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095篇“ 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文章
低压低氧导致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小鼠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
2025年
[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21%氧浓度)和低氧组(3%氧浓度),48 h后检测细胞坏死性凋亡,Western blot测定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选用健康雄性ApoE^(-/-)小鼠,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压低氧组,16周后检测小鼠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粥样斑块面积和坏死核心大小,Masson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和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低氧引起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增加(P<0.01),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可减少低氧导致的细胞死亡(P<0.05);低氧导致巨噬细胞中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ADAR1)的表达减少(P<0.01),Z型核酸结合蛋白1(ZBP1)、磷酸化受体结合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IPK3)和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p-MLKL)的表达增多(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1β、IL-6和MCP-1)升高(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加(P<0.05),斑块内坏死核心面积增加、胶原含量减少、巨噬细胞数量增加、ADAR1表达减少、ZBP1和p-MLKL表达增多(均P<0.01)。[结论]低压低氧引起巨噬细胞中ADAR1/ZBP1表达失衡,激活RIPK3/MLKL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增加斑块坏死核心面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
胡陶何滢蓉王武帅杨曦段清华杜萱王强
关键词:低压低氧巨噬细胞
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理特征及分类被引量:1
2024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揭示了其病变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猝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基于临床医学研究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特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以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简述粥样斑块研究进展与研究技术方法,以期通过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病理状态,完善冠心病猝死死亡机制研究,提高冠心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邢运虹李洋王文政王亮亮孙乐乐杜秋香曹洁何光龙孙俊红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心脏性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粥样斑块病理特征
重金属镉促进ApoE-/-小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重金属镉加速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验证是否能加速动脉壁脂质沉积,验证斑块内是否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是否存在炎症细胞浸润。方法:喂养(11周大)雄性Apo E-/-小鼠安置在具有控制温度...
罗会霖
关键词:重金属镉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冠周脂肪相关性的CT多参数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双源CT双能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多定量参数(电子密度Rho、有效原子系数Z、双能量指数DEI、碘浓度IC)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周脂肪的环境变化来间...
吴方锦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DECT冠脉斑块
血清LHR、SAA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HR)、血清淀粉酶样蛋白A(SAA)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ACS患者147例和健康对照患者30例,根据颈动脉B超结果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比较ACS三个亚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LHR、SAA水平;评估ACS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两种血清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血清SAA、LHR、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HR、SAA与IMT均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HR、SAA对ACS患者不稳定斑块具有诊断意义(P<0.05),且2者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单项,AUC值达0.753。结论ACS患者血清SAA、L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相关,可作为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指标。
季超霞汪健陈铁龙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SAA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
血清ApoB、HCY、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清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进行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n=50)和无斑块组(n=21),根据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将有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n=20)和易损斑块组(n=30)。收集各组临床资料,并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ApoB、Cys-C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并比较3组HCY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poB、HCY、Cys-C水平对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预测价值。结果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ApoB、HCY、Cys-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易损斑块组LDL-C、总胆固醇、ApoB、HCY、Cys-C具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高ApoB、HCY、Cys-C均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ApoB、HCY、Cys-C以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产生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86.67%、90.00%、93.33%,特异度分别为70.00%、65.00%、75.00%、60.00%,其中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最高。结论高ApoB、高HCY及高Cys-C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独立危险因素;ApoB、HCY、Cys-C水平越高,患者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性越大,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
方昱煜曹晓光胡明霞韩琴董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血清载脂蛋白B胱抑素C
MTHF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疗的3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在院进行诊疗的3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MTHFR SNP677 C/T基因的多态性、血脂情况,并探究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两组间MTHFR SNP677 C/T基因分型存在差异,观察组患者MTHFR突变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脂(UA、TG、TC、HDL-C、LDL-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TT基因型患者(P<0.05)。患者发生MTHFR基因型突变(CT基因型、TT基因型)与Hcy水平间呈正相关(r=0.61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HFR基因型及血清Hcy水平均是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均P<0.05)。结论与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易损斑块患者以MTHFR基因突变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为主,且患者的Hcy水平显著升高。MTHFR基因型及血清Hcy水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存在影响。
张德娟何学玲王绪言
关键词: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症状缓解情况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降脂治疗,对照组接受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DL-C水平及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厚度及数目]。【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L-C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斑块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颈动脉斑块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佳,同时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延缓颈动脉斑块进展。
王平杨军玲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效果研究
2024年
分析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方法 取本院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时间2021年8月-2023年8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观察组联用阿托伐他汀,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少,使其保持稳定状态,使血脂好转,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安全性较高,效果显著。
黄秦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预后的sdLDL-C、Lp-PLA2水平观察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期为早期识别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思路。方法 依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性质结果,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中无粥样斑块者49例、稳定粥样斑块者58例、不稳定粥样斑块者57例,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2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sdLDL-C、Lp-PLA2表达水平。统计患者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随访患者发病30 d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ACI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粥样斑块者的Hcy、sd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不稳定粥样斑块者的TC、LDL-C水平高于无粥样斑块者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不稳定粥样斑块发现率(45.78%)高于预后良好组(23.46%),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糖、sdLDL-C、sdLDL-C/LDL-C、sdLDL-C/TC、Lp-PLA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LDL-C、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对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
徐斐徐晓杰李瑞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粥样斑块预后

相关作者

张梅
作品数:625被引量:2,456H指数:2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颈动脉
张运
作品数:1,085被引量:5,236H指数:3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血流动力学
黄品同
作品数:664被引量:2,664H指数:2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超声双重造影 颈动脉 微气泡
周玲生
作品数:22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主题: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斑块 BAX BCL-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夏敏
作品数:95被引量:42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动脉粥样硬化 花色苷 APOE基因缺陷小鼠 黑米皮 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