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篇“ 单株分蘖“的相关文章
西南麦区高产多穗型小麦单株分蘖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为探究西南麦区特殊生态环境下高产多穗型小麦单株分蘖出现规律、成穗规律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3种穗型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室内体视解剖观察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等方法,分别对单株分蘖出现时间和茎顶端生长进行了调查统计,对茎蘖内源赤霉素(GAs)、吲哚乙酸(IAA)、分裂素(ZR)、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分析了以上因素与分蘖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大穗型和中间型小麦相比,高产多穗型小麦单株分蘖平均出现时间(7.41d)和相邻分蘖发生的平均间隔时间(2.66 d)最短;相邻分蘖顶端原基生长阶段均差(1.10)最小。相邻分蘖的GAs、IAA、ZR和ABA含量平均差值最小,分别为0.59、1.01、0.13、8.73 ng·g-1FW;二级分蘖的IAA/ABA(0.65)和ZR/ABA(0.08)最高,IAA/(ZR+ZT)(1.06)最低,3个比值与一级分蘖的相关比值差距最小。相邻分蘖穗部结实性状的平均差值最小,分别为穗粒数1.69、单穗平均粒重2.31mg、不孕小穗数0.87和结实小穗数1.61;单株成穗率(87.50%)和单株平均粒重(23.75g)最高。综上,在3种穗型小麦中,多穗型小麦单株分蘖的出现和生长存在着更为均匀的协调关系,使得分蘖成穗较高,这有利于西南麦区特殊生态环境下单株产量因子的合理构成和突破性品种的选育。
郝艳玲张紫晋粟永英张怀渝任正隆
关键词:分蘖穗部性状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试验是在绥化地区的生产与气候条件下,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垦稻12。试验设定三种行距配置,即相等行距(30cm),和两种宽窄行(70~20cm;50~20cm)配制。在各种行距配置中都按照三种密度(10穴/m2、17穴/m2和24穴/m2)调节株距,即试验共9个处理,处理名称以"宽行距-密度"形式表示。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10穴/m2)下,采用宽窄行栽培可以提高单株分蘖数,高种植密度(24穴/m2)下,50~20cm宽窄行栽培时单株分蘖数减少,而70~20cm宽窄行下,单株分蘖数减少;在中等密度(17穴/m2)下,采用50~20cm宽窄行完全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单株分蘖数,但行距扩大过宽的宽窄行(70~20cm),明显抑制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的增长。
谢树鹏
关键词:水稻株行距配置宽窄行单株分蘖
硬粒小麦单株分蘖数的遗传
2004年
以前的研究者认为产量本身不存在分离基因体系,而产量是产量构成各组分间增殖互作的最终产物。单株分蘖数是对籽粒产量作出重要贡献的组分之一,并且通过大量的生物统计学研究,已经报道了单株分蘖数的重要性。
S.N.Sharma
关键词:硬粒小麦遗传性状
Rht12导入八倍体小黑麦及其对小黑麦株高、单株分蘖数和种子饱满度的影响被引量:7
1999年
Rht12是位于5A染色体上的显性矮秆基因.用带有该基因的普通小麦Bezostaya 1、Mercia作矮源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经自交和染色体数镜检及田间、室内选择,将Rht12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获得了染色体数56的矮秆八倍体小黑麦株.在八倍体小黑麦遗传背景下,基因型纯合(Rht12Rht12)时降秆能力约为41.2%,杂合(Rht12rht12)时约为31.0%.小黑麦遗传背景对该基因有修饰作用.该基因增强了八倍体小黑麦的分蘖力,延迟了熟期,对籽粒饱满度有不利影响,尚需继续回交和选择.
程治军吕知敏童庆娟海林刘淑芬张茹生
关键词:八倍体小黑麦株高黑麦
小麦胚乳贮藏蛋白基因的遗传作图及单株分蘖数的QTL分析
胚乳贮藏蛋白不仅是决定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还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作生化标记.单株分蘖数是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之一,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该研究利用ITMI作图群体及其两个亲本,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作图分析,得出...
师丽华
关键词:谷蛋白醇溶蛋白胚乳贮藏蛋白小麦
文献传递
杂交中稻高产的关键措施
2023年
在耕作制度调整后,部分地方杂交中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多,为夺取杂交中稻丰收,在管理上必须抓好以下关键措施。1.育好壮秧杂交中稻壮秧标准:叶龄9片左右,单株分蘖4~5个,苗高35~40厘米,白根20条以上,叶色青绿,无病无虫。在这些指标范围内,早熟组合略少,中迟熟组合略多。
李翠英
关键词:杂交中稻壮秧叶龄耕作制度单株分蘖早熟组合
探究不同播种密度对饲用燕麦——“太阳神”生产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研究燕麦——“太阳神”在黄土高原高寒二阴区的丰产栽培技术,笔者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坪城乡歇地沟村开展了不同播量对燕麦生产性状的影响试验,探讨了不同播量下单株分蘖数、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播量的增加,单株分孽数逐渐减少,不同播量下燕麦单株分孽数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Dl处理(播量150 kg/hm2)的单株分孽平均达11个以上,显著高于D2处理(播量165 kg/hm2),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穗粒重和穗粒数亦随播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为150 kg/hm2、165 kg/hm2时表现最好,D1处理和D2处理的差异不显著(P>0.05);燕麦千粒重变化不大,没有随不同播量处理而发生显著变化。建议在当地“太阳神”播种量以150 kg/hm2为宜。
胡宏伟张成虎杜宝强李仁阁
关键词:播量生产性状单株分蘖
冬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初探
2019年
本文开展小麦播种期镇压试验示范,播种期分别进行播前镇压、播后镇压、播前播后镇压处理,通过试验发现出苗率呈播前播后镇压区>播后镇压区>播前镇压区>对照区趋势,冬前和春季苗情调查中不同处理间小麦群体、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存在差异,其中播前播后镇压处理苗情最好,产量最高。
刘永高钟凯胡希平张曦苏善柱王凤改
关键词:冬小麦镇压单株分蘖
冬前麦苗弱 早春促升级被引量:1
2019年
冬前小麦若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和人为栽培管理的影响,部分麦田会出现分蘖少、麦苗黄弱等生长不良现象,无法达到单株分蘖5~6个、三叶大蘖3个的壮苗要求,以弱苗状态进入越冬期。因此,加强小麦年后管理,促进弱苗转化升级,是确保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
刘忠强张世坤
关键词:麦苗冬前早春栽培管理单株分蘖气候条件
种好晚茬麦的十项关键技术
2018年
晚茬麦因冬前积温少,分蘖期缩短,单株分蘖减少,个体发育弱,不良气候影响大,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晚茬小麦生育特点,采取相对应的十项技术措施,是促进晚茬增产增收的关键。
刘忠强
关键词:晚茬麦晚茬小麦单株分蘖个体发育生育特点分蘖期

相关作者

龚德勇
作品数:149被引量:592H指数:12
供职机构: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芒果 适应性 芭蕉芋 甘蔗 山地
刘忠强
作品数:103被引量:40H指数:2
供职机构:宁津县农业局
研究主题:夏玉米 棉花生产 大棚蔬菜 小麦 大棚蔬菜生产
何静
作品数:20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菊苣 毛花雀稗 闽牧42 适应性 饲用甘蔗
彭超
作品数:10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晋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研究主题:单株分蘖 越冬期 小麦 高产栽培技术 冻害原因
尚以顺
作品数:143被引量:439H指数:11
供职机构:贵州省草业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草坪草 高羊茅 适应性 冷季型草坪草 选育