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91篇“ 农民城市化“的相关文章
- “家业一体”的农民城市化模式
- 2024年
- 《社会》2023年6期,33000字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流动群体如何融入城市并实现身份转换是一个焦点议题。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举家迁移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经验研究表明,能够满足家庭迁移需求的就业方式,多为城市中的非正规自雇就业,自雇就业模式对子女流动具有促进作用。
- 敖雅萱陈颁
- 关键词:身份转换城市化模式农民工
-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被引量:2
- 2024年
- 区域差异是理解农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起步时间和发展条件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同,造成农民城市化逻辑的东西差异。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体现在城市化动力机制、农民家庭生计模式、城乡空间跨度和城乡关系四个方面:东部地区在全域工业化基础上,形成了由市场先导和农民主动、全务工型、离土不离乡、融合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完全城市化;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空心化基础上形成了由政府推动和农民卷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离土又离乡、寄生型城乡关系等特征组成的过渡型城市化,前者是高质量的稳定城市化,后者是低质量的半城市化。东部地区农民完全城市化的关键条件是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下所形成的产业基础,而中西部地区缺乏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农民城市化并不稳定,将来需要在具备产业基础的大中城市进行二次城市化。
- 安永军
-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民城市化
- “家业一体”:另一种农民城市化模式被引量:3
- 2023年
-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流动群体如何融入城市并实现身份转换是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发现,除了“关系—聚居”和“个体—家庭”拆分两种主导模式外,还存在“家业一体”的农民进城模式,即借用非正式就业的方式在城市获得稳定生计,实现在城市共居一地和家庭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研究W市N社区44个家庭案例发现,家庭劳动力、居住地的空间资源和家庭关系网络均有助于“业”的建立,而“家业一体”的优势条件也嵌入家庭为了下一代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代际接力和下一代成为市民。本文提出,“家业一体”内含的代际接力和伦理实践是农民城市化的一般行动机制,凸显了完整家庭的价值基础以及在城市空间的实践意义,由此构成另一种农民城市化的路径。
- 敖雅萱陈颀
- 关键词:农民城市化
- 大城市郊区农民城市化路径研究
- 2022年
- 农民城市化的发展样态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研究主题,而城市化对象本身也存在差异。由于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独特性,使得其城市化必然与一般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存在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武汉市近郊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家庭并不止步于原有的低度城市化,在居住环境、就业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可以认为城郊农民家庭正在经历一场深度城市化。因此,通过对其表现形式、动力来源以及实现方式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解释,以揭示城郊农民深度城市化的实践逻辑,从而深入理解城郊农民家庭的城市化行为,进而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发展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索与推进。
- 甘颖
- 关键词:深度城市化教育投资代际支持
- 征地开发过程中的地利分配模式与农民城市化——基于珠三角和苏南农村的经验比较被引量:4
- 2022年
- 城郊农民通过征地拆迁被动进城是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具体实践形式,但同样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并不必然实现同等程度的农民城市化。在不同的地利分配模式下,农民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的实践样态:基于"土地换社保"形成的低水平保障性分配使农民深度嵌入劳动力市场,形塑出高水平的适应性城市化;基于"土地换地租"的福利性分配则抑制了农民的市场化动力,农民对地租经济的依赖造成了其不彻底的带地城市化。在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城市化既非简单的"让农民进城",也不是单纯向农民让利,而应将优化利益分配与宣传教育引导等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农民的城市化能力。
- 纪芳
- 小农农业:家庭合力式城市化的资源支撑——对中部地区农民城市化现象的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农民城市化是青年农民的城市化,但其实现往往需要整个家庭的三代人形成合力,即老年人自养、中年人最大化家庭收入、年轻人务工,并形成家庭资源从第一代压缩向第三代倾斜的、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的普通农业型村庄农民城市化的一般模式。资源流向决定了农民城市化过程中小农农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小农农业的两种以家庭生命周期为变量共生又相互转换的类型可以对这种重要性进行解释:老人农业是家庭城市化计划中减轻负担的部分;中农农业则是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兼顾家庭任务的最佳选择。村社内部在农户种植规模上存在一个相对的变动平衡体系,这个体系的生命力以熟人社会内部的社会关系和信任机制为土壤,使以小农农业为资源支撑的家庭合力式城市化具有可持续性。
- 陈文琼
- 关键词:农民城市化家庭生命周期资源支撑
- 农民城市化视角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机制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农民城市化是推动城乡关系演变的重要动力,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力。基于山西L县的田野调查经验,以农民家庭就近半城市化实践为视角,考察县域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形态与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就近半城市化的农民家庭双向嵌入城乡社会系统,具有生产方式工农兼顾、居住格局城乡分布、城乡生活稳定可逆等特点,是城乡要素融合互动、优化组合的重要载体。而高农业剩余对劳动力的在地化吸附,发展型社会对城乡资源的双重依赖,回应型政府的政策供给,构成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基础、实践动力和制度保障。乡村活力有序、农业繁荣发展和县域经济活跃、城市特色凸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效果。L县的实践经验表明,“三农本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立场,农民需求和村庄发展需要是城乡关系演变需要回应的基本命题。
- 毛一敬刘建平
- 关键词:城乡关系县域社会城乡融合
- 农民城市化的区域差异研究——市场区位条件的视角被引量:15
- 2021年
- 东部地区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存在显著的市场区位条件差异。文章基于市场区位条件的视角,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城市化模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农民家庭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农村的农民城市化具有市场先导和农民主导的特征,政府主要居于兜底的保障性地位。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农民城市化主要源于村庄社会倒逼和农民被动卷入,地方政府是城市化推进的直接主体。东部地区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分别形成以子代核心家庭为主体的完全城市化模式和以紧密代际关联为基础的"半城市化"模式,且分别提高了农民家庭中的情感维度和政治维度。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国城市化战略须遵循农民城市化的实践逻辑与区域差异,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走出一条稳健、有序的城市化道路。
- 李永萍
- 关键词:城市化
- 家庭自主性与农民城市化的实践类型被引量:19
- 2020年
- 本文将农民作为城市化自为主体,立足实践经验,从家庭自主性视角建构农民城市化的实践类型,丰富和拓展农民城市化研究。基于农民城市化意愿及其能力的双重分析,发现以阶层流动为目标的发展型家庭进城意愿较高,其中在进城能力较强的长三角发达地区农民实现的是完全城市化,而在能力次之的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农业型村庄则只实现了半城市化;以社会生活为目标的生活型家庭进城意愿较低,其中珠三角发达地区农民在半工半租的村庄福利笼罩下具有典型的逆城市化倾向,而西南边陲地区在城市化意愿和能力都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融于日常生活而表现为去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存在客观的区域差异,要分类施策,同时也要重视农民家庭在城市化中的关键角色。
- 卢青青
- 从乡土到城乡:一个农民城市化的社会学案例研究
- 本文以龙港镇城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其作为一种在地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和机制。龙港镇选择利用民间力量作为城镇化的推动力,是嵌入于社会结构当中的。从龙港镇建镇初期的内部群体来看,龙港镇主要依赖于私营企业的发展、非...
- 齐云晴
- 关键词:嵌入性宗亲会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王文龙

- 作品数:145被引量:771H指数:15
-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新农村建设 城市化 农村 技术价值论 粮食安全
- 刘奇

- 作品数:196被引量:305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省人民政府
- 研究主题:乡村 三农 中国农民 农业 农民
- 刘奇

- 作品数:135被引量:242H指数: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 研究主题:乡村 行人 农业 行人保护 碰撞
- 刘建平

- 作品数:53被引量:819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半城市化 城市化 乡村治理 城市 乡村
- 张锋

- 作品数:18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
- 研究主题:长三角 城乡统筹 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城市 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