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0篇“ 儒家经学“的相关文章
- 被主流遮蔽的儒家经学特质:西学与郑玄的启示被引量:1
- 2023年
- 有两种现象可以解释儒家经学的本质特征:其一为西学在晚清经学解读中的运用,另一则是郑玄的经典解释的独特性。清末西学进入中国,出现了以西学比附经学的现象。尽管现在对此评价不高,但这种现象说明经书本身就具有易于以西学附会的特质,正是由于有这种特质,才会有后来将西方思想和制度的概念继续引入中国经学解读中的做法。郑玄的注释一直倍受学者重视,但他的解经理念与后世存在重大不同:后世学者以经书为材料,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现实的思想体制;郑玄则专注研究经学文本,而非社会现实。郑玄从字里行间解读经文的终点是后世学者重建现实理论体系的起点,这也是郑注虽被公认权威、却屡遭误解忽视的原因。在郑玄与晚清经学之间,中国传统的主流经学是由对政治和现实有着浓厚兴趣的官僚知识分子来承载的。郑玄专注经书文本与晚清经学运用西学,这是两个存在于主流经学之外特例,但却能从侧面揭示中国经学的本质特征。
- 叶纯芳桥本秀美张乐之(译)
- 关键词:经学经世致用
- 儒家经学教育关系的当代审视
- 2022年
- 教育关系主要指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三者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联系。教育者侧重于“教”,是引导者;教育对象侧重于“学”,是成长者;教育影响则通过教育内容将教育各要素整合起来。儒家经学教育关系由此可以划分出“经”与师、“经”与生、师与生三对关系。分而观之,三对关系呈现出如下特点:尊“经”并注重对“经”的原意探究但并不否认学生主体体悟的自由;强调教师的传道但并不抹杀师生自成一家之言的创新;尊重教师权威但并不拒绝学生对教师的质疑问难,体现出一种张力。儒家经学教育关系中表现出的张力,对解决如今的教材解读之惑、教师权威之迷、师生相处之困大有裨益。
- 庞雅欣周险峰
- 关键词:经学教育中庸教师权威
- 从解经学走向诠释学——儒家经学现代转化的哲学诠释被引量:1
- 2022年
- 对于传统的解经学而言,经典文本是解释活动展开的中心,解释的目的就是要为了使文本的内容清晰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典所传递的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解释活动需要聚焦,一般着重在处理语言文字所带来的问题;也需要划界,以便排除各种对意义确定性所可能产生的干扰。这样,解释活动便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的界域和自身的封闭性。但在现代性语境之下,“必专守旧”的经学观念已成为明日黄花,早已经远离我们的时代。而作为现代学术研究对象、分科而治的“经学”材料,或者经学史研究,又只是在做历史回望的工作,并不能从生存论的本体意义上来理解“经”的价值。如何使经典的意义在现代生活中有所体现,如何能保持经典的“活”性,这就需要有新的经学观念和新的诠释方式。
- 景海峰
- 关键词:现代学术儒家经学现代性语境哲学诠释经学史
- 从解经学走向诠释学——儒家经学现代转化的哲学诠释被引量:4
- 2022年
- 儒家经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古典的解经学,以追求经典的“原意”和证合“圣人之志”为目标。晚清以还,经学解体,走向“后经学时代”的文献整理和经学史研究等,基本上瞩目于材料的历史性和叙事的实证性,而对于经学的哲学意义和诠释学特征则甚少顾及。经学系统的现代转化,除了历史文献的清理、古典意义的说明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从哲学的角度对其根本特征、思想价值和未来发展做出新的理解与阐证。只有将传统的注经学改造成现代的诠释学、将文献学的视域和定位转变为新的哲学体系的创造,从本体论的建构来重新思考经学的现代转化问题,人们所期待的“新经学”的产生才是有可能的。
- 景海峰
- 关键词:儒家经学经典诠释学
- 论先秦儒家经学教育及其文化地位的重构被引量:2
- 2020年
-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继承了“六艺”王官之学,并加以整理与深入研究、传授。通过儒家学者的诠释与传授,六经之教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确立,以传经作为其教育任务的儒家确定了其犹如巫史在殷周时期的地位,这为其日后“独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米靖
- 关键词:儒家经学教育
- 儒家经学教育关系的当代审视
- 儒家经学教育关系依据教育要素的构成可以划分为经与学生的关系、经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维度。本文依此逻辑,对儒家经学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发现:中国经学教育强调尊经并注重对其原意的探究但并不否认学生主体体悟的自由...
- 庞雅欣周险峰
- 儒家经学与浮屠译经:中国两种阐释传统及其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儒家经学阐释和早期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阐释形态。儒家经学中"无达诂"的出现标志着阐释开始走向自觉,从"解经一字,洋洋千言"到"六经注我"的演变过程,完成了儒家阐释学的建构。文学阐释受经学阐释影响巨大,从"言志"到"原道",从"原道"到"明道"再到"载道"的阐释准则沿革,是经学阐释主题变换的缩影;浮屠译经从"道其大概"到"文质彬彬"的演进,实现了道教民间信仰、儒家基本文艺观、文本形式再造参与下的多重阐释重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佛教内质的偷换。儒家经学与佛经翻译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待传统资源和外来资源的两种"阐释—接受"模式,亦构成了中国传统阐释学中水乳交融的时间智慧和空间智慧。充分把握中国固有的阐释传统,对于我们看待理论的中国面孔、现实指向、本土自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韩伟
- 关键词:儒家佛教经学译经
- 守先待后:“四书”系统下的儒家经学与政教秩序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8年
- “四书”学在宋代的兴起和确立,是儒学史上的重要转折,使得中国学术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五经》为主体演变为以《四书》为主导。这一经典系统的更易,不仅意味着诠释方法和思想义理层面的转化,同时也带来了政教秩序与文教制度的相应变革。如果对《四书》与“四书”之学的相关问题缺乏深入探讨,对“四书”学与经学的相互绾结、彼此影响不加详细审视,对“四书”学施加于政教秩序的形塑作用缺乏系统研究的话,就无法真正认识“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的关联,也无法真正理解现代中国的道路选择与文明形态。
- 仝广秀
- 关键词:秩序儒家
- 儒家经学《周易》古礼研究的欠缺
- 2017年
- 《周易》古礼问题很早就纳入到儒学的研究范围了,一般归于经学研究领域。《礼记》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仪的问题,这说明当时礼仪制度崩坏的迅速与彻底,造成了在研究中的很多困难。这就导致在后代儒家学者的研究中,对《周易》古礼解说或者是不确切,或者强不知以为知。最为关键的是,儒家经学《周易》古礼研究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有问题。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学对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辩护,为士大夫的愚忠培植道德力量和人格设定,从而使得《周易》古礼研究具有太多的义理阐发倾向,距离现代学术所要求的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相距甚远。
- 张朋
- 关键词:儒家经学君权神授《周易》经学研究现代学术礼仪制度
- 儒家经学与楚国文化教育关系考
- 2017年
- 在春秋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楚国文化并不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其文化形态与春秋诸国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春秋晚期以后,随着国势不断向南方扩展,楚国文化的特色渐渐显露。但其文化中来自于中原的文化基础并没有在地域扩张与变迁中消失殆尽,而是作为一种不可分割的部分融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从出土经学文献角度出发,探寻楚国地区经学发展的源流与历史背景,研究经学与楚国教育的密切关系,总结经学对楚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 王博雅
- 关键词:楚辞
相关作者
- 成中英

- 作品数:194被引量:5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美国夏威夷大学
- 研究主题:儒学 中国哲学 儒家 本体诠释学 本体
- 景海峰

- 作品数:153被引量:387H指数:12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 诠释学 经学 儒家 儒家经典
- 赵吉惠

- 作品数:64被引量:134H指数:7
- 供职机构: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科研中心
- 研究主题:儒学 明清实学 张载关学 宋明理学 关学
- 姜广辉

- 作品数:70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研究主题:经学 孔子 《周易》 六经 《古文尚书》
- 蔡方鹿

- 作品数:188被引量:322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理学 儒学 经学 道统 张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