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26篇“ 内膜样腺癌“的相关文章
小视野扩散峰度成像技术在子宫内膜腺癌分级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小视野扩散峰度成像(reduced field-of-view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rFOV-DKI)技术在鉴别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中的潜力。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级法,受试者分为低级别组(G1、G1~2和G2,n=30)和高级别组(G3,n=18)。所有受试者均于3.0 T MRI扫描仪下行常规盆腔平扫加增强及rFOV-DKI序列扫描。参照常规矢状位T2加权图像在rFOV-DKI序列图像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ROI的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衍生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Da)、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Dr)、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Ka)和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r)。比较分析各rFOV-DKI参数在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间的差异,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方法评估每个参数的诊断性能。采用DeLong方法对比各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低级别组MD、Da和Dr的平均值[(0.93±0.08)μm^(2)/ms、(1.14±0.10)μm^(2)/ms、(0.83±0.08)μm^(2)/ms]高于高级别组的平均值[(0.80±0.08)μm^(2)/ms、(1.05±0.07)μm^(2)/ms、(0.74±0.06)μm^(2)/ms;P<0.05],而MK、Ka和Kr的平均值(1.15±0.10、1.36±0.10、0.97±0.13)则低于高级别组(1.33±0.11、1.64±0.11、1.08±0.09)(P<0.05)。Ka值在区分低级别组和高别级组时具有最高的诊断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95%CI:0.89~1.00),其次是MK[AUC=0.90(95%CI:0.78~0.97)]和MD[AUC=0.88(95%CI:0.76~0.96)]。MK与Ka和MD的AUC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Z=1.81和0.53,P=0.07和0.59),而Ka和MD的AUC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0,P=0.02)。在所有DKI衍生参数中,Ka在区分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方面表现最好,截断值为1.46,敏�
朱柳红路伟宏王艳微吴仆射王福南刘豪周建军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磁共振成像组织学分级
阔韧带子宫内膜腺癌一例
2024年
阔韧带子宫内膜癌是罕见的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极低,疾病的机制、诊断和治疗尚未明确。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误诊为子宫或卵巢肿瘤。报告1例65岁阔韧带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疗经过,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经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另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随访7个月,病情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肿瘤相关指标未见异常。对于妇科检查扪及附件区肿物固定,影像学提示肿物边界清楚,需要考虑阔韧带肿瘤可能,应尽早手术。经病理诊断为阔韧带恶性肿瘤,应及时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长期随访。
闫海燕尹青青王梅张爱叶文凤李甜甜
关键词:阔韧带子宫内膜肿瘤病例报告
放置曼月乐环后的子宫内膜腺癌1例
2024年
曼月乐环在妇科疾病中应用广泛,其适应证主要是避孕及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其抗内膜增殖功能对子宫内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为有保留生育能力需求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手术替代治疗方案。笔者探讨1例罕见的置入曼月乐环后原发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的病例。提出了曼月乐环用于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问题。
张金一舒莉俞梦琪周谊赵宇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增生
多功能蛋白聚糖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多功能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子宫内膜腺癌入院患者120例,收集临床及病理数据,对各病例多功能蛋白聚糖表达水平进行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多功能蛋白聚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多功能蛋白聚糖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分期有显著相关性;与患者总生存期呈负相关。年龄、分级、分期、多功能蛋白聚糖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密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多功能蛋白聚糖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功能蛋白聚糖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它可能是子宫内膜腺癌潜在的预后预测指标。
黄伟龙李静玲韦海明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Yes相关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4年
目的 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行全面分期手术的子宫内膜腺癌病例共56例,年龄43~69岁(中位年龄为54岁),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且不合并其他系统肿瘤。对病理组织库中已行取材、石蜡包埋处理的对应病例癌、癌旁组织蜡块进行IHC法(切片、制片、一抗孵育、二抗孵育、脱水、封片)检测YAP表达情况,并分别计算高、低表达例数。比较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YAP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YAP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YAP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及胞浆中,且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结论 YAP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作为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王文湛张三元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
术前炎症、凝血指标与子宫内膜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刘晋含
TRIP13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武全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TIM3、PD-1、PD-L1的表达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50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癌、癌旁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IM3、PD-1和PD-L1蛋白的表达,qRT-PCR法检测TIM3、PD-1和PD-L1 mRNA的表达,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TIM3、PD-1和PD-L1 mRNA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癌组织中TIM3、PD-1和PD-L1表达的差异。结果:3种组织中TIM3、PD-1、PD-L1蛋白和mRNA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腺癌组织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P<0.05);TIM3 mRNA与PD-1、PD-L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 P=0.471和0.512,P<0.001);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期和中、低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癌组织中TIM3、PD-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TIM3、PD-1、PD-L1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高玉霞王文翔何乾韩琛李章欢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
miR-214-3p调控FOXM1在子宫内膜腺癌迁移、侵袭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腺癌侵袭、迁移作用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子宫内膜腺癌细胞HEC-1-A、AN3-CA及人类子宫内膜正常上皮细胞CP-H058为研究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mic-NC组、mimic-miR组、mimic-miR+oe-NC组、mimic-miR+oe-FOXM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正常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miR-214-3p的差异表达,构建miR-214-3p mimic转染至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并使用RT-qPCR验证其转染效率。通过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叉头盒蛋白(FOX)M1蛋白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网站预测miR-214-3p的靶基因FOXM1,采取双荧光素酶精准靶点验证实验。miR-214-3p mimic和pcDNA3.1-FOXM1共同转染至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验证miR-214-3p通过调控靶基因FOXM1对子宫内膜腺癌进展产生抑制作用。结果miR-214-3p在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明显低表达(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过表达miR-214-3p明显抑制细胞活力、迁移、侵袭,明显促进细胞凋亡(P<0.05);miR-214-3p靶向负调控FOXM1,高表达miR-214-3p和高表达FOXM1联合处理子宫内膜腺癌细胞部分逆转了以上细胞行为。结论miR-214-3p介导FOXM1抑制子宫内膜腺癌侵袭、转移。
张红康朋朋种肖宇胡景玉张长庚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活力
多参数MRI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子宫内膜腺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组学列线图模型治疗前预测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EEA)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前瞻性收集205例EEA临床及MRI资料,按6∶4随机分为训练集(n=123)和验证集(n=82)。分别在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及动态增强MRI序列勾画全肿瘤体积感兴趣区提取肿瘤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变量分析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与组学标签构建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模型验证。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模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5例EEA中,LVSI(-)144例,LVSI(+)61例。患者绝经状态、CA125及CA199为LVSI(+)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三者联合组成的临床预测模型AUC为0.714(训练集)和0.731(验证集)。从多参数MRI图像中共提取的8240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5个最佳特征构建MRI组学标签,AUC为0.860(训练集)和0.759(验证集)。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AUC为0.887(训练集)和0.807(验证集),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及组学模型,且在较大的阈值概率范围内临床-MRI组学列线图模型可获得更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多参数MRI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可在治疗前有效预测EEA的LVSI状态,为临床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马晓亮沈敏花马凤华张国福周建军曾蒙苏强金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列线图

相关作者

刘铭球
作品数:217被引量:1,193H指数:1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系
研究主题: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 肺鳞癌 表达及意义
田士峰
作品数:117被引量:591H指数:13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癌 双能CT 质子转移
刘爱连
作品数:476被引量:2,271H指数:18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双能CT 质子转移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癌
高宝辉
作品数:80被引量:297H指数:8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分析 P53 表达及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 胃炎
宋清伟
作品数:277被引量:1,446H指数:1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磁共振 感知技术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