变质作用.
- 贺强郑永飞
- 关键词:超大陆裂解岩石学
-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低压变质作用相平衡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通过对阿尔泰造山带低压型变质序列中典型泥质岩石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及相平衡研究,获得黑云母带变质作用的温度为445~550℃和压力为0.2~0.6 GPa;石榴石带为480~566℃、0.54±0.22 GPa;十字石带601±20℃、0.8±0.25GPa;十字石-红柱石带540±20℃、0.32±0.05 GPa,而632.4℃、0.785 GPa这个值不是红柱石的稳定范围,这可能是其早期中压变质作用条件;矽线石带为640℃、0.43 GPa左右,由于石榴石中有蓝晶石包体,因此其早期也可能经历中压条件的变质;堇青石-矽线石带740~800℃、0.4~0.7 GPa。阿尔泰造山带低压变质序列不是一个正常的变质序列,其野外变质梯度呈现“Z”字型特征。阿尔泰造山带低压变质作用可能形成于早期中压变质岩的挤压抬升和以此相关的大量花岗岩侵入的构造环境中。
- 张翠光魏春景侯荣玖后立胜卜小平
- 关键词:低压变质作用相平衡阿尔泰造山带
- 四川丹巴地区中低压变质作用及P-T轨迹被引量:11
- 2005年
- 四川丹巴地区地处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羌塘板块的汇合处,这里集中了中压型的巴罗变质带和低压型的巴肯变质带,该区中低压变质作用的研究对于探讨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地壳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大陆动力学意义。本文通过地质温压力计估算了研究区的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从微区的角度分析了各变质带的P-T轨迹和地热梯度, 结果表明,丹巴地区巴罗型变质带和巴肯型变质带都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但是巴肯型变质带的地热梯度高于巴罗带。结合研究区的变质带的分布,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本文认为丹巴地区的确并存巴罗带和巴肯带,两种地热梯度反映了构造条件上的差异。
- 程素华赖兴运
- 关键词:丹巴地区P-T轨迹
- 北秦岭二郎坪群低压变质作用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在对二郎坪群低压变质带进行相图分析后发现 ,二郎坪群低压变质带是叠加变质带 ,低压变质作用是在早期中压变质的抬升过程中发生的 ,中压变质的温压条件为 0 .5~ 0 .6GPa、5 6 0~ 5 80℃ ,低压变质的压力为 0 .3~ 0 .4 5GPa ,红柱石十字石带的温度为 5 10~ 5 80℃ ,堇青石带为 5 90~ 6 2 0℃。 pT视剖面图在区分岩石中不同条件和期次的矿物组合及分析岩石温压演化历史和温压条件时显得更行之有效。
- 张阿利魏春景田伟张翠光
- 关键词:低压变质作用二郎坪群
- 中、低压变质作用与大陆造山——兼论四川丹巴的变质带被引量:10
- 2003年
- 巴罗型中压变质带与巴肯型低压高温变质带的成因与大陆板块边缘的碰撞造山及陆内造山作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变质带的空间时间配置关系、压力类型、变质作用pTt轨迹、伴生的岩浆岩等等,可以区分出3种类型的大陆造山模式:弧-陆拼贴型、陆-陆碰撞型(可进一步分为中高压型碰撞造山带和双变质型山带型(paired metamorphic mountain belt)陆-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地壳加厚-伸展型。巴罗型中压变质带普遍出现于地壳加厚-热弛豫的构造环境,但巴肯型低压变质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物理化学条件在不同的造山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热源至少有:壳内岩浆侵入或岩浆板底垫托、沉降盆地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热、构造热穹隆、变质核杂岩、地下热流体传热等。大陆边缘造山带中巴罗型变质带的倒转以及板内造山带中变质带问断等现象与造山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造山过程中的重要的地质事件,也是探讨造山历史的理想场所。由于四川丹巴地区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于很独特的3个板块双极性构造环境,表现出与世界上典型造山带诸多相似的地方,如巴罗型中压变质带、巴肯型低压高温带同时在一系列变质穹隆中发育,但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通常只发育在大陆边缘的倒转的巴罗带和陆内造山过程中的变质相间断同时出现,显然这与本?
- 赖兴运程素华陈军元
- 关键词:造山模式PTT轨迹
- 哀牢山岩群的低压变质作用特征被引量:6
- 1998年
- 云南哀牢山岩群的中深变质岩系中产有蓝晶石、红柱石及矽线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发现红柱石包绕蓝晶石边缘的反应冠状体等非平衡反应结构,结合其它低压变质矿物特征研究后认为:哀牢山岩群在元古变质旋回经历了中压区域变质向低压区域变质作用的动态转变。在元古变质旋回晚期,由于地壳隆升降压,相应发生了低压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从而形成了红柱石、针状矽线石、硅灰石及堇青石等低压变质矿物。
- 胡长寿刘发刚张伟民
- 关键词:低压变质作用变质岩
- 地中海西部阿尔沃兰拉张盆地裸露海底中的减压及高温-低压变质作用
- 1997年
- J.P.Platt
- 关键词:盆地海底变质作用
- 南澳Flinders山脉北部的热折射和低压变质作用
- 1996年
- 南澳Flinders山脉北部,与阿德莱德褶皱带和Painter山构造窗内元古代片麻岩基底不整合面相近的阿德莱德褶皱带下部沉积层序变质作用有关的、异常高的侧向地温梯度,提出了热折射会引发一个独特的区域上广布的与不整合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的可能性。应用与Painter山褶皱基底-盖层接触面形态相一致的简单几何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揭示了变质作用反映热传导和生热过程的侧向变化存在的可能性。提供的热模型表明,用热传导和生热值的典型值,说明热折射至多提供了1/3~1/2所观察到的变质所需能量。由热折射机制“聚焦”形成的高温流体流的额外对流热可能为基底-盖层接触面附近的侧向地温梯度作出了贡献。
- S.D.MildrenM.Sandiford吴春明
- 关键词:热传递变质作用变质岩
- 南澳洛夫蒂山脉东部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起因和结果
- 1996年
- 洛夫蒂山脉东部含红柱石和矽线石变泥质岩保存了反映聚敛变形期矿物平衡的证据;变质温度约550~600℃,压力为300~500 MPa;纤状矽线石首次出现的地方(即纤状矽线石出现的等变线)侧向地温梯度峰值为10℃/km。变质历史的高温段似乎是等压的。所推测的等变线几何形态明显形成于变形期,这说明变形持续时间大约为0.3_(0.3)^(+0.7)Ma。这些因素说明,同峰期变质作用有关的热扰动基本来自岩石圈内局部的热对流。由峰期变质所达的温度、聚敛变形和侵入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可推断:至少在现在所暴露的地壳层次上,有花岗质岩浆的热对流。明显短暂的变形期说明,变形是由岩浆热上升时岩石圈热弱化所触发的。
- M.Sandiford吴春明
- 关键词: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变质岩
相关作者
- 张翠光

- 作品数:59被引量:3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勘查投入 矿产勘查 变质作用 地质 地质环境
- 张阿利

- 作品数:5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变质作用 P-T条件 麻粒岩 低压变质作用 高压麻粒岩
- 魏春景

- 作品数:146被引量:1,199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变质作用 地质意义 榴辉岩 麻粒岩 变质
- 田伟

- 作品数:72被引量:865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溢流玄武岩 塔里木盆地 地质意义 华北克拉通北缘 晚石炭世
- 后立胜

- 作品数:31被引量:53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研究主题:国家地质公园 土壤退化 生态环境 农业 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