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972篇“ 体外研究“的相关文章
3D打印精准智齿冠周冲洗器清除菌斑的体外研究
2025年
目的研制一种冲洗头可直达阻生智齿冠周盲袋的精准化冲洗器,评估其对牙冠菌斑的清洁效能。方法3D打印4种不同面积比冠周软组织(0%、25%、50%、75%)覆盖的下颌智齿高位垂直阻生牙列模型及个性化精准智齿冠周冲洗器,不同覆盖面积比的模型随机分为3组,精准冠周冲洗组、常规冲洗组及刷牙组。分别在45、75 psi压强(1 psi=6894.76 Pa)下,对有菌斑生物膜的阻生智齿试验牙面进行清洁,采用Python软件分析清洁前后牙面图像并计算清洁率。结果在45 psi压强下,智齿冠周软组织覆盖面积比为50%、75%时,精准冠周冲洗组清洁率均显著高于刷牙组和常规冲洗组(P<0.05);冠周软组织覆盖面积比为0%、25%时,精准冠周冲洗组与刷牙组清洁率显著高于常规冲洗组(P<0.05);在75 psi压强下,冠周4种不同面积比软组织覆盖时,精准冠周冲洗组清洁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冲洗组和刷牙组(P<0.05)。冠周软组织覆盖面积比为0%、25%及50%时,精准冠周冲洗组在75 psi压强下的清洁率显著高于在45 psi压强下的清洁率(P<0.05)。结论精准冠周冲洗器对垂直阻生智齿的清洁效能显著优于常规冲洗器及刷牙,是一种有效预防及治疗冠周炎的装置。
王晓婷黄珍欣郭维维宋建业周亮韦柔漪汪昆
关键词:3D打印智齿冲洗器菌斑体外研究
吸入制剂体外研究评价的递送颗粒收集装置
本发明属于医药产品制造领域,涉及吸入制剂医药产品的制造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吸入制剂体外研究评价中所使用的药物递送颗粒收集装置。所提供的药物递送颗粒收集装置通过优化装置结构使其不仅适用于传统递送剂量的收集测量,更是特别适...
成禹杉王震宇杨博董欢舒宏陈容王海江
一种体外研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间质上皮转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外研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间质上皮转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方法,包括在模拟血流环境的特定的流动悬浮培养环境下,使用包括但不局限于上皮型标志物和间质型标志物,观察细胞在流动前和流动后以及流动后再贴壁培...
邓亚光郑建军王波定韩大婷李欣
生物摩擦腐蚀在骨科领域的相关体外研究进展
2025年
金属假体在体内会受到循环载荷、运动和体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摩擦腐蚀损伤并释放金属离子,导致局部组织的不良反应,诱发假瘤和假体失效。科学、系统地评估金属假体的耐腐蚀性能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囿于当前技术,在体实时监测假体的腐蚀行为较难实现,临床上多采用体外测试的方法研究假体的耐腐蚀性能和潜在损伤机理。本研究通过检索、总结、归纳现行的技术标准、测试方法和相关研究文献,聚焦生物摩擦腐蚀在骨科领域的相关体外研究进展,阐述了以髋关节和接骨板为代表的骨科产品在生物摩擦腐蚀方面的体外研究现状和临床风险,并对生物摩擦腐蚀的防护与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总结了金属植入物在体生物摩擦腐蚀的损伤机制;同时,结合现行审评要求及审评经验探讨了相关产品在注册审评过程中的风险点,指出了当前性能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以期为制造商进行相关临床前验证研究提供指导建议,为今后建立系统性、层次性的金属假体摩擦腐蚀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可行思路。
杨抒蒲建张家振丁金聚刘斌
关键词:医疗器械体外测试
单尖根管充填峡部模拟根管的体外研究
2025年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的人离体前磨牙,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重建根管系统,设计打印标准化3D根管模型,并用罗丹明B染色和偏差拟合验证模型可用性。(2)将30个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使用不同充填方法进行根管充填,分别为对照组:热垂直加压充填组;实验组1:0.06锥度(30#)单尖充填组;实验组2:0.04锥度(35#)单尖充填组,均采用多组分混合根管封闭剂(GuttaFlow 2)。样本储存1周后,在距根尖2、4、6、8 mm处进行横切片,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充填率和充填物构成比。(3)在上述结果基础上,选择充填率较高的实验组1(n=4)与对照组(n=4)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一步分析充填效果,测量根管系统、主根管及峡部内充填物体积,并计算体积充填率。采用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评估差异,并通过Tukey’s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1)用罗丹明B染色后可见染色液从模型根尖孔溢出,染色范围达主根管系统及峡部区域,切片显示无残余支撑材料,打印模型偏差为0.03 mm,拟合平均距离为0.02 mm,证实模型可用。(2)实验组1和2在距根尖4、6、8 mm层面上的充填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04,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2、4 mm处的充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根管中上段6、8 mm处,实验组1的充填率高于实验组2(P<0.01)。同一实验组内,根尖区2、4 mm处的充填率均低于根管中上段6、8 mm处(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段2、4 mm的牙胶及封闭剂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3,P>0.01),根尖2 mm处牙胶占比较大,根尖4 mm�
马雨琪梁宇红
光动力疗法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清除及抗成膜作用的体外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亚甲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MB-PDT)对粪肠球菌(E.faecalis)生物膜即时杀灭作用及其再成膜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E.faecalis 24 h细菌生物膜后分为0.9%NaCl组、1%NaClO组、MB-PDT组、1%NaClO+MB-PDT组、50μg/mL亚甲基蓝(MB)组,细菌涂布计数法检测各组菌落数,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的即时破坏清除效果,MTT和结晶紫染色检测再生生物膜代谢活力及强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MB-PDT对E.faecalis单菌种生物膜的胶原蛋白黏附素(ACE)、明胶酶(GELE)、丝氨酸蛋白酶(SPRE)影响。结果:与0.9%NaCl组对比,MB-PDT组E.faecalis生物膜且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再生生物膜强度及活性均低于0.9%NaCl组(P<0.05),E.faecalis成膜的ACE、GELE、SPRE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MB-PDT对E.faecalis生物膜有破坏作用,且有抑制E.faecalis再成膜的能力。
韩兴怡余洁何杨天阎茂伸刘奕羚索溪李泽汉闫明
关键词:亚甲基蓝光动力疗法粪肠球菌生物膜
抑制IRE1α通路影响破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体外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肌醇需要酶1α(in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通路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使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诱导其向破骨细胞分化。使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IRE1α通路的表达情况。使用IRE1α的核糖核酸内切酶抑制剂4μ8c处理RAW264.7,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在诱导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的同时使用4μ8c处理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评估4μ8c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分化相关蛋白和IRE1α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4μ8c处理RAW264.7,同时使用细菌脂多糖刺激细胞模拟炎症环境,qRT-PCR检测破骨分化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结果:IRE1α通路的表达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增加,4μ8c不仅显著抑制了破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同时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形成,并下调了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因子:活化T细胞核因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蛋白酶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IRE1α通路被激活。抑制IRE1α通路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增殖,还能下调破骨细胞标志蛋白和破骨分化相关促炎因子的表达。
于成博张志翔玉伊琳曹颖光宋珂
关键词:破骨细胞牙周炎
Bacteroides vulgatus FTJS7K1胞外囊泡调控肠道屏障的体外研究
2025年
普通拟杆菌是重要的肠道共生菌,胞外囊泡是普通拟杆菌分泌的胞外代谢产物,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以源于健康人体肠道的普通拟杆菌FTJS7K1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Caco-2/RAW264.7共培养细胞模型,体外探究普通拟杆菌FTJS7K1胞外囊泡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普通拟杆菌FTJS7K1胞外囊泡能缓解LPS引起的Caco-2单层细胞跨膜电阻值下降,减少FITC-Dextran透过肠道屏障;促进Claudin-1、ZO-1、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普通拟杆菌FTJS7K1胞外囊泡干预后Caco-2/RAW264.7共培养体系后,TNF-α、INF-γ、IL-1β等促炎因子和NO的水平降低,抗炎因子IL-10水平升高。文章不仅为探索肠道菌群的健康功效机制提供新思路,而且为开发基于益生菌胞外囊泡的功能性膳食补充剂提供理论依据。
孙荣昕蒋璐薛丽莹曹佳媛刘伊索易华西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屏障
3种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的体外研究
2025年
目的比较3种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C-Root SP(C-R)、iRoot SP及GuttaFlow Bioseal(GFB)的体外根尖封闭性。方法将82颗单根单管前磨牙及前牙使用M3机用镍钛锉预备后,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n=12)和2个对照组(n=5)。分别行单尖法充填和超声活化单尖法充填,即C-R+单尖法(A1组)、C-R+超声活化单尖法(A2组)、iRoot SP+单尖法(B1组)、iRoot SP+超声活化单尖法(B2组)、GFB+单尖法(C1组)、GFB+超声活化单尖法(C2组)、阳性对照组(D组)和阴性对照组(E组)。采用染料渗透法检测各组根尖染料渗入长度及侧支根管充填情况,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牙胶-根管封闭剂-牙本质壁的结合界面。染料渗入长度及侧支根管数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侧支根管充填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A1组染料渗入长度小于C1组及A2组(P<0.05),其余各组间染料渗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侧支根管充填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与A1、A2、B1、B2组相比,C1、C2组根管封闭剂-根管壁-牙胶界面更紧密,充填物渗入牙本质小管的数目更多,渗入牙本质小管的长度更长。结论GFB、C-R与iRoot SP均有良好的根尖封闭性。本研究条件下,超声活化单尖法不会显著提高3种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
朱静雅黄日鸿曾祥倪蒋丽何飞
关键词:根管治疗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
不同条件循环张应力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骨影响的体外研究
2025年
目的 建立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力学培养模型,探讨不同大小循环张应力及加力时间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骨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无菌条件下处死并解剖分离SD大鼠髁突,培养并使用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髁突软骨细胞。取第2代髁突软骨细胞施加循环张应力,加力频率为1 Hz,加力大小包括5%、10%、15%形变率,加力时间为6、12、24 h,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不施加张应力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第2代髁突软骨细胞染色均匀,细胞伸展较好、排列有序。经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加力大小、加力时间作用下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Runx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加力大小与加力时间这2个因素间存在相互效应(均P <0.05)。其中,当加力大小为15%形变率时,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Runx2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相同加力时间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当加力大小为5%形变率时,髁突软骨细胞中Runx2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相同加力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当加力大小为10%形变率时,加力24 h后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Runx2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高;且在3个实验组中,加力24 h后10%形变率实验组髁突软骨细胞中OC、Osx的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不同大小循环张应力及加力时间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骨具有差异性影响,在10%形变率、24 h加力时间条件下髁突软骨细胞成骨效果可能更佳。
傅海洲施源邵佳琪卢海平
关键词:髁突软骨成骨

相关作者

康春生
作品数:234被引量:683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 人脑胶质瘤 胶质瘤细胞 体外研究
侯本祥
作品数:390被引量:1,396H指数:2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根管治疗 根尖周炎 根管内 体外研究 慢性根尖周炎
王广秀
作品数:159被引量:532H指数:1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 人脑胶质瘤 反义 体外研究
王润田
作品数:95被引量:551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研究室
研究主题:COLON26肿瘤细胞 免疫抑制分子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作用 体外研究
浦佩玉
作品数:392被引量:1,438H指数:16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研究主题:胶质瘤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人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