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篇“ 儒佛之辨“的相关文章
- 明代士人儒佛之辨探微
- 2024年
- 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历程:以明代开国时期文臣宋濂为代表的儒佛融合为开端,此时期的文化政策很大程度上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维护统治之必要。然明代初期士人在学问理路上大都承继朱子学,因而此时的士人大都本着维护儒家正统地位、谨守朱子学学术精神而对佛教有排斥批判之倾向。明代中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发展,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冲破传统理学禁锢而直任本心,此学问之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学向佛教禅学思想的偏斜与靠拢,因而明代中后期,居士佛教盛行,出儒入禅之士人众多,此亦为明代中后期佛教自身的更新提供了契机。明代士人的儒佛之辨,亦推动着明代儒佛学术思想的交汇融合,儒佛二者也正是在一次次地分支而又融汇中展开着自身的学脉与生命。
- 郎宁国靖
- 关键词:明代士人儒佛之辨
- 论牟宗三的儒佛之辨
- 2024年
- 佛之辨广泛涉及心性论、本体论、功夫论、伦理观等哲学基本问题,但受限于两教内部复杂之理论系统,遗留下“两教教间批判的不彻底”“同教教内批判的失当”“两教未能真正的会通”三方面的理论困境,这三方面的理论困境也是未能明确地建立一能代表儒佛同异的纵贯性的判定基准所致。近代,牟宗三从“体用”视角入手,在儒家,他以儒家道德性的“本心性体”为基点而建立起“实体性”“纵贯创生”的体用论;在佛家,通对“般若系”“阿赖耶缘起”“真如心缘起”“天台圆教”体用思想的诠释而建立起佛家“缘起性空”“流转还灭”的“虚紧无碍”的非体用的体用。体用论之异也成为牟宗三分判儒佛的基准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对学术史上儒佛之辨所遗留的难题予以回应。
- 赵连越赵亚儒
- 关键词:儒佛之辨牟宗三体用论
- 论明代朱子学的儒佛之辨
- 2023年
- 晚明泰州学者王栋(一庵,1503—1581)说:“佛老之学,出于孔孟之后,故无有能排之者,独程子云‘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此是在心性当然上责之,可谓约而尽者。”^(①)王栋的这句话指出了北宋理学三教之辨的特点,即从心性上来辨析三教思想之异同,而不是像以往学者那样注重从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对佛老进行批评,正如二程所说:“有是心则有是迹。”^(②)所以王栋认为韩愈的辟佛论“其实未尝排得分毫”,强调韩氏只是从礼乐文化上来批评佛老离弃人伦物理,而“未尝理会吾儒心性之所以是,佛老心性之所以非,吾与彼之所以异”^(③),故无法使佛老心服。
- 米文科
- 关键词:朱子学佛老礼乐文化伦理心性
- 湛甘泉的儒佛之辨
- 2022年
- 湛甘泉以儒家理论为根据,在本体、工夫、伦理、事功等方面对佛家思想进行了严厉批判。这展现出对他对佛学鲜明的拒斥态度,对维护儒家基本价值观、稳定儒家基本学人阵营等有重要作用,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这只是一种外在性批判,并没有深入佛家义理进行辨析。通过研究甘泉的儒佛之辨,能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甘泉思想的精神主旨、思想特征与时代关切。
- 吴祖松
- 关键词:本体工夫儒佛之辨
- 本天与本心:宋明时期的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
- 2022年
- 程颐"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之说在宋元明清时期影响颇大,成为这一时期分判儒佛的重要标志性话语。南宋朱熹、真德秀对程颐此说皆有引申讨论或进一步解说,但他们的讨论限于论儒佛之别。明代对阳明学不满的朱子学者罗钦顺、崔铣、黄佐、陈建等借程颐"圣人本天"之说抨击阳明心学滑入佛禅之"本心"。阳明本人及其亲传弟子对罗钦顺以"释氏本心"来攻击其心学主张没有太多回应,但阳明后学或有心学背景的学者对罗钦顺等人的批评有较为激烈的反击。就儒家而言,过于强调"本天"与过于强调"本心"可能都有所偏,本天与本心可以统一起来。"天"表示存在之统体、本体、主宰、义理,心为主体、灵明、知觉、思想,心与天通;但心与天也不能等同起来,以使得主体既不失能动性,又要有敬畏心,避免主体性、个体性的膨胀与傲慢。
- 翟奎凤
- 关键词:本心儒佛之辨理学心学
- 论刘蕺山的佛教因缘与儒佛之辨
- 2022年
- 晚明大儒刘蕺山一如其他宋明儒者,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蕺山先生的著述语言中,有许多佛教概念及典故的使用;他经常出游绍兴云门六寺并写下了许多诗歌,其中有不少诗句流露出对于山寺清幽生活的认可及留恋;对于三教九流曾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表达,因而与僧人以及浸染佛禅者交谊深厚。不过刘蕺山在本质上是正统儒者,他在根本上对于佛教持批评态度。刘蕺山从心性论、工夫论、生死观三个维度对于儒佛进行了分释,指出佛教不及儒家之处。刘蕺山的儒佛之辨有其特色,但亦具有局限性,未能认识到佛教思想文化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 冯前林
- 关键词:刘蕺山佛教因缘儒佛之辨
- 良知与良觉,性觉与心觉——兼论王阳明思想的儒佛之辨
- 2022年
- 王阳明的良知论乃是作为一种“觉学”而存在的,并不是知即为觉,而是良知实乃一种良觉,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觉,因为只有道德理性潜藏其中的良觉,才是良知。本文认定佛教本土化之“佛性本觉”就潜在地浸渍到阳明的思想深层,从而终成“理—知—心—觉—性”的基本思想架构。从佛教的影响来看,这种良觉就是由“性觉”而来;从儒家的传承观之,这种良觉本自“心觉”而发。实际上,作为人类“情理结构”的良知,本然具有“知—情—意”全整结构,也就是既包含理性化的观念和意志,也包孕感性化的情感。良知乃是理性内在积淀的结果,但却呈现为道德直觉的外化形式。王阳明意义上的“结圣胎”,就是这种理性凝聚的规程及其结果。
- 刘悦笛Zhu Yuan(译)
- 关键词:良知性觉
- 阳明心学儒佛之辨对汤显祖及其创作的影响
- 2021年
- 学界一般认为"后二梦"体现了汤显祖的佛学出世思想,与《牡丹亭》在思想主旨上截然不同。实际上,"后二梦"更能反映汤显祖对儒学立场的坚持,这与他承袭自阳明心学的儒佛之辨有直接关系。心学学者认为儒与佛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思维方式,而在于是否遗弃人伦。《牡丹亭》歌咏基于青年男女人欲基础上的"至情",强化了儒与佛的人伦屏障。汤显祖在万历二十七年到三十年中,遭受丧子、罢官等打击,仍拒绝了达观的殷勤接引;在他同期创作的"后二梦"尤其是《南柯记》中,立足人伦底色上的"情"之自觉依然清晰,"情了为佛"的命题似有儒释合流的色彩,但其本质是汤显祖在悲苦心境中对儒学立场的坚持。
- 丁芳
- 关键词:汤显祖阳明心学儒佛之辨《南柯记》
- 万物本原与人生价值:论张载儒佛之辨的核心问题被引量:2
- 2020年
- 儒佛之辨构成了张载哲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万物本原的追问与对人生价值的安顿则是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就前者而言,佛教主张"真如缘起",以真如本心为万物的本原,但在张载看来,这一思想实质上是以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张载重新肯定了儒家以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并对其真理性进行了论证;就后一问题而言,佛教以"涅槃寂灭"为人生价值安顿的根本方式,并以"真如缘起"思想为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础。在张载看来,既然真如缘起思想不具有真理性,这种价值安顿方式的理论基础也就难以成立。张载进一步批判了"涅槃寂灭"思想的消极无为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基于气化流行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对"存顺没宁"这一儒家式人生价值安顿方式进行了阐发。
- 江求流
- 关键词:儒佛之辨
- 朱熹《中庸章句》與歐陽竟無《中庸傳》的比較研究 以經典詮釋中的儒佛之辨爲主題
- 2020年
- 就儒佛之辨而言,朱子與歐陽竟無可以作爲理學家闢佛與佛學家會通孔佛的兩個典範,代表完全不同的兩種立論旨趣。朱子視《中庸》爲孔門傳授心法或道統聖學一脉相傳的經典依據,以衛道者的姿態判别異端與正統,以闢佛的方式吸收化解佛學義理;歐陽竟無視《中庸》爲系統性的孔學概論,特别選擇《中庸》而非《大學》作爲會通儒佛兩大思想傳統的橋梁,《中庸傳》的寫作反映出歐陽竟無晚年以佛解儒或援佛入儒的學術抱負。朱子通過對理氣概念的精微複雜的辨析最終完成了道學體系,使儒家的善惡之辨從個體之心性推擴到整個宇宙。《中庸傳》則是在認寂本體的原則下把已經廣泛流傳的程朱道學式解讀扭轉到佛學本體論思維中來。對朱子《中庸章句》與歐陽竟無《中庸傳》的互讀有助於理解近現代儒佛之辯的深層意藴。
- 鄭淑紅
- 关键词:中庸
相关作者
- 刘学智

- 作品数:93被引量:183H指数:7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关学 儒学 心性论 方法论 《老子》
- 刘立夫

- 作品数:67被引量:22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佛教 本体论 儒佛 儒家 儒佛之辨
- 唐端正

- 作品数:2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 研究主题:佛家 唐君毅先生 儒家 儒佛之辨 心性
- 王美凤

- 作品数:17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安文理学院
- 研究主题:关学 冯从吾 佛学 儒佛之辨 演进
- 熊敏秀

- 作品数:14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 研究主题:网络心理咨询 儒佛之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访者 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