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7篇“ 先秦文献“的相关文章
- 出土先秦文献中“作”意义的历时考察
- 2024年
- 对于单音词“作”意义的引申系统,前人已经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作”的本义是“开始”。文章以出土先秦文献为语料,考察了从殷商到战国时代单音词“作”意义的发展演变,认为“作”的本义是“制作”,并以“制作”义为起点探究了出土先秦文献中单音词“作”的词义引申系统,总结了从殷商到战国时代单音词“作”的义项数量、引申方式和性质方面的变化。
- 张玉金
- 论先秦文献中时间概念的多重隐喻
- 2024年
-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用具体普遍的事物来表达不可言说的抽象概念。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早期先民借助空间方位、客观实体实现了对抽象时间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并逐渐内化为人们对时间的自觉认知,这一实现过程正是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结果。先秦文献中对时间的隐喻主要包含对动态时间推移的表达,以及对静态历法、时令、四季节气的描述,形成“时间是空间”与“时间是客观实体”两个根本性隐喻。
- 钱建成李梦姣
-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思维
- 出土先秦文献中农业科技史料的研究现状、内容及价值分析
- 2023年
-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所有社会生活的基础,先秦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先秦农业科技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先秦农业科技研究的基础是先秦农业科技史料,它们主要源于传世或出土的先秦文献,但学者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传世先秦文献所见农业科技史料,对出土文献所见的研究则较少。文章对出土先秦文献中农业科技史料研究现状、内容和价值进行梳理讨论,旨在引起学界对这些农业科技史料的重视,不断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以多方位展现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科技成果,同时为研究中华古代文明,乃至探索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 吴红松吴茵
- 关键词:出土文献
- 论先秦文献中记载的古乐器“木铎”
- 2023年
-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罗列了历代学者对“木铎”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按照“以柄分”和“以舌分”对现今出土、见于著录、征集的铎进行了分类;第三部分中,以“木舌说”“木柄说”“木柝说”“木质说”为二级标题,通过文献结合文物的方式方法,对当今学界对“木铎”的三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否定,并在“铎体木质说”中提出“木铎是指铎体木制的观点”;第四部分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陈述。
- 孙美玲
- 关键词:秦汉
- 先秦文献信息处理的最新力作——《基于注疏文献的〈孟子〉信息处理研究》评介
- 2022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于注疏文献的〈孟子〉信息处理研究》一书是对《孟子》及其注疏进行信息处理的研究。本文从文献自身、横向比较、利用注疏三个层面来分析梁著的基本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并介绍该书如何创新地借用中文信息处理方法进行古文献信息处理。
- 匡海波谭昕
-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 试论先秦文献中禹的四种形象被引量:1
- 2022年
- 先秦文献中,根据文献的时代早晚与属性差异,禹的形象呈现多样性特征。西周文献中,禹的主要事迹是“敷土”,即平治、疆理土地。禹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治水成为禹的主要事迹,疆理土地的内容被淡化。其时的史学文献中,大禹治水的史迹向情节化方向发展,相关历史叙事因素日渐完善。禹成为一位治理洪水的远古圣王。与此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还通过刻画禹的圣臣形象来阐述各自关于君臣德才的政治思想。今文《尚书》的“虞书”各篇,应与战国儒家有较密切的联系。在与早期宗教、巫术密切相关的《山海经》中,禹又是位带有神话色彩的远古人物。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的多样性,是历史叙事之“当代性”特征的具体呈现,是现实生活与真实历史的辩证统一。
- 许兆昌徐明真
- 关键词:先秦文献历史叙事
- 由解释到训诂:先秦文献正文训诂与中国训诂学的发生被引量:4
- 2022年
- 先秦文献正文训诂分为“王官学”与“诸子学”两大阶段,前者属于早期的文化解释行为,在正名思想、教育普及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学术精神上,正文训诂的释义重心由词义外延转向词义内涵,以词义互证为基本路径,形成了训诂学特有的释义原则;在学术内容上,正文训诂从体式、内容、类型、术语等角度奠定了中国训诂学的学术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广义的“解释”凝聚为以语义为中心的“训诂”,体现出训诂学的发生规律。立足中国训诂学的历史起点进行溯源性反思,可以深入理解训诂学的古今之际,把握其学科特质与现代发展方向。
- 孟琢
- 关键词:释义原则语义学阐释学
- 先秦文献中的“汭”字及其历史地理意义
- 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争论中,有很多分歧是在对文献中某字的意义的分析过程中产生的,这一部分便涉及到了语言学领域的内容。历史地理学,甚至历史学,在进行一些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语言学研究产生交流。对文字的不同解读对于古...
- 张芷宁
- 关键词:地名
- 用于先秦文献考证的文本归纳核心义考据法
- 2022年
- 鉴于汉代及以后的经典、辞书、注释存在错误和争议而提出了文本归纳核心义考据法用于先秦文字的考证。这是文本考据和核心义研究的结合,文本考据可以通过语境分析和归纳类比推出文字的细微意义,而核心义研究则可以把文字的各义项归于根本,从而修正义项的错误,进一步修正对语义理解的错误。两者结合就可以完美解决疑难字的考证,这种方法比形训和音训更加精准。文本归纳核心义考据法的应用门槛很高,需要熟练掌握古经典文字,熟悉甚至服膺古经典思想,需要精细研究大量的古经典语料,还要有胆量去挑战汉代及以后的经典、辞书、注释,但这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者已经使用此方法解决了多个疑难字的考释。
- 时金科
- 关键词:先秦
- 安大简《诗经》的异序问题--兼论先秦文献文本的非稳定性
- 2022年
-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在风部次序、篇目次序、风部命名和章次顺序等方面,与传世文献如毛诗相比,出现了较多的文本差异。除二南文本状态相对稳定外,其余风部在次序、命名及所含篇目次序等方面皆有不同,尤其是在简本现存57首作品中,有17首出现了章次互异现象。一定程度上,这些互异现象可以修正我们对毛诗的惯常解读。同时,在《秦风·无衣》篇还出现了逸句“赠子以组,明月将逝”,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解析这些差异现象,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对《诗经》国风部分的认知,而且还可对安大简《诗经》的文献学价值做出合理而恰当的判断,同时又为进一步明晰先秦时期文献流传的非稳定状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郝敬
- 关键词:《诗经》
相关作者
- 张玉金

- 作品数:117被引量:289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甲骨文 出土战国文献 第一人称代词 西周汉语 殷墟甲骨文
- 裘燮君

- 作品数:13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连词而 语义关系 语法功能 语气词 《诗经》
- 陈长书

- 作品数:35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现代汉语 歇后语 语境 汉语 先秦文献
- 梁社会

- 作品数:27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名词短语 定语类型 先秦文献 《孟子》 自动分词
- 陈会兵

- 作品数:45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古代汉语》 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 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