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94篇“ 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章
农业文化遗产被引量:2
2011年
过去数十年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化学品。如农药化肥等来实现的。但这些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
邹晶
关键词:农业机械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化肥化学品
浙江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多重价值及保护发展研究
2025年
浙江稻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至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时期逐步形成,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完善,至今仍保留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据统计,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更在类型上展现出极高的多样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推广示范价值。本文旨在基于总结浙江稻作文化的形成演变历程及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群的分布特点,深入探究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与史前稻作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全面剖析其多元价值,最终提出一系列旨在促进浙江省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王彩艳郑良燕于兰徐旻鹰顾兴国
关键词:水稻稻作起源
农业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利用——以赫哲族鱼文化系统为例
2025年
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作为代表北方渔猎生产方式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含着诸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深刻体现了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其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和独有的赫哲族民族特色。但是,其相关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作为农业系统,在体现生产性价值的同时,其对繁荣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多种重要意义。因此,应运用系统与综合的方式,积极引导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实现赫哲族鱼文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姚玉腾李明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赫哲族文化创新生态
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基于5W传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025年
本文基于5W传播模式,对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等关键环节,提出了针对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具体策略,旨在提升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李春燕封霁轩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天之涯 稻之香 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2025年
秋冬时节,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依然温暖如春,稻浪翻腾。伴随着山兰稻喜获丰收,继2023年举办首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论坛之后,2024年山兰稻作文化与产业研讨会在琼中举行,来自全国的农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为山兰稻作发展“把脉问诊”。山兰稻作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让稻米与琼州大地结下千年之缘。在各族群众长期的辛勤劳作中,弥足珍贵的山兰稻种植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耕作技术、“砍山兰”农具、山兰酒、山兰歌和山兰节等,共同构成了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陈志国刘雅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耕作技术农耕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2025年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进行识别能够增进人们对遗产地生态、生产及生活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案例,识别稻鱼共生文化景观基因,对其进行图谱构建并分析特征。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的景观形态由基于自然环境的基底层,围绕农耕生产活动的社会层及以稻鱼文化为内核的精神层这3个层面共同构成。森林-溪流-梯田-村庄的景观格局蕴含了青田先民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水稻-田鱼的空间生态位实现了生态功能的合理配置与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特征。
黄美如郑国全倪振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例
2025年
农业文化遗产是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实践做法及经验启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了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在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获取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提升农村治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创新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盘活农村空间资源、推动农业与文旅相融合、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促进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价值,高效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农村治理新模式。
李新宇蔡碧凡周嘉韵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基于农户感知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特征研究——以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州单丛茶为例
2025年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挖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传统文化农业技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者与保护者,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及提升农村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法,从农户角度入手,以农业文化遗产广东潮州单丛茶为例,分析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感知及其差异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需要有效提高农户在遗产保护中的参与度,当居民对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获得的收益感知明显时,其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提高对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其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高山茶种植区茶叶品质好,农户相关收入高,对生态景观基因变化的感知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强烈,但生计策略单一;低山茶种植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低,对景观基因变化的感知较弱,但生计策略多样;应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调整优化农户的生计策略。本研究成果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
孙业红程佳欣武晴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农户感知差异
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索
2025年
数字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相关技术应用不足、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才短缺以及数据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高,同时缺乏专业化的数字技术运营人员。为此,需要充分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不断探索数字化保护实现的途径:政府引导为主,加强政策支持;社区实践为主,深入合作保护;人才汇集为主,实施先进技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将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纳入日常生活,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杨文雅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探究——以山东省为例
2025年
【目的】研究山东农业文化遗产多元保护与发展路径,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法,以山东省为例,整理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和困境的相关资料,并提出破解路径。【结果】作为传统的粮食产区,山东农业文化遗产遍布全省,其独特的农耕文明同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求紧密契合,但现阶段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着品牌意识不足、认知偏差、专业人才缺乏、不当开发、协作共建机制不完善等多重困境。【结论】从打造特色品牌、弘扬农耕文明、培育保护队伍、发展特色农业、强化政策支撑等角度入手,助力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农业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
曹海怡朱肖霖于洋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

相关作者

闵庆文
作品数:559被引量:6,591H指数:4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稻鱼共生系统 农业
孙业红
作品数:116被引量:1,224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共生系统 农业文化 旅游
王思明
作品数:296被引量:1,622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农业文化遗产 南瓜 引种 农业 动因
刘某承
作品数:127被引量:2,563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补偿 国家公园
焦雯珺
作品数:77被引量:808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共生系统 国家公园 太湖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