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0篇“ 全球温度“的相关文章
30 ka以来全球温度数据报告与初步集成分析
2024年
为深入理解地球轨道参数、冰量和大气温室气体等驱动因素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评估当今全球变暖情况下自然气候变化的长期背景,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对已发布的全球过去30 ka温度记录进行汇总和集成(数据存储格式为.xlsx)。数据库中选用的温度记录均为定量重建结果,其中时间序列至少需要覆盖16—10 ka BP的末次冰消期时段。所有的温度记录来自265个地点,包括海洋沉积物(80%)、湖泊沉积物(14%)、泥炭(2%)、冰川冰(2%)和其他记录。根据年代质量、时间跨度和分辨率对数据进一步分级。根据原始文献描述,绝大多数(约95%)记录为年均温度或暖季节温度,冷季节温度很少。初步集成分析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升温最早发生在南半球,而北半球升温开始较晚,特别是在中纬度地区滞后约3 ka。同时,发现陆地和北半球中低纬地区经历了更长的升温过程,直到中全新世达到温度最大值。此外,全新世海洋和陆地以及不同纬度的温度集成结果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全球全新世温度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相关温度数据对更好地理解过去30 ka的温度变化模式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张倩文赵家驹
关键词:古气候全新世末次冰消期
过去2 ka全球温度序列数据报告
2024年
过去2 ka温度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这一时段的温度变化过程与机制,不仅可为当今全球变暖提供长期变化的自然背景,也有助于揭示气候变暖机制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过去30多年,在P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引领下,针对过去2 ka全球不同区域温度变化历史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最近,在穿越地球时空研究计划(CRESTS)的支持下,对已发表的过去2 ka全球温度序列进行系统整理(数据集存储格式为.xlsx),并从时间跨度、数据分辨率及载体分级等方面对整理的数据库进行简要介绍。另外,还对给出定量温度重建的多指标记录和基于生物标志物支链GDGTs的温度定量重建记录分别进行了初步集成,以期为过去2 ka全球温度变化研究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蔡泽园王欢业
关键词:温度数据集
130 ka以来全球温度序列集成与分析
2024年
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收集106条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130 ka以来基于长链烯酮、有孔虫属种转换函数及其氧同位素、冰芯、四醚膜脂类生物标志物(GDGTs)、硅藻组合、孢粉等不同代用指标的温度变化序列(数据存储格式.xlsx),并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初步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从数据上看,130 ka以来的温度数据较好地覆盖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代表性较高。其中,南半球共收集49条数据,平均分辨率约为1700 a。北半球共收集57条数据,平均分辨率约为1500 a。相较而言,海洋温度记录较多,共收集91条,平均分辨率约为1700 a,而陆地温度记录较少,仅为15条,数据平均分辨率约为800 a。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30 ka以来的全球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经历了末次间冰期(暖)—末次冰期(冷)—全新世(暖)相对完整的冰期-间冰期大循环。不管对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除海洋GDGTs外,多数指标(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长链烯酮、冰芯氢氧同位素和Mg/Ca比)显示MIS 5e是130 ka以来最暖时期,而末次冰期冰盛期则是最冷时期。此外,不同代用指标之间重建的温度变化也略有差异,例如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重建的温度表现出较大变率以及更加频繁的千年尺度波动,而陆地GDGTs重建的末次冰盛期温度极低值发生时间早于海洋记录,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对更好地理解过去130 ka以来的温度变化模式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卢红选盛维娟刘旭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古气候生物标记物
全球温度上升?用铁解决怎么样?
2023年
全球气候变暖似乎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科学家们总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并提出其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比如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就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一定水平,那么上一个冰河时代末期出现的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沿海栖息地缩小的情况就可能重现,继而导致沿海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深刻变化,对人类生活造成难以预知的影响—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些沿海栖息地将被尽数淹没,就像它们从未存在过一样。
乔志远
关键词:全球平均气温沿海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对全球温度变化趋势的分析
2021年
利用COSMIC掩星二级反演产品wetPrf中2014年和2015年冬夏两季的大气温度数据,获得温度随海、陆、纬度和高度变化的时空特性。结果表明:0~3 km近地面范围内,2015年与2014年相较,北半球夏季温度有上升趋势,冬季温度有下降趋势;10~25 km范围内,温度随高度先剧减后回升,采用极值法可获取对流层顶位置。
李红玲樊玲
关键词:COSMIC掩星温度对流层顶
Consistency of global warming trends strengthened since 1880s被引量:14
2020年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GMS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rge-scale indicators for characterizing climate change on Earth,and Surface Temperature(ST)is also the most accurate key climate element currently understood by scientists and the public.Even so,there have been extensive discussions about the accuracy of global(regional)surface temperature(air temperature)changes[lj.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imatic data acquisition and data reliability,the current GMST ser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global warming rates are all based on several observation-based datasets produced by combining anomalies of L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LSAT)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
Qjngxiang LiWenbin SunBoyin HuangWenjie DongXiaolan WangPanmao ZhaiPhil Jones
关键词:全球温度年均温度EOF分析
基于灰色预测与BP神经网络的全球温度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为深入了解全球变暖缘由及影响,探究变暖是否停滞,考虑地球吸热、散热及海洋温度变化等因素,构建一种全球温度预测模型,预测未来25年温度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贡献度较大的3个主成分,再用3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海洋平均温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太阳长波辐射等8个变量,并进行光滑比、级比和残差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符合前29年(1990-2018年)时间序列图规律,用历史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然后把8个变量的预测值代入神经网络,拟合优度为0.92272,精度非常高,可以看出全球平均温度距平序列越来越大,说明温度正逐渐升高,而不是停滞。
朱圣耀陈劲杰
关键词:全球变暖主成分分析灰色预测BP神经网络
The global response of temperature to high-latitude vegetation greening in a two-dimensional energy balance model
2020年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greening and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clear due to its complexity, especially in dryland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cluding mid-latitude deserts, are most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decade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greening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greening in high latitudes on regional climate has not been ful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a two-dimensional energy balance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reening in high latitudes on mid-latitude desert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when greening occurs in high latitudes, the mid-latitude desert recedes at the south boundary, while the polar ice belt and low-latitude vegetation belt both expand. Simultaneously, greening in high latitudes can induce a negativ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northern latitudes and a positiv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southern latitudes. The mid-latitude desert expands at its north and south boundaries until the CO2 concentration reaches 600 ppm(saturated state). The greening in high latitudes could result in a lower global-mean temperature in the ‘saturated’ state, due to the stronger cooling in high latitudes.
BI LuHE YongliHUANG JianpingLI YaokunGUAN XiaodanLIU Xiaoyue
全新世全球温度千年尺度变化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第三版本(The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3,简称CCSM3)模拟的过去21000年的气候模拟结果TraCE-21ka(Transient Cl...
丁锴
关键词:大气温度气候模拟
大气污染和全球温度上升趋缓
2019年
通过分析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人为的温室气体增加和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造成全球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海洋 - 大气系统在平衡全球温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火山喷发和温室气体排放都会产生气溶胶,并降低太阳光的亮度,造成气温下降;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有效降低温室效应和大气温度的上升。
刘春季朱志东
关键词:温室气体大气污染

相关作者

叶谦
作品数:38被引量:16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故事 灾害风险 冰冻圈 全球变化
王绍武
作品数:276被引量:7,446H指数:47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气候 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 降水
周天军
作品数:239被引量:2,584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年际变率 气候系统模式 降水 FGOALS 气候变化
罗勇
作品数:399被引量:6,063H指数:39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模式 IPCC 热带气旋
严中伟
作品数:74被引量:1,69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气候跃变 北半球夏季 降水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