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篇“ 刑罚威慑“的相关文章
- 从“抽象性”到“生成性”:刑罚威慑理论的认知视野转向
- 2021年
- 威慑理论将具体的、带有鲜明个性烙印的、动态的威慑效能形成过程抽象成静态的普适性机制,从而忽视了威慑效能形成的行动者间的差异性和即时动态性。生成认知主张认知是具身心智(大脑、身体)与身处环境结构耦合的产物,根据生成认知重新审视威慑效能形成过程,威慑效能不再是封闭于大脑中的对犯罪利弊的抽象的理性权衡、比较、算计,而是具身心智与身处环境动力耦合的即时结果,威慑理论认知视野由此实现了从"抽象性"到"生成性"的转向。这种转向导致了从威慑理念、威慑功能到威慑定位的多元价值取向嬗变。根据转向后形成的"生成视野—威慑理论"可以指导建立个性化预防模式,与威慑理论指导建立的特殊预防模式相比,它更能关切犯罪人的具体情况。
- 李中良
- 关键词:威慑理论刑罚威慑
- 刑罚威慑力对严重犯罪率的影响——基于2014-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文化与社会制度等也随之发生巨大变革。伴随社会转型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犯罪率的升高,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立法者和老百姓均笃信刑罚能够威慑犯罪,因...
- 侯冬丽
- 关键词:刑罚威慑严厉性及时性
- 文献传递
- 网络著作权犯罪刑罚威慑效能实证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著作权罪的修改为背景被引量:10
- 2021年
- 以刑罚威慑为理论模型,通过对《刑法修正案(十一)》适用前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实证研究发现,刑罚威慑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实际效能不明显,表明修正前的侵犯著作权罪对网络著作权犯罪的惩治效果不理想。反思实证结论可知,特殊威慑效能水平有限是刑罚运行中的缺陷与立法规范自身的短路所致,一般威慑效能水平不高是社会公众对刑法的认同感欠缺所致。《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著作权罪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通过增列犯罪对象、行为类型和提高法定刑等方式弥补了立法漏洞,对实践问题作出了针对性调整。未来要实现严惩网络著作权犯罪的立法目标,应当在司法层面进行调整以强化刑罚威慑。一方面,纠正轻判化的司法偏差,重罪重罚,实现“罪刑相适”;另一方面,加强对刑事判决书的说理,让公众充分参与司法裁判,获得对刑法的认同感。
- 李芳芳
- 关键词:刑罚威慑
- 刑罚威慑的理论重构与实证检验被引量:22
- 2020年
- "刑罚具有有效的威慑效力"这一论断被广泛认可,但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关于刑罚威慑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展开。既有的研究常常聚焦于理性人假说的循环论证,并将刑罚威慑等同于利用刑罚严厉性进行威慑,忽视对刑罚威慑实际效果的实证检验。在理论构造上,刑罚威慑由于依托于潜在犯罪人对刑罚的主观感知因而具有复杂的因果路径,其可以通过严厉性、确定性以及及时性三个维度对犯罪发挥遏制作用。运用"动态因果模型"对我国36年来犯罪与刑罚的互动关系所展开的实证研究显示,刑罚的各个维度对严重的暴力犯罪均没有威慑效力。对一些非暴力的财产犯罪,刑罚确定性则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威慑效力。在刑罚严厉性的维度中,仅有提高收监率可以低程度地增加威慑效力,而提高重刑率不但不能起到遏制效果,反而会对许多类型的犯罪起到促进作用。
- 吴雨豪
- 关键词:刑罚威慑刑事政策犯罪率
- 从“孤立性”到“情境性”:刑罚威慑理论的认知视野转向被引量:5
- 2019年
- 基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视角,威慑理论把威慑效能看作问题青少年封闭于大脑中的、脱离环境的对犯罪利弊理性权衡、比较、算计后的认知结果,忽视了外在情境对威慑效能生成的影响,这直接导致威慑理论认知视野陷入孤立性困境。在情境认知逐渐兴起并被广泛接纳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犯罪利弊理性博弈自然不能忽视外在情境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意义上,威慑理论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视角实现从"孤立性"到"情境性"的认知视野转向是必须且可行的,而转向之后形成的新理论给青少年犯罪预防实践和理论研究描绘了一副崭新图景。
- 李中良毕宪顺
- 关键词:威慑理论刑罚威慑情境认知
- 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被引量:3
- 2019年
- “终身监禁具有有效的威慑效力”这一论断自贝卡利亚时期就被广泛主张。在威慑的实现路径上,终身监禁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其以刑罚的绝望性作为威慑来源,以永久隔离代替特殊威慑的特点。因此,一方面因为其刑罚的严厉性,能对潜在犯罪人产生巨大的威慑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却使得各种本可以约束服刑罪犯行为的措施都归于无效。本文以美国的“三振出局法”作为制度蓝本研究后发现,终身监禁虽然没有在宏观上显著地导致犯罪率的下降,但是仍然对一些累犯的再次犯罪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考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具体语境与终身监禁的制度成本,对这项制度的未来走向做出审慎权衡.
- 吴雨豪
- 关键词:终身监禁实证研究
- 从离身到具身:刑罚威慑认知视野的转向
- 2018年
- 以"理性人"为预设的威慑理论,主张通过刑罚给予损害大于犯罪所获收益来预防犯罪。本质上讲,威慑效能形成机制是一种认知机制,威慑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旗下产品。认知心理学存在抽象性、孤立性和离身性的缺陷,而威慑理论的惯性存在于这些缺陷之中,其逻辑合理性受到严峻挑战。但是,时至今日,威慑理论无论是在法学理论推进还是实际预防犯罪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具身认知生成性、具身性和情境性三个主要特征为切入点可以在保障和发挥刑罚威慑既有功能的前提下对威慑理论进行修缮,具身认知为刑罚威慑描绘出三种预防犯罪的图景:个性化预防、身体预防和情境预防。
- 李中良毕宪顺
- 关键词:威慑理论
- 刑罚认知有限性及其对刑罚威慑实现的启示被引量:2
- 2017年
- 刑罚认知是刑罚威慑实现的基本前提,当潜在犯罪人主观所认知的制裁概率、刑罚强度与客观制裁概率、刑罚强度保持一致时,刑罚才产生预期的威慑犯罪效果。犯罪决策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潜在犯罪人可能利用简便的经验法则或认知策略去认知刑罚,这也决定了潜在犯罪人刑罚认知的有限性。在刑罚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刑罚威慑的实现要注意降低潜在犯罪人的刑罚信息成本,同时要将刑罚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的刑罚认知有限性的基础之上。
- 张福德
- 关键词:刑罚威慑
- 运输毒品案为什么越来越多——Y省毒品犯罪刑罚威慑效应的个案经验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Y省运输毒品案越来越多,而其他类型的毒品案稳中有降,这与刑罚威慑力不足之间存在相关性,而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刑罚威慑力不足,即司法并没有完全实现立法上毒品犯罪刑法规制的严厉性。此案勾画出刑事裁判的复杂图景,有助于辨析毒品犯罪严重命题之真伪,正确认识和矫正毒品犯罪刑罚严厉观,与此同时,该经验研究丰富和扩展了刑罚威慑理论,为寻找有效的毒品犯罪治理路径和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司法提供启示和借鉴意义。
- 刘宗根
-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罚威慑效应”探究——以审前程序为视角被引量:1
- 2015年
-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证明标准方面要求"审判不再迁就起诉、起诉不再迁就侦查",这势必倒逼审前程序证明标准的适度提高,其在有效防止错误定罪的同时,也提高了错误开释概率,进而会影响人们的预期惩罚成本并对刑罚威慑效应产生正负两方面作用。对此,在审前程序中应采取措施抑制"以侦查为中心"的路径依赖问题,同时需合理制定司法责任和激励制度、扩大检察官起诉裁量权、坚持遵守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以及加大对侦查行为的监督和制约等,并兼顾其他威慑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以审判为中心"的刑罚威慑效应。
- 耿元光
- 关键词:证明标准错案
相关作者
- 江锡华

- 作品数:16被引量:31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省公安厅
- 研究主题:转型期农村 犯罪控制 刑罚威慑 析论 农村社会治安
- 张福德

- 作品数:21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环境犯罪 侵占罪 环境行政执法 刑罚威慑 刑事政策
- 王志强

- 作品数:32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
- 研究主题:预防犯罪 流动人口 犯罪预防 刑满释放人员 未成年人
- 毕宪顺

- 作品数:74被引量:8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学术权力 高校 教授治学 行政权力 高等教育
- 王群

- 作品数:38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单位犯罪 刑罚 宽严相济 刑罚制度 主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