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05篇“ 兴蒙造山带“的相关文章
折射Pg波层析成像揭示及其邻区上地壳结构
2025年
是由众多微陆块、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洋壳残片)等构成,经历了复杂的构演化历史,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最终拼合等重要信息,其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及邻区各地质体之间的联系对其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获取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和揭示中新生代构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南北向跨越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总长为503 km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使用有限差分算法对16个大炮数据693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进行计算,采用变网格尺度和平滑参数的反演策略,经40次迭代反演,将RMS降至0.103 s,获得上地壳(7 km以上)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地下的速度结构:北部二连盆地存在低速特征,是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5.1 km,其发育主要由两侧倾向相背的正断层控制;中部(嫩江断裂与贺根缝合之间)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存在3个间盆地,因其多为中新生代沉积少有第四系沉积,导致其沉积层速度较两侧盆地高;南部松辽盆地为典型箕状断陷盆地,受后期NWW SEE向水平挤压引起的正断层逆向运动致使结晶基底顶界面与沉积层褶皱变形基本一致,沿测线盆地最深处可达5.5 km。基于速度异常厘定出研究区断裂的位置和上地壳展布形态。多数断裂、断层浅处为大角度陡立状,在向深部延展过程中倾角逐渐减小,演变为铲式。
曹力夫王海燕李文辉侯贺晟王光文庞永香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二连盆地地震层析成像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的阿巴嘎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2025年
利用布设于古中部阿巴嘎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周期为5—30 s的瑞雷面波频散,使用马尔科夫链-特卡洛反演方法建立了阿巴嘎地区地壳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区上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均呈低速,且下地壳30 km处存在明显的低速区,推断该处可能为下地壳的岩浆囊及上方岩浆通道。此外,阿巴嘎、达里诺尔、达里甘嘎和乌兰哈达火群在地壳内的低速区都是相互连通的。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出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群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顶部,并且进一步推测阿巴嘎和达里诺尔火群的形成是源于区域内地幔热物质上涌,沿缝合或断层侵入到地壳诱发了地表火活动。
徐荟吴庆举
关键词:背景噪声S波速度
东段珠尔很沟锰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2024年
珠尔很沟锰铁矿位于东部,是一处典型的增生型锰铁矿。矿区含矿地层为一套正常沉积碎屑岩,岩性组合为长石石英砂岩、含铁锰染长石石英砂岩、铁锰矿层及粉砂岩,总厚度265 m。地层受北西向背斜控制,矿体分布于背斜构两翼的杂砂岩与蛇绿混杂岩的层间破碎中。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化学沉积、热液交代、风化淋滤等阶段,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区内超基性混杂岩,该超基性混杂岩体中含有丰富的铁、锰质,经风化剥蚀后,搬运至盆地中形成了铁锰的初始矿源层,经后期热液改、受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后,形成了该铁锰矿床。
马建江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含矿建造控矿因素矿床成因
古国扎门乌德地区古生代沉积过程、岩浆作用及其对演化的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属于中亚的东段,关于其演化过程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古亚洲洋经历整个古生代的连续俯冲-碰撞过程后在早三叠世形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亚洲洋在晚泥盆世之前就通过俯冲-碰撞过程闭合,形成早-中古生代,随后在石炭-二叠纪又经历了从陆内伸展到再次闭合的过程,并形成陆内古国东南部扎门乌德地区出露各类古生代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为解决上述争议提供典型研究实例。本文通过沉积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根据年代学和岩性特征,在该地区识别出三类古生代岩石组合,第一类是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中志留世侵入岩,第二类是中泥盆世大套的粗碎屑岩-火岩沉积旋回,第三类是不整合地沉积于早期之上的二叠纪巨厚火-沉积岩系。这三类岩石组合分别属于俯冲阶段的大陆边缘岛弧岩浆岩、碰撞后期的上叠盆地以及叠加在早期岩石圈之上的晚古生代陆内伸展时期的裂谷盆地的沉积。(2)利用研究区所有古生代碎屑锆石和岩浆岩全岩资料,揭示了该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如下:500~425Ma的俯冲-碰撞过程成地壳加厚;425~375Ma的碰撞后伸展过程使地壳变薄;375~350Ma地壳再次加厚,可能与物质堆叠有关;350~275Ma地壳再次减薄,对应于广泛而强烈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岩,证明此时期岩浆活动的构背景是区域伸展而不是挤压作用。(3)根据研究区出现的三类岩石组合特点,结合研究区以南的艾力格庙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划分出五个早-中古生代单元和两个叠加其上的晚古生代陆内单元,揭示古国扎门乌德地区经历了早-中古生代加积和晚古生代陆内等两个构演化过程�
周建磊徐备李文博周佳安胡邦超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陆内造山带
折射初至波层析成像揭示及其邻区浅层地壳结构
1.引言不是仅仅将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缝合在一起的简单的状结构,而是由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多个中、小块体组成的构拼合(Kr?Ner et al.,2014;Seng?r et al.,1993;Windl...
曹力夫王海燕李文辉王光文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地壳结构
切穿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模式被引量:1
2023年
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约13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81个长周期测点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获得了东西向完整的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不同构单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性,额尔古纳地块岩石圈整体呈低阻特征;安地块岩石圈呈高阻特征;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和小安岭岩石圈分别呈低阻-高阻特征;佳木斯地块岩石圈呈高、低阻交替的特征.在软流圈尺度,安地块和松辽地块存在大规模高导异常C2、C3,呈"U"型状与上方岩石圈相连,连接处对应东北地区盆结合部位或主要的缝合.研究表明岩石圈遭受了强烈的改作用,结合区域构背景,本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岩石圈改模式:在地幔转换处水平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持续扰动下方的软流圈,导致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古缝合线的活化,形成的薄弱为软流圈物质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深刻影响着岩石圈的演化过程.
慕倩韩江涛刘立家刘立家刘文玉侯贺晟刘文玉刘国兴辛中华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电性结构太平洋板块俯冲
橄榄岩捕掳体中石榴石次变边对地幔组成转变的启示
2023年
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石榴石次变边的形成过程对理解地幔的构演化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锡林浩特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的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中的石榴石普遍发育冠冕状次变边结构。本文通过对石榴石及其次变边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石榴石次变边的成因及其揭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的深部过程。根据次变边矿物组成的不同,将其分为原始的次变边(R1和R2)和交代的次变边(MR1和MR2)。原始的次变边中,新鲜的石榴石由内向外依次被放射状且矿物颗粒较细的R1和粒状且矿物颗粒较粗的R2包围,且R1通常比R2宽。R1主要组成矿物为Opx+Sp+Melt1/Pl±Cpx,R2主要组成矿物为Opx+Sp+Cpx。与R2及橄榄岩捕虏体相比,R1的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具有较高的Al 2O 3含量和较低Mg#值及SiO 2含量。与橄榄岩捕虏体相比,R1和R2中的尖晶石均具有较低的Cr#值和较高的Mg#值。R1的斜长石为钙长石,熔体成分与斜长石相比具有偏高的MgO和FeO含量。计算的R1的全岩成分与新鲜的石榴石一致,是石榴石等化学分解的产物。R2的全岩成分比新鲜的石榴石具有偏高的MgO和偏低的SiO 2及Al 2O 3含量,是石榴石和橄榄石反应的产物。交代的次变边是由原始的次变边受到部分或完全的交代作用形成的。完全交代的次变边仍然保留原始次变边的双圈层结构,而未完全交代的次变边则仅在原始次变边的局部出现。交代的次变边中,矿物颗粒较细的核部(MR1)和矿物颗粒较粗的边部(MR2)主要矿物组成一致,皆为Ol+Cpx+Sp+Melt2。与原始的次变边相比,MR1和MR2中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均具有较高的Mg#值,单斜辉石同时具有较高Ca/Al比值(>8),尖晶石具有较高的Cr#值和较低的Mg#值,熔体较富SiO 2、Na 2O和K 2O含量。这些现象说明交代的次变边可能是碳酸盐熔/流体交代原始的次变边消耗斜方辉石生成橄榄石�
邹东雅张宏福
关键词: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兴蒙造山带
安岭北段洛古河地区晚寒武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演化的约束被引量:3
2023年
安岭北段早古生代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漠河—塔河一线。对漠河北部洛古河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二长花岗岩中锆石为岩浆成因,LA-ICP-MS U-Pb测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486±3 Ma)。岩石具高硅(SiO 2=62.75%~73.32%)、富碱(ALK=8.30%~9.45%)、高铝(Al_(2)O_(3)=13.97%~16.53%)、低镁、低钙和低钛的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为0.91~1.10,属偏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SiO 2与Al_(2)O_(3)和P 2 O 5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富集Rb、Th、U、K、Zr、Hf等元素,而强烈亏损Ba、Nb、Ta、Sr、P、Ti等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中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显示了I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洛古河岩体形成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额尔古纳等微陆块碰撞晚期由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后碰撞构环境。
周传芳周传芳段明新陈卓于俊博杜海双李少文张起鹏胡宸
关键词:晚寒武世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
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位于中亚东段,作为古亚洲构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等复杂的构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演化的深部过程,跨越华北地块北缘、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安地块以及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和二连—贺根缝合,实施了一条520 km长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获得了高质量的人工源大当量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并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获得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5~6.3 km·s^(-1),Pn波速度为7.8~8.2 km·s^(-1);(2)地壳厚度约为36.1~42.2 km,最厚位置(~42.2 km)对应地表大安岭主峰,说明大安岭在此位置存在根;(3)地壳速度在1.5~6.8 km·s^(-1)范围内,认为在该区地壳内不存在洋壳物质;(4)主要断裂或缝合位于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梯度上;(5)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的特点.地壳内速度剧烈变化特征表明的地壳物质组成不均匀,尤其中下地壳,速度等值线起伏剧烈.这种复杂的地壳速度结构应该与中生代以来多板块汇聚引发的多期区域性伸展和挤压作用有关.
王海燕李英康张晨光高锐高锐侯贺晟李文辉常畅符伟庞永香崔涛
关键词:兴蒙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地壳速度结构
中与古亚洲洋演化有关的成矿系统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铜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朱永峰张云迪蒋久阳陆国隆
关键词:地质学古亚洲洋兴蒙造山带斑岩矿床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相关作者

徐备
作品数:83被引量:1,251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兴蒙造山带 古亚洲洋 造山带 新元古代 沉积相
李文辉
作品数:124被引量:49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地震反射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揭露
李大鹏
作品数:108被引量:93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HF同位素组成 锆石U-PB年龄 地质意义
侯贺晟
作品数:98被引量:54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松科 深地震反射 松辽盆地 揭露
许文良
作品数:261被引量:2,393H指数:35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生代 地球化学 年代学 锆石U-PB年代学 火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