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00篇“ 先秦两汉“的相关文章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学术团队项目“先秦两汉出土易类文献汇纂通考与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简介
2025年
近代以降,学者将西方哲学的宇宙论、形而上学、生命哲学、现象学等理论引入易学研究领域,易学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学界的易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一为哲学易,学者对太极、道器、阴阳、体用、生生等核心概念进行重新解读,阐发其哲理意蕴,推进易学哲学体系的建构。二为易学哲学史,其研究的旨归,不是研究《周易》本身,亦非考察各家对《周易》的注解是否可取,而是探究易学各流派提出的哲学主张。三为科学易,其特点是将易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相结合。上述研究皆集中在传世文献,而本课题与之突出的不同,是以出土文献作为推进早期易学研究的主要抓手。
刘光胜
关键词:易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浴具研究
沐浴活动,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基本行为,它不仅是一种清洁行为,更是文化现象、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的体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背景。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沐浴文化初步发展阶段,而沐浴器具是沐浴文化发展的有效表征...
孙梦媚
关键词:先秦两汉沐浴文化
先秦两汉故土情结刍议
2024年
中国古代社会的故土情结既是中国古代地缘社会结构的反映,又是中国古代血缘社会结构的表达,它在地缘与血缘这两个社会基础的同构下形成,是人与故土之间所产生的情愫。当代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故土情结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常民思想和意识的表现。《荀子》里出现“故乡”;《孟子》里出现“故国”;楚辞中有“故都”“故宇”“故居”;《左传》中有“故府”;《战国策》中有“故地”;《史记》中有“故城”。中国人自古念旧,这些“故”源于其对“故土”的文化依恋,特别是汉元帝时期“安土重迁”思想的高度发展,使这样一种社会意识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与世俗认可,至今仍是中国人主要的思想意识之一。
邹国力
关键词:先秦两汉血缘地缘故土情结
先秦两汉时期熨法应用探析
2024年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欲填补此方面空缺,主要从方药和主治方面进行分析,展现该时期熨法应用特点,给熨法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启发。发现熨法在《五十二病方》《杂疗方》《六十病方》、里耶秦简、《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均有记载,说明其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熨法药方便于取用、药味辛温、后世多为传颂,可应用于内、外、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已初步显示出熨法治疗原则。同时其中原始疗法需审慎使用,更多简帛文献还有待出版和进一步研究.
许铃赵艳林鹏妹
关键词:先秦两汉熨法药方简帛《伤寒杂病论》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纪实性研究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内蕴了明显的纪实特性,但当前对于“纪实”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于事实层面的“非虚构”,而对在此基础上共生的“情”与“境”等丰富面向缺乏系统关照。而史传文学中广泛存在着“纪实性”,这种特性不仅包含对现实的真实书...
单苗苗
关键词:纪实性先秦两汉史传文学
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和思想探析
2024年
中和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从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关生命之气、天人关系、妊娠安胎、疾病治疗等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医药文献中已蕴含中和思想。“摄气致中和”从“气”的角度出发,通过“药气归中”“节气以和”的方式达到人体的平衡和谐;“天人需中和”以“天人关系”为维度,遵循“环境需中”“时间需和”的法则,追求人体与天地的和谐;“母胎安中和”谓子母一体,孕妇遵守“母胎为中,静安为法”“母胎皆和,舒乐为要”的原则,能够母体安和,胎儿稳健;“治疗达中和”基于“不和”为病因认识上,提出“调和诸药”“治达中和”的方法,使人体达到中和的状态。从“摄气致中和”“天人需中和”“母胎安中和”“治疗达中和”四个方面探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中和思想,以期促进中医药文化溯源研究,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研究提供文献上的支持。
陈嘉欣刘思淇马峰彪熊益亮
关键词:先秦两汉
中原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积石积炭墓葬研究
中原地区不仅是历史上诸多帝王的建都之地,更是连接南北方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原地区的积石积炭墓便开始被陆续发现,并集中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这一特殊的墓葬文化面貌翻新了中原地区墓葬发展历程。但目...
郭郁
关键词:墓葬等级
礼器、德行与俗世追求——先秦两汉金玉观之变迁
2024年
先秦两汉时对金玉的理解,呈现为三种指向,体现了三个历史阶段的思想、风俗变迁。商周时金玉是仪式性礼乐制度下的重要表征符号,是在祭祀、宴飨等重要仪式中,用以标识身份尊卑与礼仪秩序的礼器;在此基础上,周代的金玉进一步被人格化、伦理化,成为了君子比德的象征物,强调君子内质之美。在两汉,金玉被大量用于展示俗世生活的富贵气象,其修饰对象下沉,成为了彰显世俗富贵的最佳展示物;随着汉代时期求仙思想的普及,金玉亦成为了仙界的表征,常被用来形容仙物或仙人居所,还被视为可使人长生不老的成仙之物。先秦两汉金玉观经历了从用作礼器、君子之德的象征再到展示世俗富贵和仙界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是由于礼乐制度崩溃后青铜文明衰落,伴随着铁器制造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黄金开采的增加与商品流通的加剧,金玉越来越被视作财富的代表;二是在冶金、炼丹技术的发展下,人对金玉的特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金玉有使人长寿、长生不老的功效,因而将其“仙化”。
黄宇霏
关键词:先秦两汉礼器德行
前四史先秦两汉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研究
2024年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先秦两汉众多人物自立自信自强人格品质。修身自立的先秦两汉人物既有优秀的帝王也有崛起自平民中的优秀分子。修心自信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自恃自知,知人善用”“不惧磨难,自知坚毅”。修业自强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坚韧不拔,意志坚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折而不挠,终成大业”。发掘和弘扬自立自信自强品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有助于家庭教育不断改进,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姜徐淇丁敢真
关键词:自立自信自强前四史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时期农业的植物考古研究:现状与问题
2024年
先秦两汉时期是早期王朝的形成时期,对其农业经济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早期国家发展模式,然而相关的植物考古综合研究仍相对有限。鉴于此现状,本文系统整理全国范围内先秦两汉时期大植物遗存考古材料,评估其时空分布现状,并初步分析各区域农业发展的特征。现有材料分布显示目前针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较为零星,样本较丰富的研究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时段则集中于商周时期。浮选数据分析揭示该时期的作物种类主要包括粟、黍、大麦、小麦和稻米五种作物。其中粟黍超出北方旱作区,在南方也受到重视;小麦和大麦在多数地区并未成为主要作物,且两者使用模式有所不同;稻作则集中于南方,但与其他作物有复杂的互动。囿于现有材料不足,完全复原各地农业格局依然困难,有赖于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综合研究。
果志硕
关键词:先秦两汉时期农业结构

相关作者

程文文
作品数:36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出土 医书 先秦两汉 语法特点 副词研究
李炳海
作品数:201被引量:50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汉代文学 《诗经》 楚辞 先秦 中国古代文学
高畅
作品数:21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主题:先秦两汉 文秘专业 巫觋 贵族女性 高职
江林昌
作品数:133被引量:415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天问》 早期文明 姜亮夫 夏商周断代工程 考古
杨宇峰
作品数:362被引量:1,866H指数:19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益糖康 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 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