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8篇“ 前牙反[牙合]“的相关文章
- 不同施力装置颌垫矫治器对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效果对比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不同施力装置颌垫矫治器对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乳前牙反[牙合]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矫治器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均用颌垫舌簧活动矫治器,观察组舌簧部分采用0.16澳丝弯制,对照组采用0.5 mm不锈钢丝弯制双圈曲舌簧。比较两组反[牙合]解除时间、疗程、复诊次数、重新制作情况、复发情况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反[牙合]解除时间疗程、复诊次数、重新制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6个月、1年的复发率为4.00%(1/25)、8.00%(2/25),均低于对照组的24.00%(6/25)、40.00%(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7.108,P均<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反[牙合]患儿中应用0.16澳丝弯制双曲舌簧具有显著价值,能够提高治疗效率,防止疾病复发,从而有利于改善预后。
- 张洁周莹王忠
- 关键词:前牙反[牙合]
- 成人前牙反[牙合]伴上下颌严重拥挤不拔牙正畸治疗1例
- 2024年
- 前牙反牙合是错畸形的一种,一般在儿童乳牙期就可能出现,但在临床上成人前牙[牙合]反案例较为常见。上下颌拥挤,表现为上下牙列拥挤错位,排列不齐,是错[牙合]畸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轻度上下颌拥挤可采用不拔牙进行矫治,但是如果严重拥挤,临床一般采取拔牙矫治,本研究进行1例成人前牙反伴上下颌严重拥挤患者不拔牙进行正畸治疗的病例讨论。
- 李婉莹刘晶
- 关键词:前牙反[牙合]成人正畸治疗
- 乳牙期和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儿童的X线测量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比较前牙反(牙合)儿童在乳牙期和替牙期的x线牙颌面形态特征,为临床诊疗前牙反(牙合)病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0例乳牙期和30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头影测量分析显示,两组中以下指标ANB、Wits、UI/LI、UI/NA、UI-NA、LI/NB、LI-NB、UI/SN、LI/M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SNA、SNB、Y-axis、MP/FH未发现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替牙期反(牙合)儿童具有更加严重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异常、上下前牙唇倾代偿等特征,应在乳牙期进行早期矫正,降低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风险。
- 陈云卿袁辉
- 关键词:前牙反(牙合)头颅定位侧位片乳牙期替牙期
- 舌刺+上颌[牙合]垫式矫治器对前牙反[牙合]伴吐舌习惯患儿舌骨位置、软硬组织变化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舌刺+上颌垫式矫治器在前牙反[牙合]伴吐舌习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75例前牙反伴吐舌习惯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患儿予以传统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矫治,研究组患儿予以舌刺+双曲舌簧[牙合]垫矫治器矫治,比较两组患儿的矫治完成时间以及矫治前后舌骨位置、软硬组织的变化和随访一年后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矫治完成时间为(14.82±3.25)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19±4.9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研究组患儿的舌骨点-蝶鞍点(H-S)、舌骨点-关节点(H-Ar)、颏唇角(PLA)分别为(90.50±3.11)mm、(66.99±5.08)mm、(132.87±7.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01±3.07)mm、(64.57±5.26)mm、(129.17±7.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研究组患儿的舌骨点-第三颈椎点(H-C3)为(30.90±1.57)m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62±1.5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患儿复发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刺+上颌[牙合]垫式矫治器应用于前牙反[牙合]伴吐舌习惯患儿,可有效纠正其前牙反[牙合],促进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且复发率较低。
- 陈向飒李晓琰秦爱丽董杰朱永翠
- 关键词:儿童前牙反[牙合]舌骨位置复发率
- “2×4”被动自锁固定矫治与上颌[牙合]垫舌簧活动矫治治疗儿童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2×4”被动自锁固定矫治技术与上颌[牙合]垫舌簧活动矫治技术治疗儿童替牙期牙性及功能性前牙反[牙合]的变化,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儿30例,观察组采用“2×4”被动自锁固定矫治技术;对照组采用上颌[牙合]垫舌簧活动矫治技术。两组病例选用X线头影测量相关硬组织作为观察指标,并评估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相对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SNA角、ANB角、U1-NA角、U1-SN角、FH-MP角、Y轴角均增加(P均<0.05),SNB角、NP-FH角、U1-L1角均减小(P均<0.05),L1-MP角、L1-NB角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SNA角、ANB角、U1-NA角、U1-SN角均增加(P均<0.05),U1-L1角、L1-NB角、L1-MP角均减小(P均<0.05),SNB角、NP-FH角、FH-MP角、Y轴角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之间的变化值比较,SNB角、ANB角、NP-FH角、U1-L1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H-MP角、SNA角、U1-SN角、U1-NA角、L1-MP角、L1-NB角、Y轴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儿童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治作用。“2×4”被动自锁固定矫治技术疗效更佳,其可抑制下颌骨前突趋势,调整上下颌骨位置;对于伴有牙列拥挤不齐的患儿,可治疗牙列不齐、中线偏斜及磨牙关系不调等。
- 杨艳杨立斌王磊郭慧华
- 非手术正畸矫治成人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伴偏颌畸形1例
- 2024年
-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主诉“地包天”。二、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略不对称,右侧瞳孔比左侧稍高2 mm,颏部略左偏。侧面观:呈直面型,面中部略凹,颏部形态可(图1)。2.口内检查:恒牙列,11、21牙间多生牙,25牙腭侧异位萌出,38牙阻生。右侧磨牙完全近中关系,左侧磨牙中性关系。右侧尖牙完全近中关系,左侧尖牙近中关系。21、22、23舌倾,上颌牙弓左侧前牙区塌陷,多生牙、21、22、23与34.33、32.31、41反胎。下中线左偏1 mm,上中线右偏2 mm。牙龈红肿。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图1)。
- 王玉睿张子瑶史睿颖李博胡忆戎顾泽旭
- 关键词:牙龈红肿恒牙列颏部
- 分析前牙反[牙合]应用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 评估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在前牙反[牙合]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22年6月漳浦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82例前牙反[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矫治器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行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实行功能性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鼻根点到上齿槽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夹角SNA为(84.08±3.21)°、SNA与SNB角的差值ANB为(2.01±0.89)°,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5、3.802,P<0.05);两组鼻根点到下齿槽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夹角SN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颌长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角、Y轴角、下颌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中切牙角大于对照组,下中切牙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下颌平面角、前后颅底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在前牙反[牙合]治疗中都可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功能性矫治器的疗效更佳,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上中切牙角和下中切牙角。
- 谢昭容沈昭群谢昭泽
- 关键词:前牙反[牙合]功能性矫治器固定矫治器
- 双颌前突伴前牙反[牙合]及后牙锁[牙合]的正畸治疗1例被引量:1
- 2023年
- 一、病例摘要患者女,24岁,因"前后牙咬合不适影响咀嚼和美观"就诊。患者自替牙后即出现咬合不适,未行治疗。患者无全身系统性疾病,身体状况良好。
- 苏晶晶沈娇乡陈江
- 关键词:病例摘要正畸治疗双颌前突全身系统性疾病锁[牙合]
- MRC功能矫治器与[牙合]垫矫治器矫治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比较
- 2023年
- 随着喂养习惯的改变,奶瓶喂养的孩子越来越多。不良的奶瓶喂养习惯及咬上唇、伸舌吞咽等诸多不良习惯导致乳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患儿也越来越多[1]。如果乳牙期前牙反[牙合]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将会导致下颌发育过度,同时又限制了上颌骨发育从而使面中部凹陷和下颌前凸畸形更加明显,不但会严重影响美观,还可能会引发颞下颌关节各种功能和器质损害等不良后果[2],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理和精神障碍[3-4]。
- 陈虹羽常秀林徐俊吉
- 关键词:乳牙期前牙反[牙合]
- 改良型FRⅢ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改良型FRⅢ与“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治疗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改良型FRⅢ,n=15)和对照组(“2×4”矫治技术,n=15)。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位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完成后,观察组SNA、ANB、MP-FH、Y轴角、U1-SN、U1-NA、NLA、PLA、FCA、ULP增加(P<0.05),SNB、L1-MP减小(P<0.05);对照组SNA、ANB、MP-FH、U1-SN、U1-NA、Y轴角、NLA、FCA增加(P<0.05),SNB、L1-MP、L1-NB减小(P<0.05);两组之间,SNB、ANB、SN-MP、NLA、L1-MB、PLA、FCA的变化量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技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前牙反[牙合]得到有效解除,咬合关系及面型恢复正常,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改良型FRⅢ更好地改善软组织侧貌和面型,而“2×4”矫治技术用时更短,牙列关系得到更好的解决。
- 谢小亭杨渠米方林
- 关键词:替牙期前牙反[牙合]
相关作者
- 宋卫东

- 作品数:14被引量:36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前牵引 前牙 错[牙合] 前牙反[牙合] ANGLEIII类
- 杨振华

- 作品数:24被引量:124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
- 研究主题:前牙 错HE ANGLE 矫治 口腔正畸学
- 赖文莉

- 作品数:132被引量:43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隐形矫治 正畸 近中移动 牙移动 矫治方法
- 张苗苗

- 作品数:107被引量:31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 研究主题:骨性 正畸牙齿移动 牙周组织改建 矫治 头影测量
- 蔡斌

- 作品数:100被引量:25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正畸治疗 口腔正畸学 安氏 正畸学 牵张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