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0篇“ 减排政策“的相关文章
基于重点能耗行业的山西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2025年
本文对山西省重点行业能耗、污染排放的影响进行剖析,并对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及政策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研究表明,虽然2015年至2022年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但占全国能源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山西省节能减排政策行之有效,但山西省排名依然落后的事实反映出当前政策并未切中要害。因此,通过对山西省各主要产业的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详尽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节能减排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张志雄梁丹丹张立异魏修利
关键词:节能减排政策能源消耗
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实效研究
2025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议题。对此,我国也积极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减排,相关政策的落实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节能减排政策内涵的深入剖析,结合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探究,全面分析了政策在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公众意识和政策执行等方面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减排政策有效实施的策略,旨在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王伟玲
关键词:节能减排政策城市生态环境实效
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协同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5年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问题研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对2009年以来黄河流域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与量化分析,并从目标协同视角测度了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水平的变化趋势;以黄河流域36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协同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节能减排政策双目标协同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多目标协同却对其产生了抑制效应。结果表明: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单项节能减排政策的目标制定不宜过多,否则会因目标过于分散而阻碍政策的落实,甚至产生负效应。
任领志伊宁李志英马宇
关键词:节能减排生态效率资源型城市黄河流域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协同效应评估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5年
本文探讨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协同效应的评估方法,包括模型预测、情景分析和货币化研究等,并分析了协同效应的多维度表现。针对优化路径,提出了加强政策协同与整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提升公众意识与参与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协同效应评估与优化路径的实践应用,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范倩倩李智春
关键词:温室气体减排
减排政策组合使用效能差异及提升策略
2025年
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根据碳交易碳税是否参与,设计四种碳减排政策工具使用情景.基于稳定性分析,阐释碳减排政策组合使用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通过敏感性分析厘清博弈系统主要敏感性因素及影响方向.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案例为实证对象,仿真碳交易和混合碳政策使用情景博弈主体演化轨迹,识别关键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动态递增税率和动态奖惩策略优化混合碳政策使用情景策略.研究发现:相较无碳交易无碳税、有碳交易无碳税、无碳交易有碳税情景,混合碳政策使用情景碳减排效能最佳;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仍有待于加强,政企双方未达到(监管,碳减排)最优状态,成本和惩罚因素对博弈系统影响明显,补贴因素作用方向不确定;混合碳政策情景融入动态递增税率和动态奖惩策略,系统呈螺旋式上升,获得(监管,碳减排)稳定均衡点,其中动态补贴-动态惩罚为最佳奖惩策略.
杨霞何刚何刚蒋怀印
关键词:碳减排演化博弈
减排政策能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吗?
2025年
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部门之一,其生产活动深受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碳减排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业生产及出口贸易。通过选取2000—2021年的HS四分位的农产品对碳减排政策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减排政策实施会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增长;碳减排政策实施对粮食类、油类的出口影响较大,对肉类出口的影响稍小;劳动力、政府支农及气候变化,均对碳减排政策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中发挥了正向作用。
刘雪梅胡婧淑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气候变化
国际海事组织碳减排政策中强制性参数应对路径研究
2025年
航运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是航运业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者,已先后出台一系列碳减排政策。该文梳理了近十几年的IMO碳排放政策,基于《2023年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研究当前政策中强制性措施所对应关键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选取典型案例船舶,核算其关键参数值,分析远洋船舶的碳排放现状及主要问题。文章基于航运业排放及各技术路径现状,以《船用燃料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强度导则》为依据,探索应对当下航运碳减排政策中强制性参数的技术路径,为当前船舶行业满足IMO碳排放政策的路径选择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屈紫懿李亚雄孔存金杜敏
关键词:国际海事组织航运业
基于技术进步方向模型的市场型碳减排政策效应与机理研究
2025年
中国正处于“双碳”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基于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政策不仅是实现全社会降碳低成本的有效政策工具,而且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碳税政策在现阶段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工具。在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基础上,数理演绎基于市场机制的碳减排政策在经济与环境方面的动态效应变化过程,以及影响经济环境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数理比较碳减排政策组合和单一政策的效应强度与政策条件。研究发现:(1)市场型碳减排政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技术发展方向实现的,市场型政策工具一方面会抑制非清洁技术进步率,另一方面会导致非清洁产品成本提高、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朝清洁方向发展;(2)碳减排政策对环境质量的作用路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抑制非清洁技术的创新,促进清洁技术的发展,二是劳动力的转移流失导致的非清洁部门产出减少;(3)碳减排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导致非清洁技术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迫使非清洁部门承担成本压力,从而对非清洁产出产生冲击,并拉低其互补清洁产品产出,整体上对总产出表现为抑制效果,不利于经济发展;(4)碳减排政策的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其在产品呈相互替代关系时,作用效果更加显著。但碳减排政策的经济效应存在大片“黑匣子”区域,难以破除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两难困境;(5)尽管碳减排政策组合可以发挥双管齐下、协同减碳的作用,但政策组合的作用效果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均强于单一政策,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田利军黎杰
关键词:碳市场碳税
碳中和目标下的碳减排政策选择及其效应分析
2025年
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使用碳税和碳交易市场这两个重要的碳减排工具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利用2018年的投入产出表等数据,对比分析了碳中和目标下单独征收碳税、单独实行碳交易市场政策、碳交易市场和碳税政策相结合使用三种方案的减排效果及其经济和社会福利效应。研究表明:相比单独征收碳税或单独实行碳交易市场政策,采取碳交易市场和碳税相结合的碳减排政策能以更小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损失达成碳中和目标;碳税和碳交易市场的混合机制虽然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童锦治郑茗兰苏国灿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市场社会福利收入分配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气候风险模拟与调控策略研究:碳减排政策视角
2025年
从碳减排政策视角,构建反映气候风险关键因素间作用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碳交易和碳税—碳交易协同背景下不同调控情景的气候风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探究不同气候风险调控措施在不同碳减排政策背景下碳减排和经济效益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以下三点。(1)在碳交易背景下,气候风险总水平随时间呈现先边际效用递减的上升趋势,而后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下降趋势;二氧化碳变化量随时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且波动幅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减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GDP总量随时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上升趋势。(2)在碳税—碳交易协同下,气候风险总水平随时间呈现边际递减的上升趋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变化量和GDP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碳交易策略下的趋势相同。(3)对于气候风险调控效果和经济效益,碳交易策略优于碳税—碳交易协同策略;对于碳减排效益,碳税—碳交易协同策略优于碳交易策略。
王磊徐涛侯月娟陈庭强
关键词:碳交易气候风险系统动力学

相关作者

张国兴
作品数:78被引量:1,172H指数:20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节能减排 演化博弈 节能减排政策 环境规制 有效性
雷仲敏
作品数:161被引量:514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实证分析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能源 城市
刘学敏
作品数:200被引量:1,523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碳排放 城市 城市化
梁佩韵
作品数:13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政策 低碳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 大气污染
王珊珊
作品数:9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