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87篇“ 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文章
- 基于Z值回归模型诊断儿童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构建四川地区儿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回归模型,建立Z值计算公式。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体检的744例健康儿童为建模组,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该院诊断为川崎病的251例患儿为验证组,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冠状动脉内径值与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进行分析,通过函数转换构建回归模型,找出最佳回归模型并建立Z值计算公式,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内径值与体表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815、0.793、0.704、0.802(P<0.05)。在构建回归模型时,幂函数回归模型表现出最佳效果,因此选用幂函数模型作为建立Z值计算公式的最佳模型。基于此Z值计算公式,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为21.5%(54/251),这一比例高于基于冠状动脉内径绝对值标准的检出率。特别是在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中,使用该Z值计算公式获得的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既往的经典Z值计算公式。结论基于幂函数回归模型建立的Z值计算公式,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医生,特别是针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 王永蒋佳颖邓燕李波帅平胡小平张银滟吴寒叶露薇彭茜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儿童
- 径向脉搏波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径向脉搏波谐波指标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12月—2023年4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血管病变支数将病人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各44例。运用频谱脉诊仪采集病人径向脉搏波资料,分析径向谐波指标及脉搏波谐波指标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径向脉搏波第零谐波(C0)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存在逻辑回归关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中,C0对病变支数分类产生显著影响,C0每增加1个单位,病变支数分类提高1个或1个以上的等级的概率减少了0.060。结论:径向脉搏波C0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关,提示该指标代表的心包经状态越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 飞怡江李平杨阳陈步星丁文捷陈依铭李海田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130例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DCB组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组各65例。比较两组患者5年预后情况,主要终点是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重建术(TVR)和大出血。结果 两组患者5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CB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更高(P<0.05)。结论 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病变,MACE低于DES植入,5年无事件生存率更高。DCB可作为原位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良好选择。
- 胡学俊刘冰伍超史忠良唐龙王贤平陆智勇胡龙
- 关键词:原位冠状动脉病变
- 川崎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白细胞介素-23(IL-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3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2.88±0.94)岁。根据川崎病患儿是否合并CAL再分为合并CAL组(CAL亚组)52例和未合并CAL组(NCAL亚组)6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20例为对照组,男69例,女51例,年龄(3.13±1.40)岁。所有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均接受标准化治疗,包括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IVIg剂量为2 g/kg,一次性输注。口服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30~50 mg^(-1)·kg^(-1)·d^(-1),待患儿退热后减至3~5 mg^(-1)·kg^(-1)·d^(-1)。阿司匹林持续治疗8周。收集各组临床资料,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VEGFR2、IL-23、FGF-21水平,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与CAL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VEGFR2、IL-23、FGF-21对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诊断价值。采用t检验、F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VEGFR2、IL-23、FGF-21水平分别为(313.43±50.14)μg/L、(1.44±0.24)μg/L、(4.39±0.58)μg/L,NCAL亚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72.12±49.50)μg/L、(2.23±0.43)μg/L、(4.87±0.76)μg/L,CAL亚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30.30±38.94)μg/L、(3.18±0.61)μg/L、(6.13±1.23)μg/L;对照组与NCAL亚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3、13.967、4.516,均P<0.05);NCAL亚组与CAL亚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18、9.560、6.499,均P<0.05)。CAL亚组IVIg治疗前热程(患儿开始发热至接受IVIg治疗前的持续天数)长于NCAL亚组[(7.42±2.41)d比(5.78±1.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1,P<0.05);CAL亚组IVIg治疗反应无应答(IVIg初次治疗后36 h内体温仍高于38℃或在治疗后2周内体温再次升高,并伴有至少1项川崎病的临�
- 赵兰心田恬高小倩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白细胞介素-23
- 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婴儿川崎病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分为病例组37例、对照组11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对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年龄、WBC、PDW、RBC、HGB、MPV、NLR、PCT及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CRP、ALB、RDW、ESR及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CRP升高、ALB降低、RDW升高、ESR升高及PLT升高均是导致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ESR预测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AUC为0.872,灵敏度为0.867,特异度为0.882,PLT预测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AUC为0.892,灵敏度为0.887,特异度为0.893。结论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较多,检测血清ESR、PLT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应予以密切关注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 刘威张兰
- 关键词: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2025年
-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近年来,血小板在KD及其心血管病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其活化与血栓形成和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综述回顾了最新文献,主要从血小板的角度探讨KD及CAL的发病机制。
- 蒙嘉慧刘芳
- 关键词:血小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
-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神木市医院收治的306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合并CAL将其分为CAL组(108例)和未合并CAL组(198例)。CAL组中男73例,女35例,年龄≤2岁69例,>2岁39例。未合并CAL组中男117例,女81例,年龄≤2岁105例,>2岁9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川崎病患儿CAL的影响因素。按照7∶3比例将30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92例),基于训练集数据构建决策树模型,基于测试集数据验证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L组持续发热时间>10 d、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C反应蛋白>50 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8 U/L、红细胞沉降率(ESR)>40 mm/h、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次占比分别为41.67%(45/108)、60.19%(65/108)、49.07%(53/108)、67.59%(73/108)、47.22%(51/108)、34.26%(37/108)、47.22%(51/108),未合并CAL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4.65%(29/198)、45.96%(91/198)、35.86%(71/198)、36.87%(73/198)、32.83%(65/198)、16.67%(33/198)、26.77%(53/198),CAL组上述指标均高于未合并CAL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发热时间>10 d(比值比=3.449)、PLT>300×109/L(比值比=2.088)、C反应蛋白>50 mg/L(比值比=1.883)、NT-proBNP≥300 ng/L(比值比=3.267)、CK-MB>18 U/L(比值比=2.284)、ESR>40 mm/h(比值比=2.599)、IVIg治疗2次(比值比=2.930)均为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训练集数据建立包括持续发热时间、NT-proBNP、IVIg治疗次数、ESR、CK-MB、PLT 6个变量的川崎病患儿CAL决策树模型,共提取7条分类规则,其中持续发热时间是该模型的首要影响因素。基于测试集数据对�
- 刘娟王凤兰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因素决策树
-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住院治疗的34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儿134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患儿212例,根据有无CAL分为KD有CAL(KD-CAL)组和KD无CAL(KD-NCAL)组,对2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行差异性分析,共线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D-CAL组与KD-NCAL组在年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冲击时间、皮疹、口唇变化、球结膜充血、四肢末梢改变、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小板(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钠(N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颈淋巴结肿大、高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蛋白(albumin,ALB)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886;95%CI=1.198~2.971;P=0.006),ALB(OR=0.938;95%CI=0.894~0.983;P=0.008)和PCT(OR=1.107;95%CI=1.007~1.207;P=0.035)与KD患者出现CAL独立相关。结论:男性、低ALB、PCT是KD患儿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KD患儿,需要积极地早期干预避免后期CAL的发生。
- 张伦敏彭粤苏建军易岂建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评价
- 2025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疑似CHD患者200例,均实施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检查的金标准,分析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经CAG诊断确诊CHD患者168例;经CTA检查检出CHD患者161例,CTA诊断灵敏度为95.24%(160/168)、特异度84.38%(27/32)、准确率93.50%(187/200)、阳性预测值96.97%(160/165)、阴性预测值77.14%(27/35),Kappa值=0.767,与金标准一致性良好。CAG诊断结果显示,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闭塞、无狭窄的例数分别为61例、68例、39例、0例、32例,CTA诊断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的准确率为86.00%(172/200)。CTA检查患者的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结果与CAG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HD诊断中,CTA的应用价值较高,同时可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值得应用。
- 姜懿轩胡肖芬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CT
- 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 2025年
- 目的检测老年冠心病病人血清中分泌型糖蛋白神经生长导向因子2(Slit2)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127例为研究组,另取该院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分级将研究组分为轻度病变组52例、中度病变组43例、重度病变组32例。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Slit2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Slit2蛋白与冠心病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Slit2蛋白表达水平对冠心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预测效能。结果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病人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LDL-C水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研究组血清Slit2蛋白表达水平[(1.94±0.45)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3.52±0.80)μg/L](P<0.05)。轻度[(2.47±0.55)μg/L]、中度[(1.85±0.41)μg/L]、重度病变组[(1.20±0.34)μg/L]病人血清Slit2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5)。Spearman分析显示,冠心病病人血清中Slit2蛋白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s=−0.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lit2蛋白和LDL-C是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Slit2预测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8.37%,截断值为1.54μg/L,约登指数为0.82,LDL-C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AUC为0.89,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86.05%,截断值为3.48 mmol/L,约登指数为0.74,二者联合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AUC为0.96,灵敏度为96.87%,特异度为88.37%,约登指数为0.85。Slit2单独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病变的AUC值与LDL-C单独预测AUC值�
- 王科程程德均张鑫杜怡颖
-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
相关作者
- 韩雅玲

- 作品数:2,585被引量:6,864H指数:3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 荆全民

- 作品数:921被引量:2,667H指数:2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
- 王效增

- 作品数:728被引量:1,761H指数:18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_B型 冠状动脉疾病
- 王守力

- 作品数:549被引量:1,51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
- 江时森

- 作品数:469被引量:1,868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