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2015—2019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潜在寿命损失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四川省各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5—2019年间食管癌发病/死亡数据,以性别和年龄为分层依据,分别计算粗发病/死亡率和标化发病/死亡率。使用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PYLL)和潜在减寿率(prospective life lost rate,PYLLR)等指标评估食管癌对人群生存与预期寿命的影响。利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percentage change,APC),分析2015—2019年变化趋势。[结果]2015—2019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的粗发病率为26.85/10万,其中男性的粗发病率(41.26/10万)高于女性(11.78/10万);粗死亡率为20.74/10万,男性粗死亡率(32.09/10万)高于女性(8.86/10万);无论男性、女性还是总体人群,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均<0.05),标化发病率APC分别为-6.45%、-15.25%、-8.52%,标化死亡率APC分别为-5.63%、-11.77%、-6.94%。因食管癌死亡导致的总PYLL、APYLL和PYLLR分别为267048人年、5.77人年和1.20‰。其中,APYLL和PYLLR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5.47%、-7.29%,P均<0.05),男性食管癌PYLL、APYLL和PYLLR均高于女性。[结论]2015—2019年四川省食管癌发病、死亡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老年人是食管癌重点防治人群。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流行特征及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为宫颈癌防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情况,计算武汉市居民不同年龄、地区之间宫颈癌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测算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并分析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武汉市宫颈癌粗死亡率由2014年的0.6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13/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为32.63%,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38)。随着年龄增长,武汉市宫颈癌死亡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由2014年的640.00人年升高至2019年的2 660.00人年。2014―2019年的PYLL为15.26年,标化潜在减寿率为0.23‰。结论 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积极针对中低年龄段已婚女性开展宫颈癌筛查,加强宫颈癌防制措施,降低宫颈癌导致的疾病负担。
目的:分析2014~2018年成都市双流区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其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该区恶性肿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14~2018年成都市双流区肿瘤登记处收集的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2014~2018年双流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中标死亡率、世标死亡率分别为173.84/10万、123.30/10万、121.6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前五位癌种分别是肺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胃癌。2014~2018年间恶性肿瘤所致的潜在减寿年数为48259人年(男32020.5人年,女16238.5人年),PYLLR为17.20‰(男22.20‰,女11.90‰)。男性恶性肿瘤PYLL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000,P<0.05)。潜在减寿年数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胃癌。2014~2018年间该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0.02岁,男性77.12岁,女性81.91岁。去除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值为3.74岁。结论:双流区恶性肿瘤疾病负担较重,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严重。应重点防治肺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女性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