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80篇“ 全麻诱导“的相关文章
不同剂量磷丙泊酚二钠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镇静效果的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磷丙泊酚二钠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男43例,女57例,年龄65~89岁,BMI 18.5~28.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丙泊酚1.5 mg/kg组(C组)和磷丙泊酚二钠10 mg/kg组(F1组)、12.5 mg/kg组(F2组)和15 mg/kg组(F3组),每组25例。C组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1.5 mg/kg;F1组、F2组和F3组分别给予磷丙泊酚二钠10、12.5和15 mg/kg。记录首次给药后5 min的镇静成功率、镇静成功时间和意识消失时间。记录单次给药后10 min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及术中注射痛、瘙痒和感觉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F1组首次给药镇静成功率明显降低(P<0.05),与F1组比较,F3组镇静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F3组首次给药镇静成功率不劣于C组[0.00%(95%CI-10.86%~10.86%)]。与C组比较,F1组、F2组和F3组意识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5),F1组、F2组和F3组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F2组瘙痒发生率明显升高,F3组异常感觉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F1组、F2组和F3组意识消失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磷丙泊酚二钠12.5 mg/kg和15 mg/kg均可为老年患者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李薇杨秀丽刘伟钜宁静文王宸刘学胜沈启英
关键词:全身麻醉诱导期
全麻诱导期应用环泊酚与丙泊酚对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研究
2025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并比较环泊酚与丙泊酚在全身麻醉诱导阶段对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具体影响,以优化麻醉药物选择、围手术期管理,降低并发症,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患者预后。方法 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间选择58例需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接受丙泊酚麻醉(29例),研究组则使用环泊酚进行麻醉(29例)。结果 对照组麻醉后TXB2、ET-1、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研究组(P<0.05)。血栓弹力图显示,研究组R值延长,MA值、Angle值降低,K值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发生率上均有所下降,且这种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结论 环泊酚全麻诱导对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能是更安全、有效的麻醉选择,有助于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预后。
孙青张云云
关键词:糖尿病全麻诱导丙泊酚凝血功能
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定评分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全麻诱导期丙泊酚滴定给药中的相关性
2025年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期丙泊酚滴定给药过程中,观察者警觉/镇静评定(OAAS)评分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之间的关系,分析BIS监测延迟对麻醉深度评估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全麻诱导期予丙泊酚0.5 mg·kg^(-1)·min^(-1)泵注速度分别滴定至OAAS评分4分、3分、2分、1分,达到1分后给予瑞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 mg/kg,2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每个评分时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丙泊酚给药量,并分析OA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BIS值在判断OAAS评分达到1分时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气管插管,不同OAAS评分对应的BIS值之间的存在差异(P<0.01),OAAS评分从5分至4分时,BIS值平均下降4.08;从4分至3分时下降8.32;从3分至2分时下降5.43;从2分至1分时下降5.24。OAAS评分与BIS值之间有显著相关(ρ=0.775,P<0.001)。OAAS评分1分对应的BIS值中位数为76,83.33%的患者BIS值超过60。ROC曲线分析显示,OAAS评分达到1分的最佳BIS截断值为84,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73.3%,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0.803~0.881)。结论全麻诱导期OAAS评分与BIS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OAAS评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实时性,可有效弥补BIS监测延迟的不足。
陈丽红谢惠琳黄霞罗彤枫郭婧林春萌刘雪艳史李铄靳三庆
关键词:全麻诱导期丙泊酚脑电双频谱指数
艾司氯胺酮用于老年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用于老年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全麻)诱导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实施全麻手术的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全麻诱导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对照组在全麻诱导中使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不同时刻[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声门暴露即刻(T3)、气管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苏醒指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2~T6时的MAP、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12.01±2.83)、(13.26±2.78)、(9.79±2.34)、(30.42±5.23)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4.75±2.52)、(16.68±3.01)、(11.98±2.16)、(41.45±6.87)min(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老年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缩短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陈文玲谭志林郑德志李显立
关键词:老年手术全身麻醉诱导
艾司氯胺酮在儿童全麻诱导中的RCT研究
2025年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艾司氯胺酮在儿童全麻诱导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及颌面外科就诊,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行口腔治疗及手术的儿童251例,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26例,静脉予以阿芬太尼)和试验组(125例,静脉予以艾司氯胺酮)。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肺功能、肺血流和全麻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2、T3、T4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更高(P<0.05);相较于T1,试验组T2、T4的HR和MAP均升高,T3的MAP降低(P<0.05),对照组T2、T3、T4的HR和MAP均降低,T4的氧饱和度(SpO2)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3、T4的呼吸频率(R)和分钟通气量(MV)更高,潮气量(TV)更低(P<0.05);相较于T1,试验组T3、T4的R升高(P<0.05),对照组T3、T4的R降低(P<0.05),2组T3、T4的TV、MV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3、T4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_(2))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全麻效果Ⅰ级率更低,Ⅱ级率更高(P<0.05)。结论相较于阿芬太尼应用于儿童全麻诱导中,艾司氯胺酮可更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肺通气功能和肺血流,但其麻醉效果略低于阿芬太尼。
朱歆洁张敏秦曦高娟马丽娜
关键词:儿童全麻诱导随机对照试验
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4年2至7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时,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2 mg/kg,瑞马唑仑组给予瑞马唑仑0.3 mg/kg。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观察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后(T_(0))、气管插管前(T_(1))、气管插管1 min后(T_(2))、气管插管2 min后(T_(3))和气管插管3 min后(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马唑仑组T1时的MAP高于丙泊酚组(P<0.001),其余时点的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瑞马唑仑组注射痛、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可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诱导全麻,与丙泊酚全麻相比,能够减轻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提高麻醉诱导的安全性,并且无注射痛。
陈倩倩潘志浩顾俐妮
关键词:丙泊酚老年患者全麻
THRIVE技术用于单人无面罩全麻诱导对患者脑氧变化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THRIVE技术用于单人无面罩全麻诱导对患者脑氧变化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NO组、NOT组、THRIVE组,每组30例。HFNO组使用加压面罩进行预充氧,NOT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吸氧面罩进行预充氧,THRIVE组使用OptiFlowTM高流量经鼻导管对患者进行3 min预充氧。INIRS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应用MMSE、连线测试及凹槽拼板测试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变化。结果三组经预充氧后rScO_(2)均较入室后提升,全麻诱导后rScO_(2)均较预充氧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组患者均未出现rScO_(2)<55%现象。三组术毕及手术苏醒后rS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O组与NOT组不同时期rS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RIVE组麻醉诱导后rScO_(2)高于N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及苏醒后rS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前及术后各时段MMSE评分及认知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及术后24 h连线测试和凹槽拼版测试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RIVE技术用于单人无面罩全麻诱导,能降低麻醉诱导对脑氧的影响,且未见明显术后认知障碍。
蔡俊闵昱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诱导前预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麻诱导前预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行LC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麻醉诱导前A组以0.5 mL/kg恒定静脉泵入生理盐水,B组(0.5μg/kg)、C组(0.75μg/kg)、D组(1.0μg/kg)预注射DEX,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指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镇静评分标准(RSS)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A、B组比较,C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缩短,D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延长,且D组较C组也显著延长(P<0.05);与A组比较,B、C、D组T1~T7时间点HR水平显著降低,D组T1~T7时间点HR水平低于B组(P<0.05);与A组比较,B、C、D组T2~T7时间点MA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A组比较,B、C、D组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B、C、D组术后6、12、24、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6、12、24、48 h 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20.00%、14.29%)高于B、C、D组,D组患者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37.14%、11.43%)高于A、B、C组(P<0.05)。结论0.75μg/kg DEX在LC全麻诱导前预注射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钟厚进陈燕雯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血流动力学麻醉诱导
成人择期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中应用磷丙泊酚二钠与丙泊酚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2025年
目的:探讨磷丙泊酚二钠(FP)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成人择期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和维持阶段的疗效及安全性,为FP在全麻诱导和维持阶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方法法:选择择期行手术治疗的ASAⅠ或Ⅱ级的成人患者,按就诊时间共有100例患者陆续进入观察,随机分为FP组(50例)和丙泊酚组(50例)。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准备,随后缓慢注射咪达唑仑2~3mg及舒芬太尼0.3μg·kg^(-1),1~2min后进行麻醉诱导。FP组患者静脉注射FP(10.0~12.5mg·kg^(-1)),丙泊酚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mg·kg^(-1)),待患者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降至1分后给予肌松药完成诱导。麻醉维持中,FP组患者持续静脉泵注FP,给药速率为12.5~15.0 mg·kg^(-1)·h^(-1);丙泊酚组患者持续泵注丙泊酚,以6 mg·kg^(-1)·h^(-1)为起始速率,2组患者均复合瑞芬太尼0.1~0.4μg·kg^(-1)·min^(-1)协同镇痛,根据患者状态适当调整给药速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即刻(T_(2))、诱导后5 min(T_(3))、诱导后10 min(T_(4))、诱导后20 min(T_(5))、诱导后30 min(T_(6))、诱导后40 min(T_(7))和手术结束时(T_(8))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记录2组患者镇静/麻醉起效(MOAA/S评分≤1分)时间及患者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MOAA/S评分=5分);观察2组患者术中SBP和BIS值的最低值及所需时间;比较2组患者出现躁动、呛咳、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组患者诱导时间明显长于丙泊酚组(P<0.05);在全麻苏醒期,FP组患者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长于丙泊酚组(P<0.05);在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组患者在T_(4)、T_(5)、T_(6)和T_(7)时间点的HR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FP组患者BIS值的�
张东浩李金辉班儒孟闫津硕刘芮竹李学锋
关键词:丙泊酚全麻
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全麻诱导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肌阵挛、躁动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全麻诱导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肌阵挛和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淄博一四八医院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行瑞马唑仑进行全麻诱导,剂量分别为0.2、0.3、0.4 mg·kg^(-1),其余麻醉方式相同。比较3组患者T0(诱导开始时)、T1(初次BIS≤60时)、T2(气管插管后)及T3(拔管后30 min)时刻的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皮质醇(Cor)]、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及肌阵挛、躁动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组Cor、E及NE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T3时刻C组Cor、E及NE均小于A组、B组(P<0.05);B组Cor、E及NE均小于A组(P<0.05);3组HR、SBP及DBP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肌阵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3.33%、B组为6.67%,低于C组的23.33%(P<0.05)。结论:0.2、0.3、0.4 mg·kg^(-1)3种剂量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均能够有效维持老年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但0.2、0.3 mg·kg^(-1)静脉注射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可减少患者躁动发生率,0.3、0.4 mg·kg^(-1)瑞马唑仑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综合考虑0.3 mg·kg^(-1)剂量瑞马唑仑更能够兼顾安全性。
李洋李志英董学义杨艳兵王晓丽
关键词:腹部手术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肌阵挛

相关作者

薛荣亮
作品数:261被引量:1,583H指数:20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再灌注损伤 麻醉 全脑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丙泊酚
马武华
作品数:338被引量:1,630H指数:20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气管插管 困难气道 插管 气道管理 软镜
余革
作品数:78被引量:265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实验兔 丙泊酚 急性肺损伤 全氟化碳 全身麻醉
刘保江
作品数:132被引量:826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瑞芬太尼 舒芬太尼 靶控输注 异丙酚 丙泊酚
王世端
作品数:274被引量:1,479H指数:18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研究主题:麻醉 二异丙酚 异丙酚 丙泊酚 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