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3篇“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相关文章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朱志华梁波杨泽云刘旭霞吴业英
- 该项目完成46例病例研究,成功率100%。其中胆总管结石37例,良性乳状狭窄6例,胆道蛔虫症3例。研究得出理想的切开方向与乳头口侧隆起的方向一致,一般在视野的10~11点的方位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口的大小,在实际操作...
- 关键词:
- 关键词: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腹腔镜组(行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46例)和EST组(行EST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EST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腹腔镜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升高,但EST组均低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降低,但EST组均高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 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腹腔镜手术用时更长,但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可促进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步军
- 关键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囊结石肝硬化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相对位置分为包绕型组(n=8)、边缘型组(n=43)、周围型组(n=52)。所有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比较三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取石操作时间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包绕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操作时间较边缘型、周围型患者长,且患者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 谷明明朱明莉杨澜荣晓锋
-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EST或ESLBD(12~15 mm)治疗的131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组(n=70)和ESLBD组(n=61),比较2组的完全取石成功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EST组和ESLBD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6%比100.0%,24.3%比18.0%,P均>0.05)。EST组的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SLBD组(8.6%比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结果显示,EST组和ESLBD组的ERCP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比8.6%,P>0.05)。结论 与EST相比,ESLBD(12~15 mm)用于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ESLB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EST与ESLBD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SLBD也会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损伤。
- 李涛郝立校吕婵吴静怡李兴佳王永明陈萌纪晓丹刘畅别里克龚彪
- 关键词: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结石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诊的85例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EST+LC,n=45)与对照组(开腹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n=40),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禁食时间)、炎症反应[降钙素原(PCT)水平、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8.14±1.25)d]、术后排便时间[(2.18±0.43)d]、术后排气时间[(18.57±3.58)h]、手术禁食时间[(2.11±0.35)d]均短于对照组[(11.36±1.47)d、(4.64±0.63)d、(41.69±6.29)h和(4.43±0.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CT[(23.16±4.48)mg/L]、WBC[(11.17±1.47)×10^(9)/L]、CRP[(19.28±3.38)mg/L]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4.44%)均低于对照组[(32.46±6.32)mg/L、(14.52±2.16)×10^(9)/L、(27.05±4.26)mg/L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LC有助于减轻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快速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凌福生连志刚游恩龙
- 关键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孟津区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5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开放组46例实施常规开放式胆囊切除术,联合组49例实施EST联合LC术。比较两组结石残留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 d及术后7 d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细胞计数(WBC)、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残留结石,联合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3 d、术后7 d联合组血清CRP、ALT、WBC、DBil均低于开放组(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与开放组[10.87%(5/4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复发率与开放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术联合LC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势,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可促进康复,减轻手术炎症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及黄疸消解,复发率低。
- 李耀宗
-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有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史大于1年的患者作为EST组,按1∶2配比,选择同期行结肠镜检查但无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史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EST大切开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T大切开组(P=0.027)、男性(P=0.017)是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EST大切开组与对照组比较,腺瘤的发生部位(P=0.233)和腺瘤病理分型(P=0.9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术、男性是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应注意此类患者结直肠腺瘤的筛查。同时,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EST适应证并选择适当的术式,尽量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
- 罗晓亮杜国平胡亦懿梅迪华陈善炜
-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回顾性分析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2
- 2020年
- 胆总管结石为临床多见胆道系统疾病,目前伴随医疗技术、十二指肠镜和治疗器械不断发展,对临床胆总管结石患者多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结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手术(EST),其优势为对患者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逐渐成了患者首选疗法[1],特别是胆囊切除术以后胆总管结石者,但患者术后结石的高复发率又对ERCP与EST技术发展产生了限制[2]。
- 张彦王国英
- 关键词:胆道系统疾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究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结直肠腺瘤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更有针对性的结直肠癌筛查、EST术式选择及远期并发症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检索2006年至2018年...
- 罗晓亮
-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直肠腺瘤术式选择并发症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按着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8年4月收治的9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8)、对照组(n=48)。研究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照组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记录两组治疗情况、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为1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维护患者的经济利益,并促进其术后尽快恢复健康。
- 多静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