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66篇“ 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章
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多栖互济农田生态系统,涉及农田生态领域,解决了现有普通农田肥料均分影响水稻苗生长的问题,采用了如下方案:包括主田区域,所述主田区域中设置有四组隔垄,且主田区域的内侧通过四组隔垄将其内侧空间分隔为种...
吴其其张磊赖强杨帆王攀宇
气象因素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5年
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意义重大,而气象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光照和风力等)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重点探讨了气象因素对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具体涵盖了温度对作物生长的调控作用、降水对资源分配的决定性影响、光照在能量传递方面的作用,以及多种因素的协同效应。此外,还深入研究了应对气象因素变化的策略,比如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优化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增强系统恢复力,以及推动气象技术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其目的在于为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路径。
郭青松郭铁明徐长江
关键词:气象因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足迹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化
2025年
节水、降碳是长江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关系进行耦合研究,有助于明确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厘清农业碳排放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从碳水关联视角出发,基于碳水足迹理论,引入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足迹进行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足迹耦合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赤字、水盈余阶段,四川省碳赤字水平最高,湖南省水盈余指数最高。(2)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广度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四川省最高,上海市最低,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上游;除贵州省外,其余省份碳足迹深度均等于1,无需动用存量资本。水足迹广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苏省最高,上海市最低;除江苏省外,其余10省份水足迹深度均等于1,无需动用水资源存量资本。(3)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与水足迹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从时间维度来看,整体耦合协调度还不够高;从空间维度来看,碳水足迹耦合协调度均值呈“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特征。(4)长江经济带碳水足迹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性存在不稳定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区数量增多,高-低集聚区减少,低-低、低-高集聚区较为稳定。
袁亮柴林何伟军何伟军吴霞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水足迹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2025年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田霄鸿徐虎刘荣志张晴雯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防治
侵蚀降雨下厨余垃圾施用对滇中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究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特征,阐明施用厨余垃圾堆肥施用量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氮磷的动态影响,为优化施肥策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烤烟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8种不同施肥方式,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1 t/hm^(2))、单施厨余垃圾FW(FWL:12 t/hm^(2),FWM:15 t/hm^(2),FWH:18 t/hm^(2))、厨余垃圾配施化肥FW-NPK(FWL-NPK:12 t/hm^(2)+1 t/hm^(2),FWM-NPK:15 t/hm^(2)+1 t/hm^(2),FWH-NPK:18 t/hm^(2)+1 t/hm^(2)),研究厨余垃圾对烤烟农田生态系统径流泥沙氮磷流失量、土壤氮磷素残存量、烤烟氮磷素吸收量以及农田烤烟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结果](1)径流泥沙中的TN和TP含量随时间递减。FW相较CK,径流TN流失量减少31.26%~53.84%、TP减少13.44%~45.83%;泥沙TN减少:6.31%~120.74%、TP减少:5.22%~62.55%。(2)在4个生长时期,FW,FW-NPK和NPK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TN和NO-3-N含量;FWH-NPK处理显著提升土壤NH+4-N和TP含量;FW处理显著提升土壤AP含量。植株TN含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叶>茎>根,TP含量表现为叶>根>茎,每个器官TN和TP含量均随着FW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3)各处理径流流失量分别占N,P输入量的19.71%~43.09%,0.88%~2.94%;泥沙流失量分别占2.51%~5.93%,4.23%~18.64%;土壤残存量分别占19.83%~55.00%,62.77%~85.45%;植物吸收量分别占22.79%~35.06%,9.08%~15.65%;土壤残存量占N,P输入量的主体部分。[结论]FWH处理能够有效维系烤烟农田生态系统N,P平衡,增加植物吸收量和增强土壤N,P固定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N,P的流失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施肥方式。
张董辉温昌焘王克勤宋娅丽陈雯陈炳绅
关键词:厨余垃圾农田生态系统烤烟
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研究综述
2024年
植硅体是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无定形二氧化硅,主要运用于农业考古、古气候重建和恢复古植被;植硅体碳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长期陆地碳封存方式。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研究农作物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分布及植硅体形态,能够更好地探究史前农耕文明的发展情况,可以估算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潜力,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综述了植硅体、植硅体碳在不同作物中的含量与分布、植硅体形态、碳汇潜力及植硅体在农业考古中的作用,并阐明了作物植硅体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郑旭娟张莹龚志坚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
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气候影响
2024年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准确评价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特征,对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1—2022年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数据和2008—2022年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及夏玉米生物量和产量数据,分析了郑州站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规律,明确了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除6月份为碳源外,7—9月份均为碳汇。不同气候年型下,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多年平均值为1197.5±129.9 g C·m^(-2)·a^(-1);生态系统呼吸(Reco)多年平均值为711.2±129.9 g C·m^(-2)·a^(-1)。不计算收获后的籽粒,夏玉米农田整体表现为CO_(2)的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多年平均值为-342.8±52.3 g C·m^(-2)·a^(-1)。籽粒收获移出农田后,根据理论产量计算,夏玉米农田表现为弱的碳汇,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et biome productivity, NBP)为-41.3 g C·m^(-2)·a^(-1)(占NEE的12.0%);根据实际产量计算,夏玉米农田在籽粒收获后表现为较强的碳汇,NBP为-105.9 g C·m^(-2)·a^(-1)(占NEE的30.9%)。郑州站气候呈现暖干化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无显著影响,日照时数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GPP影响显著(P<0.05),并通过GPP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和Reco产生间接影响(P<0.05)。夏玉米生长季,日照时数增加15.6 h·a^(-1),GPP增加19.4 g C·m^(-2)·a^(-1),NEP增加6.6 g C·m^(-2)·a^(-1),表明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彭记永彭记永王冰王冰
关键词:气候变化
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压力,农业集约化的负外部性不断显现。农田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其服务水平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如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
龚玲玄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通量足迹模型通常用于解释通量观测数据的来源问题,以估算通量源区的位置和大小及不同的通量源区的相对贡献度。本文基于涡度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Kljun足迹模型对安徽省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20年11月1日—2021年10月30日的观测数据进行通量源区分析,探讨了不同大气条件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情况。结果表明: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异特征,年变化呈现“W”型双吸收峰特征,全年CO_(2)通量均值为-0.81μmol·m^(-2)·s^(-1);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CO_(2)通量日均值(-3.7μmol·m^(-2)·s^(-1))最小,碳吸收能力最强,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CO_(2)通量日均值(1.03μmol·m^(-2)·s^(-1))最大,表现为碳排放;研究区主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南风,因此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方向;通量贡献率为80%时,全年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为158.17 m;大气稳定状态下的通量源区范围均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且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显著不同,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范围最大,冬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源区范围最小。本文对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的准确模拟,对于未来从单一站点的通量到区域尺度的上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通量源区模型在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的运行情况,对提高该区温室气体预算的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张凯迪姚筠凌新锋燕少威张方敏张方敏
关键词:淮河流域
农田林网对平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4年
伴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农田林网这一生态工程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平原地区。研究证明农田林网对调节微气候,保持水土,治理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及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品质等有显著收益。通过对林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其中科学布局、选择合适树种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林网生态功能。另外,林网构建和管理技术是确保农田林网效益发挥的重点。农田林网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在一起,既促进作物生长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文章全面论述农田林网对平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利用策略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红梅
关键词:农田林网生态系统水土保持

相关作者

胡春胜
作品数:293被引量:3,054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玉米 冬小麦 太行山前平原 小麦 华北平原
张玉铭
作品数:108被引量:1,876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太行山前平原 玉米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 华北平原
李世清
作品数:276被引量:5,361H指数:4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冬小麦 施氮 黄土高原 地膜覆盖 氮肥
宇万太
作品数:226被引量:3,798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潮棕壤 施肥 土壤 下辽河平原 有机物料
朱建国
作品数:342被引量:3,084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主题:FACE 水稻 CO_2浓度 CO2浓度升高 大气CO2浓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