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9篇“ 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文章
- 转录因子RBPJ介导Notch信号通路调控大鼠后肢股动脉侧枝循环形成
- 背景:Notch信号通路通过Notch配体和受体之间发挥作用,导致Notch信号的活化,RBPJ作为Notc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其参与哺乳动物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患者侧枝循环形成中发挥...
- 滕腾
- 关键词:NOTCH信号通路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枝循环形成的因素分析
- 2023年
-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枝循环形成的因素。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7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方法,根据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针对侧枝循环进行几个不同的级别,分别是0级、1级、2级和3级,将0级和1级归入无侧枝循环组,2级和3级归入有侧枝循环组,针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关危险因素资料的统计,对这些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侧枝循环的形成,同吸烟和糖尿病之间呈现为负相关,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绞痛病程、他汀类药物及其β受体阻滞剂之间呈现为正相关。结论 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吸烟与糖尿病因素会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口服ACEI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及其患者心绞痛的病程越长,有助于侧枝循环的形成。
- 吴杰
-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侧枝循环
- 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在早期判断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 2021年
- 目的分析早期判断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中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间来该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就诊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Rentrop评分进行分组,并将Rentrop分级为0级或1级的患者归为不良组,Rentrop分级为2级或3级的患者归为良好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半乳糖凝集素-3(Gal-3)、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17(IL-17)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对比两组患者4种指标水平。结果良好组的Gal-3水平(0.630±0.100)ng/mL、GDF15水平(945.010±301.070)ng/L、PCT水平(0.021±0.007)μg/L和IL-17水平(8.160±1.450)ng/L明显比不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28、7.809、7.273、11.284,P<0.05)。结论Gal-3、GDF15、PCT、IL-174种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运用在早期冠状动脉疾病的判断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为冠心病的后期治疗寻找有利的治疗靶点,为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保障。
- 周耀辉严宪才陈子良
- 能谱CT对门脉高压伴多发侧枝循环形成的诊治指导作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GSI)对门脉高压伴多发侧枝循环形成的诊治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多发侧枝循环患者80例,行GSI、常规CT增强扫描检查各40例,比较2种检查方法下门脉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CT容量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治疗后随访6个月并定期复查,依据Rentrop分级将行GSI检查患者分为A组(侧枝循环良好)、B组(侧枝循环不良),比较2组GSI参数[肝脾动脉期浓度比率(LSA)、肝脾静脉期碘浓度比率(LSV)、肝碘浓度比率(SIC)、胃左静脉指数(GLI)],并以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评估GSI与常规CT诊断门脉高压伴多发侧枝循环的效能。结果 GSI检查时CNR、SNR均高于常规CT增强扫描,而噪声、CTDIvol、ED低于常规CT(P<0.05);DSA显示随访末80例患者中39例侧枝循环不良占48.75%(39/80),低于治疗前的67.50%(45/68)(P<0.05);A组治疗后LSA、LSV、SIC大于B组(P<0.05);GSI诊断肝硬化伴多发侧枝循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Kappa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高(大于)常规CT(P<0.05)。结论 GSI在提高门静脉影像质量同时,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伴多发侧枝循环有较高诊断价值,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指导临床进行诊治,值得临床推广。
- 夏远舰刘海静李娜吴国华袁仲强王丽坤申兵丁芳芳
- 关键词:能谱CT门脉高压侧枝循环诊治
- microRNAs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至关重要。MicroRNAs(miRNAs)作为生物标志物,不仅可识别侧枝循环良好与不良的患者,并且可为心血管疾病的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microRNAs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做一概述。
- 刘路路陈珍珍任佳君齐超王珺楠
- 关键词:MICRORNAS侧枝循环形成冠状动脉疾病生物标志物治疗靶点
-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及与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断层显像和^(18)F-FDG门控心肌葡萄糖代谢PET/CT显像(GPET)评价左心室存活心肌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评价CTO病变的位置、血管数量及侧枝循环形成。GPET数据采用定量门控心脏断层软件QGS分析,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侧枝循环形成的程度应用Rentrop分级评价。比较CTO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不同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左心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CTO患者Rentrop分级不同的患者中,侧枝循环良好组(RentropⅡ和RentropⅢ)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优于侧枝循环不良组(RentropⅠ和Rentrop 0级),但是侧枝循环良好组与侧枝循环不良组患者^(18)F-FDG PET/CT评价的存活心肌的范围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和重构状态未见明显差异。侧枝循环形成与心肌梗死区域存活心肌的范围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预估患者的临床获益小;而在侧枝循环不良组,仍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恢复较好,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结论:CTO病变患者心肌存活范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侧枝循环形成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进行介入及搭桥血运重建术前,综合评级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翟光耀王建龙刘宇扬周玉杰
- 关键词:侧枝循环形成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统计溶栓治疗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5例(56.25%),无侧支循环者35例(43.75%)。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梗死病灶直径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者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侧支循环者比较,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溶栓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均显著较低,简易神经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评分均显著较高(P<0.05)。有侧支循环者近期预后BI指数好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对改善患者神经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认知功能有重要意义,溶栓后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 李玉竹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枝循环预后
- 择期PCI的急性STEMI患者fQRS波与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
- 孟凡涛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侧枝循环
- 文献传递
-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microRNA-210与EphrinA3,VEGF的相关性研究及对侧枝循环形成的影响
-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过程中血浆内micro RNA-210(mi RNA-210,mi R-210)与Ephrin A3,VE...
- 赵宁
- 关键词:冠心病侧枝循环VEGF
- 文献传递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侧枝循环(CCC)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9月于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82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中至少一支直径狭窄≥95%)的患者为研究对象。NAFLD的诊断参照NAFLD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并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 0~Ⅰ级,n=85)和良好组(RentropⅡ~Ⅲ级,n=97)。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NAFLD患病比例为47.1%,高于CCC形成良好组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Rentrop分级的增加,NAFLD患病比例逐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AFLD(OR=2.13,95%CI:1.20~3.77;P=0.01)、hs-CRP(OR=1.61,95%CI:1.02~2.54;P=0.04)、Gensini评分(OR=0.83,95%CI:0.72~0.95;P=0.01)和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OR=0.70,95%CI:0.50~0.98;P=0.04)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中,NAFLD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 吴慧婷李秀琪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冠状动脉疾病侧支循环
相关作者
- 郝喜娃

- 作品数:37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包头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侧支循环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磷脂酶A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数字减影
- 陈小平

- 作品数:63被引量:256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冠心病 GDF-15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生长分化因子-15
- 吴国华

- 作品数:20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肠缺血再灌注 侧支循环 CAJAL间质细胞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
- 高雪梅

- 作品数:217被引量:892H指数:18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介入治疗 MRI MRI表现 介入放射学
- 冯增斌

- 作品数:45被引量:127H指数:6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肺动脉高压 一氧化氮 先天性心脏病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