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14篇“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 CRPSAA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效果观察
- 2025年
- 观察儿童血常规联合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本项目拟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住院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原体种类将其分成细菌、支原体、病毒三组(剔除混合感染儿童),各随机选取30人。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常规和C-反应蛋白测定。观察三组患者外周血 WBC、 NETU%及 CRP水平,比较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三个项目中,以细菌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检测为最高,且均高于正常参考值。支原体感染者三个指标的均值均在正常的参考范围之内。平均水平在病毒感染者中都是最低的,并且都在正常的参考范围之内。而在 WBC、NETU%及 CRP阳性率方面,细菌感染组为63.3%, C反应蛋白阳性率高达90%,远高于上述两项指标,在细菌感染的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 在患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当中,CRP SAA血常规联合检测有着较好的功效,能够及时正确地诊断出疾病,以便医生尽快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郭方杰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诊断
-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效果观察
- 2025年
- 观察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项目拟对2024年6月-2024年8月门诊进行血常规?CRP的患儿共计6724人,六岁以下儿童(3205人),6岁及以上儿童共(3519人)为被试。随机分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进行比较,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C-反应蛋白测定与全血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比较,观察组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性均优于全血C-反应蛋白;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显示,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传染病患儿的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儿童显著增高,两者联合检测在诊断的准确度和满意度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 贾雯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
- 预防和早期发现儿童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 2024年
-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要求强化儿童疾病防治,加强儿童常见疾病的有效防治。流感、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儿童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给患儿带来诸多健康危害。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一病区主任王菊艳教授认为,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和皮肤感染等是临床常见儿童感染性疾病,针对不同的儿童感染性疾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儿童感染性疾病对于维护儿童健康,减少并发症和重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潘锋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感染儿童健康皮肤感染疾病防治
- 多中心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监测网络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2024年
-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感染性疾病是造成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2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感染性疾病,其中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占比最高[1]。有效防控儿童感染性疾病对于降低儿童死亡率至关重要。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以及病毒的重组和变异,儿童常见流行病原谱发生了变化[2-3]。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4]、合胞病毒[5-7]、流感病毒[8-10]、副流感病毒[11-12]、腺病毒[13]、鼻病毒[14]等病原体的流行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且呈现出流行趋势的变化[15-17]。此外,病原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18]。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给儿童健康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
- 徐铣明刘恩梅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监测
- 外周血比值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多数起病急、进展快,易发展为重症。近年来,其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患病群体不断扩大,已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发育。外周血比值是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等,检测便利、性质稳定,通过血常规即可获取,能准确地反映机体炎症与免疫状态,对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未来应对外周血比值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参考。
- 程苗蓝王莉王建勇
-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儿童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2024年
- 感染性疾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是导致人类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对新发和非典型复杂感染性病原体的研究不足,临床治疗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何快速、准确、全面的识别病原微生物是当前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的关键。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病原体检测方法,耗时短、灵敏度高,不需要微生物培养,直接从送检标本中获取核酸,能够发现少见的和新发的致病微生物,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相对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艳娇赵芳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
-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2024年
- 感染性疾病是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病原学的诊断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至关重要。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病原检测技术,通量大、适用性广、准确性高、周转时间相对较快,能够快速检出所有病原体,尤其是对罕见、疑难及特殊病原体的鉴定,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此综述将具体介绍该技术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程欣冉孙丽刘燕潘菲
-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儿童
- 184例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临床意义分析
-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184例儿童mNGS结果的临床意义。探讨mNGS技术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应用中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送检的184例mNGS检测结果,收集相...
- 邓佳怡
-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儿童
- 血清PCT联合IL-6在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分析
- 2024年
- 通过检测分析儿童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液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旨在探讨上述指标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例我院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感染组112例,重度感染组88例),另外选择80例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6及PCT水平;对比分析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上述指标水平;不同检测方法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结果。结果 (1)感染组患儿血清PCT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患儿感染程度越严重,血清中上述指标水平越高;(2)经测定,感染组治疗后血清IL-6及PCT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3)观察组PCT联合IL-6阳性检测率均较单独检测要高。结论 当儿童发生感染性疾病时,血清PCT及IL-6联合检测,其诊断价值非常高,其临床诊断准确度显著优于PCT及IL-6单一指标检测的诊断准确度。
- 张志强陈成周文俊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PCTIL-6
-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究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0例儿童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择1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组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不同检验方式的诊断效能,研究组不同检验方式的临床诊断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全血C反应蛋白(18.2±2.2)mg/L、白细胞计数(20.1±3.3)×10^(9)/L较对照组的(5.8±1.0)mg/L、(8.6±1.2)×10^(9)/L更高(P<0.05)。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3.8%、95.4%、94.6%,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分别为69.2%、79.2%、74.2%,血常规检验分别为72.3%、82.3%、77.3%。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比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单独检验更高(P<0.05)。研究组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的临床诊断满意度比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单独检验更高(P<0.05)。结论儿童感染性疾病患儿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临床诊断准确性及诊断满意度均优于其单独检验。
- 钟佑娇
- 关键词:血常规儿童感染性疾病敏感度特异度
相关作者
- 杨永弘

- 作品数:484被引量:3,633H指数:34
-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肺炎链球菌 抗生素 耐药性 流感嗜血杆菌
- 徐锦

- 作品数:78被引量:66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基因型 TOLL样受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 新生儿
- 朱汝南

- 作品数:203被引量:1,857H指数:25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
- 研究主题:儿童 人偏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
- 段荣

- 作品数:111被引量:44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应激 基因多态性 窒息新生儿 性早熟
- 曹青

- 作品数:28被引量:107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降钙素原 儿童 食管癌 儿童感染性疾病 实验性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