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351篇“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章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京拳传承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
- 2025年
- 永京拳是安徽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河流域文化长久流传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推动永京拳的传承为目的,对永京拳所在区域及地理人文环境、拳法理论、基本内容等进行梳理,探讨其传承价值与困境,并提出传承路径。研究认为:永京拳的传承价值包含延年益寿的身体锻炼价值、精彩纷呈的技击审美价值、砺德塑才的教育价值、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价值、独具潜力的旅游开发价值。永京拳的传承困境包括:传承人才流失,传承队伍青黄不接;生存空间紧缩,文化地位边缘化;基础建设欠佳,产业开发程度较低;传播手段单一,推广范围相对受限。据此,提出传承路径:加强制度建设,培养青年队伍;挖掘教育价值,融入学校体育;增加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传播方式,扩大推广范围。
- 王万圣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2025年
- 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人文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系统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Vensim PLE建模工具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系统,探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该系统分别由政府、经济、社会、科技4个子系统构成;(2)系统是由政府、企、事业单位、传承人、公众等多主体协同推动运行;(3)系统的变量存在多重反馈关系,并且反馈回路中同时存在正、负反馈回路。基于此,提出构建多中心联动、多主体协同的新格局、新模式,构建系统反馈管理新机制等对策。
- 赖曼芳刘耀龙常媛媛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系统动力学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 2025年
- 推动体育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促进非遗活化保护、拓展旅游文化内涵、助力经济社会共赢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体育非遗挖掘浅,融合深度待加强;机制协同存障碍,融合发展难推进;市场认知度不高,融合推广遇瓶颈等现实困境。对此,提出深化非遗研究,增强融合文化底蕴;健全协同机制,促进融合顺畅实施;强化市场宣传,突破融合认知局限等应对策略。
- 朱亚成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政策发展2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阈限
- 2025年
- 运用文献资料法、政策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4至2024年我国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政策的演进历程、特征及阈限进行梳理,旨在反思和启示当前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政策执行实践问题。研究认为,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政策演变过程,分为酝酿初创期(2004—2010年)、快速发展期(2011—2020年)、高速稳定期(2021—2024年)3个阶段,表现出政策执行主体角色转换、政策环境的理念更新和政策内容指标细化等特征。但是,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认定政策执行实践需要重视政策规范性与执行灵活性的匹配、认定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平衡、认定政策普适性与个性化的兼容等阈限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完善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推动中国体育非遗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 王继帅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政策演进阈限
- 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重构研究
- 2025年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活态研究载体。当前,社会发展与历史流变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传承困境,而国家数字化战略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任务方向。本文从传承、守护、创新3个视角探讨数字化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重构。研究认为:文化生态失衡、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方式单一、保护主体匮乏是数字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困境,但当前在制度建设、市场活力、服务供给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通过重塑文化生态体系、强化综合数字素养、重构多维技术环境、再造传承有生力量等路径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重构。
- 李雙张小林王洪玉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守护
- 大运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2025年
- 为探索大运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加强对该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法对大运河流域2个直辖市、6个省共503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集聚特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运河地区体育非遗分布整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并且以京津冀和江浙地区为主要集聚地,呈现出南北体育非遗数量多,中原地区体育非遗数量较少的特征;整体上大运河流域体育非遗类型以武术类项目为主,游戏类为辅,但江浙地区则是游戏类项目分布较为广泛。大运河流域体育非遗种类、等级和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由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共同作用形成。
- 王舜布浩淇高方磊邓子民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保护传承
-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耦合的机理和动力
- 2025年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旅游耦合发展,是“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背景下激活与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结合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从文化资源交融共享、市场需求升级创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经济增长与就业、文化传播交流、社会影响与价值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并揭示其耦合发展的动力因素,以期为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李宝丰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被引量:6
- 2024年
-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保护场域受限制,传承主体难以为继。路径:加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业态融合,全面激活动力;融入当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完善传承机制,增强存续力。
- 刘戈
-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产业开发研究
- 研究目的:本文围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产业开发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同时,体育产业是现代经济...
- 袁世杰赵岳窦彦丽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文化产业
- 日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启示
- 2024年
- 运用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日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日韩自20世纪中叶便致力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如下经验:制定健全的法律政策保护体系;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组织协同保护;重视传承人培养和校园传承工作;鼓励民众参与促进体育非遗融入生活;推动本国体育非遗项目与国际接轨。对我国的启示如下:构建非遗保护法治框架,制定体育非遗保护专项法规;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民间组织的自治能力;完善体育非遗传承人体系,推动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引导民众积极参与体育非遗,实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立足文化自信与文化互鉴,推动传统体育非遗走向国际。
- 何天畅宋铁男张廷晓宣澍
- 关键词:传统体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